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都有些什么特点?从《乡土中国》聊聊乡土社会中的国人

 禁代曲奇 2021-12-18

中国人都有些什么特点?从《乡土中国》聊聊乡土社会中的国人

内容梗概

1,《乡土中国》的简要介绍

2,特点归纳(注重实用性发明,缺少理论研究;好古;信任亲戚;礼治;勤劳)

3,带来的影响。

嗨,我是布丁。是一个伶牙俐齿、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七窍玲珑、聪明但不秃顶的科普up主。请以后别再说是因为我傻才关注我的了,好吗?

今天来聊一聊中国人。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们常说的德国人严谨、意大利人懒散、印度人口音重等等。中国人,自然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群体性的特色。

只是因为我们生在中国,自己是中国人,每天见到的也是中国人,中国人的特性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平常,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有时候会觉得这就是“人类自然会有的摸样”。它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手机的初始设置一样,从我们出生起就存在着,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如果我们想要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中国,又或者想要修改一下自己的设置,那了解中国人这个角色带给我们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借《乡土中国》这本书,归纳几个中国人比较明显的特征。

《乡土中国》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48年,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本社会学著作。

说到费孝通,这里必须要提一句他老人家的厉害。他在业界非常非常有名,他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珠穆朗玛峰。(费孝通先后毕业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伦敦政经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学界甚至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把中国的社会学分为两派,可以直接分为费孝通派和非费孝通派。总之,是一个让人膝盖发软的大神级学者。

而《乡土中国》,是他深入中国农村进行研究,追踪调查达半个多世纪,把中国社会彻底看透后写出的一本社会学著作。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乡土,理解农村,理解上一辈人和理解自己身上的某些特性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长久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中国人的许多特点就来源于此。世世代代的耕种让一些习惯根深蒂固地种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成为了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因此,在《乡土中国》中,“土”这个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切的源头。

作者在书中说:“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着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 让我带上一包灶上的泥土

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或是想家时,可以用它 煮一点汤吃。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从土里长出过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6.“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是微乎其微的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限制下成了生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

这样的和“土”黏连在一起,农业为本的特征,让我们一代一代人都固守在一片土地上,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环境中。也让我们产生了下面几个特征。

1,注重实用性的发明,而缺少理论的研究。

中国其实很早就发现了一些物品、一些规律,也有着许多实用性的发明。火药、指南针、圆周率计算、观星……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方面的成果都十分超前,但是始终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科学理论来。

因为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不太追求笼罩万有的真理。”

不像游牧民族需要时常搬迁移动,因此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重新调节。以种植为生的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同一块土壤,几种相同的作物。春耕秋收,往复循环。

只养一种猪,就只需要去弄懂这种猪喜欢吃什么,而不需要去归纳所有猪的普遍习性。

只在一个地方生活,只需要知道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不需要了解什么天文学,气候学和地理学。

不变动导致我们产生了些许惰性,当特殊经验已经够用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去寻求普遍的规律了。

2,好古,对老人的敬重和论资排辈。

书中说,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小而且人们所索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因此人们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做自己生活的指南。越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也越值得保留。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在这种社会中凡是比自己年长的,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老师了。同时,每一个年长者都有着教导年幼者的权力,且连带着,年幼的人要对年长的人更恭敬,顺服才行。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对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所以,连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因为周围环境一成不变,所有比我年长的人,都应对过我正在应对的问题。这样年龄越大,经验积累越多,也就越值得尊敬。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信任亲戚

在乡土社会中成长的人,总是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先找关系,找亲戚。

因为在乡土社会的观念中,只有亲戚才最值得信任。

书中说:在这样的村子里(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不太好坑蒙拐骗。事情教给亲戚做,就能稍微放心一点。(如果做得不地道,往后两家就不好相处了。)有这么一层限制,想使坏心眼的总是会收敛一点儿。

因此,在这样熟悉的社会中,亲戚的亲疏远近,就是最重要的保障。

4,礼治而不是法治。

因为亲疏关系,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所以乡土社会习惯的是礼治。也就是在判断对错时,不先看你的所作所为,冤家债主,而要看你是谁,你的父亲是谁,你和被害人的关系怎么样。

在《乡土中国》中,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

他说西方社会的结构像是一捆捆的柴火,每个团体有明显的边界,团体内部成员各自平等。

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像是在水中扔下一块石头后,产生的涟漪。由近至远,从强到弱,无边无际,把所有人都包裹进去。越近的人,就有着越强的话语权。

所以,告发父亲犯罪这种事,在法治社会中是合适的、值得赞扬的。但在礼治社会中,却是不值得鼓励、甚至被批判的。

在法治社会中,丈夫打老婆,就是一个独立的成员打另一个独立的成员,当然是犯法。

但在礼治的社会中,就变成了家丑不可外扬,不足向外人道也的丑事。因此清官难断家务事,面对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纷争,礼治社会总是持着不管不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以上的这几点特征,是乡土社会中自然发展出来的。但有心的小伙伴应该已经发现,这些“因适应一成不变的环境而发展出来的规矩”,已经逐渐不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了。

它们开始与迅速城市化的现实世界产生冲突,越来越多的冲突。

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要,缺乏根基的我们只能一点点补课。

现代社会发展太快,年长者逐渐失去了教化的权力,年轻人反倒要教自己的父母怎么用手机,怎么玩微信。这产生了一定的代际矛盾。

在复杂的社会中,不可能遇到什么事都去找亲戚。从通下水管道,租房找房子到出行买车票和打官司,还是要相信专业的人和靠谱的大机构。

而所谓的“人情社会”, (老员工倚老卖老,新员工勾心斗角,巴结领导亲属)也给许多大小公司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当然,除去这些与时代有冲突的性格之外,长期的农耕生活也给我们牢牢地打上了“勤劳”的烙印。无论去到哪个国家,中国人/华人几乎永远都是最勤劳、最任劳任怨、最起早贪黑的那一部分人。因为我们根植于泥土,依赖于自己的每一份播种和劳作。因为我们要等待青苗的长大和成熟,因此我们学会了耐心和忍耐。因为我们相信只有靠自己的手进行劳作,才能获得丰收,因此我们学会了勤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家训。相信努力的价值,相信努力终究会带来回报,几乎是我们最根深蒂固的信仰和最明显的特征。

以上这些特点,每一个展开讨论,都是一大长篇。但是归根结底,根源就是我们曾经扎根于泥土。我们的骨头里,血液里,肌肉里,都是泥土的味道。也许我们现在已经进了城,开始了现代化的生活,但短暂的城市体验,还很难洗去这些渗透在我们生命里,泥土的气味。

至于这个气味,是朴实还是过时,是腐朽还是令人眷念,各位看官自有评断。

我是布丁,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