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秦始皇陵的几点小知识

 hjh2004 2021-12-18

⬆️点我 ⬆️

图片


01

春秋时,多代秦君、秦君夫人共葬一处公墓地。

至春秋中晚期,像雍城陵园,各代秦君大墓开始在公墓地之内,规划属于自己的兆沟环绕。

这一传统,逐渐发展到战国时期,就成了秦君陵墓出现封土,每位秦君陵园面积增大,单独兆沟环绕继续存在这样的形态。

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因为他并非出自秦武王一系,所以另立陵园。

据文献记载和田野钻探,秦国自昭襄王以来,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代秦王的葬地,都已经远离了秦惠文王开始的咸阳葬地,而东移骊山西麓。

图片

战国时代的诸秦王陵墓规格都是亚字型四条墓道的大墓。

亚(亞)字型具体是怎么个形状?

亚字形就是中间一个方形墓室,向四边各延伸一条墓道的墓葬形式。

图片
神禾塬夏太后陵,今位于西安财经大学校内

到了始皇帝初即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可知始皇帝陵,再次从他的先君陵区独立出来,形成一独立陵园。

在2000年以来开始的秦始皇陵钻探中,我们意外地发现,秦始皇陵就墓道数量而言,竟然是个降等的规制。

它只有东西两条墓道,是一座中字型大墓。

低于战国时代的诸秦王墓规格。


图片
中字形是相对的两边各一条,也就是2条墓道

02

那为何秦始皇陵只会有两条墓道呢?

原因是骊山东麓,现在秦始皇陵区这一块,地势过低,原本不是一块兴建大型陵墓的理想地区。

地形限制过大,所以造成了嬴政虽然把地宫面积扩展到上万平方米空前绝后。

但是如果做了4墓道的规制,特别是南北的墓道,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用来地下阻水的夯土墙结构,就不存在了。

图片

因为秦始皇陵北边有渭河,南边有骊山山泉。

东西方向固然没事,南北开了,兴建过程中,南北两边就会进水了。

开四条墓道,南北方向就没有夯土墙来挡水了。

挖四条墓道,等于墓室4个方向都开了槽,而夯填墓道是墓主人入葬之后的事,如果在前期开挖,地宫就会提前进水。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不仅南北两边,从一开始就没建墓道(解决排水的方法就是挖个比水位更低的井或者渠,让水都往低处流。你在南北两边开挖墓道,就相当于把水引入了墓道,墓道就相当于这个低于水平的井或者渠)还做了相应地防水措施。

图片

所以最后我们发现,在南北两侧,秦始皇陵地宫的宫墙自地下向上加筑接近40米,形成厚度达10多米的高达的地下夯土墙。

这个夯土墙,层层收缩,就整体看,像是个金字塔被削去顶一样,在每一层的顶端,上面还铺了瓦。

也就是说,当初把这个地下建筑,当成了一个地上建筑来营建,在秦始皇陵尚未覆盖封土的时候,这个墙体,远看就像层层台榭一样壮观。

图片


秦始皇陵的南侧是骊山,这一侧主要是防山体流水,东西两边,墓道的两侧由南北夯土墙(200多米长,地宫的宫墙,开口在东西墓道)也延伸过来,这样等于把地宫给包围起来了。

秦始皇陵的地形,它是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高地上,南北都是低的,东西向是高的。

结果就这还不算完,随着秦始皇陵的规模扩大,在地宫的西部开凿大型池塘用来汇集地下渗水,于是这样才把地宫周围排水,做到了最完善。

所以在最初,关于秦始皇陵地宫多深的问题的探讨上。

曾有人就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不会深于那个池塘底部,现在看来,这个认识很有道理。


03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地宫的南北两侧,靠近夯土墙的地方,还设置了大小不等的陪葬坑。

图片

这样,即使还有渗水,渗水也会首先流入这些大大小小的陪葬坑。

甚至有的陪葬坑,索性就是做成了地下水环境。

例如,本世纪初发现的青铜水禽坑,中间的坑道,原本就是有水的,青铜水禽安置在坑道两侧,如同宫苑里的水环境。

图片

所以从这些来看,可能秦始皇陵的初始规划并不算好,但是后期随着秦国统一的大势逐渐明朗,秦始皇陵的扩建,依然受到了原有规划的限制。

所以,秦始皇为了满足其需求,不得不在原来有所亏欠的方面,以另外的形式超规格建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至今都没有发现有规模超过秦始皇陵的帝王陵寝的原因。

因为他的铺张,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04

秦始皇陵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他一改秦国陵园传统,不再以兆沟作为陵园的界限,而代之以城墙,形成封闭的陵园,并号称丽山园。

目前了解到的秦始皇陵园格局,分内外两重城墙组成的内外陵园,陵园大致呈南北走向,其中北边略长。

在这个方向,分别设置寝殿等地面建筑,供始皇帝灵魂出游享祭,这些寝殿建筑群的设置,一改自商周以来墓上建筑单纯的墓祭作用,而着眼于对死者生前世界的再现。

像以前,发现秦始皇陵封土是个“三层台”式,以为它是以高台榭的形式,以木结构建筑把封土包裹在内的墓上享堂的形态。

但是后来,随着封土上钻探工作的完成,以及大规模陵园地面宫殿遗址的发现,排除了这一可能性,它表示帝王陵的设计思想,从商周以来的以礼为核心的思路,变成服务于帝王一人的生前再现这样一个思路。

就这样的陵园景观来看,始皇帝陵从它陵园北门向南看,会看到层层加高的宫殿,而最高处则是秦始皇陵封土。能够非常好的体现帝王的威仪。

而有关秦始皇陵地宫与陪葬坑的关系则是,始皇帝陵的地宫是坐西向东的,陵园那个设计是因为地形限制。

这就好比唐朝修华清宫,依然是因为南高北低,所以面北一样。始皇帝陵是个以中字形地宫,环绕各种内容的陪葬坑于外的陵墓建筑群。

这样一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史记中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记载。


05

在我们想象中,秦始皇陵应当是一座包含了中国先秦时代文物精品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陈设了秦帝国的一切。

但是,这个认识始终有一个难题。

就是那个时期的建筑技术水平,是无法建造一座这么大的地下空间的,首先巨大的跨度问题就无法解决,那么是不是史记的记载不对。

首先,我们经过钻探,发现地宫中大量水银的存在,这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可靠。

说明这个地宫开口之内,在两万多平米的面积里,的确存在一个巨大的地宫,但是地宫内部可能单位空间不够大,放不下那么多东西。

但是,我们发现围绕地宫,乃至陵园各处分布内涵非常丰富的陪葬坑,倒是非常符合史记中记载的“宫观百官”。

这里面有我们最熟悉的,秦兵马俑坑,还有后来在封土附近发现的铜车马坑。

近些年,又发现了其他内容的陪葬坑。

例如,以真的禽兽杀殉的珍禽异兽坑(虎,豹,熊,鹤这些)。

以模拟宫苑水环境,包括驯养仙鹤的俑,青铜水禽,划船俑为内容的青铜水禽坑。

有杂技俑坑,还有石铠甲坑,甚至发现了一处推测为模拟廷尉的文吏俑坑。

图片

当然,这些加在一起,尚不到秦始皇陵目前已经探知的陪葬坑的一半。

可知这些以内容不同,距离封土远近不等的陪葬坑,的确是秦始皇陵地宫内藏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陪葬坑的出现,已经表明秦始皇陵在嬴政心里就是对人间的再模拟。


06

秦始皇陵只有一个总设计师,那就是秦始皇本人。

不过不需要天天搭理陵寝的施工。

到了一个工程设计开工的时候,始皇帝过问一下,说想怎么弄就行。

另外,秦始皇陵发现的青铜水禽,铜车马,体现了高超的熔模铸造水平。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不是我们中国青铜的传统,是跟同时期的欧洲学的。

这种说法不靠谱。

因为在战国时期,这样的熔模铸造器物就已经出现,例如中山王陵的人物铜灯,只不过没有秦始皇陵的那么大而已。

这种以铸造青铜雕塑为目的的方法,固然我们承认在这一时期的欧洲,较为主流。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的熔模铸造法相较秦始皇陵铜车马,青铜水禽的工艺水平来说还是相差甚远。

例如,古罗马的青铜人像上面往往可见砂眼,垫片痕迹等。

这样的铸造缺陷说明他们对范的运用远不如我们中国。

图片

这种铸造方法可能是我们独立起源的,特别是像铜车马上出现的很多工艺都不见于同时期的西方。

例如,活锁扣铸造
例如,大面积的车盖铸造
例如,纛穗的铸造

(纛穗:马头下面装饰的那些非常细的铜穗。那些东西风吹能动)


07

秦始皇陵这种,以地宫为核心,以多种内容陪葬坑为补充的形式为后来的西汉帝王陵所继承。

(一些好东西,地宫里放不下的,都在陪葬坑了。所以说,帝陵陪葬坑里,也是内容丰富的)

像山东章丘洛庄汉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这些墓葬,都在布局上几乎照搬了秦始皇陵的这套设计。

在西汉帝陵中,这个反映就更为明显,环绕帝陵地宫,设计出放射形的少则数十,多则数百的陪葬坑,以俑的形式为主,模拟西汉宫廷及内卫官署等内容,而珍禽异兽坑这样的内容也在西汉偶有所见。

例如,像文帝霸陵陵区的窦皇后陵,发现的珍禽异兽坑里还有大熊猫坑,昭帝陵有骆驼坑。

图片

而早些年在元帝陵就发现一处陪葬坑,里面是非常罕见的西汉玉圆雕精品,用羊脂玉雕成的仙人骑马,玉熊玉鹰,甚至还有放在鎏金鼎里的鎏金编钟和白玉辟邪。

图片
鎏金青铜博山炉

但是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各代帝陵开始有了更大的地下空间,所以西汉之后,帝陵陪葬坑也就逐渐消失了。

经过东汉以及南北朝的动荡,等到唐帝国建立的时候,铺张无比的秦汉帝王陵模式已经彻底走进历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