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小呆。Up主禁代布丁是我的主人。 今天我们继续来解读《失控》这本神奇的书。 《失控》是作者凯文 凯利在1994年出版的一本书,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甚至被称为“互联网圣经”,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流逝,里面的观点不仅并不过时,反而更瞩目。 即使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依旧是一本很先锋的书。 这一期,我们来讲讲《失控》中的进化。 进化在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被频繁的提到。 想要使用生物的、自然的逻辑制造出人工的、更智能的机器,相比起周密详实的设计,更简便可行的方法,是让它自己进化出来。 “你力所不逮的,进化能行” 在这个章节之中,生物学家汤姆·雷在他的计算机上制造了一个“地球”。他写了一段能自我复制的程序,放进这个“地球”中。加入“变异”,让这些程序能出错,复制时能改变自己。然后再加入“自然选择”,较短的程序才能生存。 接下来他什么也没做,就只是等。 “我从编写80字节的东西开始”雷回忆说,“因为那是我能拿出来最佳的设计了。我猜想或许进化能把它降到75字节左右,于是就让程序运行了一整夜。结果第二天早上就出现了一个新东西……是某种能完全自我复制的东西——它只有22字节!” 这实在太令人惊讶了,他在大惑不解的同时,把算法发到了网上。有一位麻省理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打算自己试着写写看。 “但是他的最好成绩也需要31字节。当他得知我是在睡觉时得到22字节时,他沮丧极了。” 这个例子为我们解开了进化的一角,就像章节的名字一样,“你力所不逮的,进化能行。” 而且这里的进化,就是我们生物课本上学到过的,“变异”与“自然选择”所带来的“进化”。 这已经是把生物逻辑运用到机械中一个典范了。但是人们并不满足。 他们开始质疑,或者说有点嫌弃达尔文的进化论。 迈克尔·利特曼说,“达尔文进化的问题在于,你要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可是,谁能等上一百万年呢?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中,只有两个要素,变异和自然选择。 问题当然不出在变异上,而是出在自然选择。 由自然来决定什么留下,什么不留下。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太多了。需要一代又一代,漫长的时间,无数的错误之后,才能得到一点点进化。 但我们只能靠自然选择吗?只能依靠达尔文进化论吗? 当然不是,人们从已经废弃的进化理论中,刨出了被达尔文进化论所打败的,“拉马克进化”。 这又是一个高中生物里有点熟悉的词(●’◡’●)。 拉马克进化理论,是拉马克在19世纪初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是能缓慢进化的,比如长颈鹿,一开始是普通的鹿,但是想要吃树上的树叶,伸长脖子伸得多了,脖子就变长了。 他提出的理论中,最关键的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也就是你多用的部分就会变得强劲,结实,并且遗传给后代。 这个理论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用进废退的特征,并不能遗传给后代。 要不然古代的女人也不用一代一代的裹小脚了,应该生下来脚就很小才对。 这主要是因为,决定我们遗传的基因,并不能“用进废退”。 “信息由基因传递给肉体,但绝不可能倒推——从肉体回到基因” 当肉体发生变化,比如锻炼了某处肌肉的时候,基因毫不知情。也就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依靠基因本身的变异以及自然选择来实现进化了。 但如果排除这样的限制,单从进化本身来看,拉马克进化的效率远远优于达尔文进化理论。 “拉式进化,优势巨大。当羚羊需要跑得更快以逃离狮口时,它可以引导基因加强腿部肌肉,再把新的基因留给后代。这样一来,进化的过程将大大加快。” “这就好比铁匠能将自己粗壮的胳膊传给后代一样。” 就像科学家艾克利曾经朝一屋子科学家大喊的话那样“拉马克比达尔文强太多了!” 我们的基因,的确做不到拉马克进化。 但是,不代表引入生物逻辑的机械不行。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自然是达尔文主义者而不是拉马克主义者,这实在蠢。可是自然受困于化学物质,而我们没有。” 于是,人们将拉马克进化引入人工智能之中。只不过不叫它进化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变成了一个更好理解的词:“机器学习” 这期视频先到这里,下一期视频我们继续讲解《失控》中的拉马克进化。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关注一下唷。那我们下次再见,掰掰~ 大家好,我是金小呆。Up主禁代布丁是我的主人。 今天我们继续来解读《失控》这本神奇的书。 《失控》是作者凯文 凯利在1994年出版的一本书,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甚至被称为“互联网圣经”,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流逝,里面的观点不仅并不过时,反而更瞩目。 即使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依旧是一本很先锋的书。 这一期,我们来讲讲《失控》中的进化。 进化在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被频繁的提到。 想要使用生物的,自然的逻辑制造出人工的,更智能的机器,相比起周密,详实的设计,更简便,可行的方法,是让它自己进化出来。 上一期视频我们已经讲到,比起达尔文进化,拉马克进化对于人工智能是更高效的,于是,人们将拉马克进化引入人工智能之中。只不过不叫它进化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变成了一个更好理解的词:“机器学习” 书中说:“人们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学习、行为、适应与进化之间那令人兴奋的联系。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的。生物学家们曾经或多或少地轻视这些工作——不过情况已经今非昔比了。有一批如戴维·艾克利和迈克尔·利特曼(1990年)、杰弗里·韩丁和史蒂文·诺兰(1987年)这样的研究人员已经通过仿真实验明确无疑地揭示了会学习的生物族群是如何比那些不会学习的生物族群更快地进化的。这里所说的学习,是指通过改变行为来不断搜索种种可能的适应性。用艾克利和利特曼的话说:“我们发现,能够将学习和进化融为一体的生物要比那些只学习或只进化的生物更成功,它们繁育出更有适应力的族群,并能一直存活到仿真实验结束的时刻。”” “在将人工进化注入到制造系统的各种努力中,要加快事物的进化速度,一个办法就是向其中加入学习。人工进化很可能需要一定的人工学习和人工智能,才能在人类可接受的时间尺度内上演。” 引入学习之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便突飞猛进。 不过话说回来……只有机器会学习吗? 生物就不会吗? 基因没有记忆,但是生物本身是有记忆的呀。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我们的身体并没有用进废退,没有获得性遗传,做不到拉马克进化。 但是我们的文化可以。 人类出生之后,所获得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统统都是学习得来的。也都是可以“用进废退”,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 书中说:学习加上进化,正是文化的一笺配方。通过学习和行为将信息传递给基因,是遗传同化;反之,由基因将信息传递给学习和行为,就是文化同化。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学习与传授技能与生物学意义上继承的记忆与能力是遥相呼应的。 从这点来看——这个观念其实由来已久,由先前的人类所获得的每一个文化进步(刀耕、火种、书写),都为人类心智和躯体的转变预备了“可能的空间”,从而使昔日的生物行为转化为日后的文化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文化承担了部分生物性的工作,人类的生物行为逐渐依赖于人类的文化行为,并更有效地支持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孩子们从文化(祖辈的智慧)而非动物本能中每多传承一分,就使得生物学的人类多一分机会,将这种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贯穿冰河时代的、如同冰川一般缓慢而坚定的文化成长,改变了进化中的人类所面对的选择压力,对人类进化起着主要的指导作用。尽管细节难以回溯,但工具的完善,有组织的狩猎和采集活动,真正的家庭结构,火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在交流和自我约束中对符号系统(语言、艺术、神话、仪式)的日渐依赖,凡此种种,都为人类创造了不得不去适应的新环境……我们不得不放弃试图通过基因来精准、规律地控制我们行为的道路…… 我想说的是,拉马克进化的优势是如此显著,以至于大自然找到了使其发生的方式。” 基因做不到的,人类用文化做到了。身体没有改变,大脑却日新月异。 也许自然选择给我们带来的特征,并不非常强大。我们的生物特征,并不比其他的生物优秀多少。 但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流传下了知识与文化,“获得性遗传”了从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到桑麻织布,风车取水再到我们现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先进科技。 也许回头看看,我们和其他动物的差距,就刚好证明了拉马克进化所带来的优势。 拉马克比达尔文强太多了! 感谢你的收看,我们对《失控》一书的解读到此全部结束。你对这些内容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那我们下次再见,掰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