 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孔子看重仁、德等内在品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观点,有言论观点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者一定勇敢,勇者不一定有仁德。”“有德者必有言”,这里的“言”指善言,有德之人所讲出的话一定符合道德,并能给人以启发而促使人们修德行仁。反过来,“有言者不必有德”,能够讲出善言的人,不一定真正具备道德。有的人所言确实不是空话大话,真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言辞观点,但自己并不能完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更有一类人所言表面上看似不空不大,实则是花言巧语,“巧言令色,鲜矣仁”。智、仁、勇是儒家三达德。“仁”是核心、是根本,仁者必定有智有勇。反过来,有勇的人未必是仁者,也未必有智慧,匹夫之勇、有勇无谋者并不少见。境界决定行为。从“言”可以初步看出一个人的境界,但华丽的辞藻、勇敢的行为并不一定与仁、德同聚一体,而是要从具体行为表现去判断其境界是真是假、是高是低。孔子以此告诫弟子,要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做到智仁勇融为一体、聚于一身,才能真正成为仁德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