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乡土中国》,阅读中国乡村

 妖精婆婆 2022-10-26 发布于陕西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首图
制作

不遇到一些事情,不知道自己有多蠢;不多读一点书,不知道自己有多文盲。

疫情防控结束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恰逢二十大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为了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领悟中国和乡村的关系,我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社科类著作和小说的阅读感觉太不一样,读起来有点痛苦,硬着头皮往下看,第一次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其实是多么没文化。

第一遍读完,似懂非懂,我又坚持读了第二遍,我坚信,这样的书籍虽然缺少阅读愉悦感,但它一定会带给我不同往昔的视野和深刻,就像有些菜,虽然不爱吃,不合自己的胃口,但它有营养,还是应该多吃,经常吃。

第二遍读完,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我们的民族的确是和乡村和泥土分不开的,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华民族以农耕为立身之本,从泥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但乡村和土地有它的局限性,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被历史实践证明过,有强大的理论基础。让曾经繁荣过的乡村再次绽放光芒;让生活在乡村的人民再次感受到土地的厚重和可依赖;用现代发达的科技和文明的方式,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研究乡村第一人,师从现代人类学先驱之一的史禄国,《乡土中国》以实地研究为基础,总结和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阅读此书,沿着费老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为我们观察乡村、理解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提供了一定的视角和方法。

关于乡下人的“土”: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带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地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关于乡下人的“愚”: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

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里人多的,这是正确的。

乡村是个面对面的社群,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乡下人都是不善于表达的,因为只有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这是社会的产物。

乡下人的“私”:

“私”的毛病在中国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

在乡村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私人就是一切行为的开始。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

《乡土中国》中,费老对乡村礼治秩序,长老政治,乡村的欲望和需求都做出了客观精准的描述和总结,成为人们认识传统乡村,研究传统乡村的重要理论依据。

《乡土中国》读完真的受益匪浅,感觉对曾经生活过和亲密接触过的乡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费老说,志在富民,学术研究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今天我在汪洋大海般的书籍库中选择阅读《乡土中国》,也是为了从本质上、根源上阅读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同时学习费老做学问的态度,多深入乡村、多做实地调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经过上下一心,精准务实的脱贫攻坚战役,乡村不再是愚昧和病贫的代名词,但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讨论文化与传统,我们阅读社会学著作,目的不是为了抒情、不是为了高雅,更不是要返回过去的时光与先辈的生活方式,而是为了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当下,认识我们的文化、认识我们的家园,认识我们生活的来历与精微内涵,认识传统文化的坚韧与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好,更合乎当下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