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于校园中的清元和县衙旧址

 苏迷 2021-12-18
《苏州日报》2021年12月18日 B01版

  高一鸣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园深处,有一处粉墙黛瓦、山墙高耸的古建筑院落,师生们将这处院落称为“紫藤苑”。实际上,这一古建筑群是清元和县县衙署旧址所在。苏州市政府将“清元和县衙旧址”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和“苏州市历史建筑”。

  元和县,是清雍正至清末时苏州府所辖的一个县。据《元和县志》载:雍正二年(1724),时任两江总督的查弼纳以苏松常三府府重事繁,尤以长洲县人口较多、赋税繁杂,奏请朝廷升洲增县。雍正三年(1725),清朝廷析长洲县,分其南部另置一县,取元和塘名为“元和县”,从而在苏州府设元和县、吴县、长洲县三县。官方民间,均习惯将苏州三县简称为“长元吴”。

  元和县辖境北起阳澄湖,东南抵甪直、陈墓、周庄及淀山湖(相当于今吴中区东南部及苏州工业园区区域和昆山市部分乡镇),共分16个乡、26都、397村。

  元和县设立后,其衙署与吴县、长洲县同置于苏州府城内。首任县令在苏州城内的王废基附近的十郎巷,择买陈姓的私宅,改建为元和县衙署,十郎巷就此改称为“元和路”。十郎巷,据说是明初朱元璋攻打吴王张士诚盘踞的苏州城时,有十个看仓房的壮夫应募奋勇守城战死在城头,苏州百姓为纪念这十个仓夫,就把他们住过的小巷取名为“十郎巷”。这条见证苏州曾设有一个叫元和县的弄堂,现已没有一户人家居住,苏州市第一中学被元和路分隔成了南北校区。

  根据清朝廷规定,每个府县均要设衙署、府县学(文庙)及城隍庙。元和县设立后,除了设置衙署,还设置了县学(文庙)及城隍庙,县学(文庙)位置在现在的平江实验学校,校园中仅存当年元和县学(文庙)的大成殿。城隍庙在肖家巷,百姓称其为“阴元和堂”。

  在历任的元和县令中,最知名的要数李超琼了。李超琼在光绪十五年(1889)与光绪二十一年(1895)先后两次任元和县的县令。李超琼“以兴锄利氓为己任”,当他了解到辖区内的金鸡湖常发生“北籁怒号,回飙骤发……樯摧楫倾,帆攲舵侧”的事故,于是以“开赈捐之利,集资以助之”的办法,在金鸡湖上筑延绵数里的大堤。免去风浪之虞的百姓为纪念他,将大堤称为“李公堤”,著名学者俞樾曾写了《李公堤记》以颂。

  清末《吴县志》卷二十六,有“元和县衙署”一节,并附《元和县署图》。据图示,元和县衙门面元和路,为朝南坐北向。在衙门南隔路筑有照壁。过县衙门厅即为二门。过二门,有书“公生明”三字牌坊一座。衙院居中为甬道穿牌坊直通大堂。二门与大堂之间左右,有称“六房”的房廊两排,为衙役办公之所。大门南墙与西墙转角后为设两排监房的监狱。监狱后与大堂左处,为典史厅。大堂后是二堂、三堂。二堂两侧各有花厅,为县令议事会客之所。三堂两侧左为书房,右为县官家属住所。二堂、三堂左右两边为房廊。西面两排是监房及狱吏的居住房、值班房。三堂后有一排二层楼房,《元和县署图》注明为“空楼”,估计元和县初置时,衙员不多,空楼作为增员时而用。

  监狱后与典史厅之间的小院,设祀有汉代名相萧何、唐代名相魏征、宋代名相范仲淹绣像的“三相堂”,又有供天官、地官和水官神像的“三官殿”。之所以立“三相堂”与“三官殿”,意在表明县衙是为民执法判刑的公正官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覆灭后原元和县衙门撤销关门。1912年,民国政府将撤废的元和县并入吴县。元和县从1724年建置,至1911年撤销关门,存在了187年。

  1935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将“新生活运动委员会”设在空闲已久的原清元和县署内。敌伪时期,汪伪教育部门将“清乡教育委员会吴县分会”设在原清元和县署内。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吴县党部在原清元和县署设“三青团吴县委员会”。

  1950年,原清元和县署旧址作为苏州实验职工子弟学校的校舍使用。1951年,学校改称为“苏州市第二中学”。1953年,苏州市第二中学迁出,原清元和县署址改为苏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校舍。1970年,苏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苏州市第一中学。自此,原清元和县署址就成为苏州市第一中学校园的一部分。

  经岁月变迁,原清元和县衙署的四进院落,目前仅存两进。原设在元和路上威武的县衙大门及照壁,早已拆除不存。原“公生明”牌坊的石柱,被拆了作为学校建房的地基石埋在了地下。原县衙的大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校园改造时作为危房拆除了,如今在原县衙大堂的地基位置上,学校建造了仿古建风格的圣陶讲堂与俊镛楼。而原县衙署的“三官殿”地块,现在已不属于苏州一中,成为宁波银行苏州分行大楼。

  在原县衙署大院内,原存有多块古碑,均在十年动乱中被砸毁了。在苏州市第一中学校园里,还遗存有原“公生明”牌坊立柱上的两个刻有卷云纹的柱头,一个安在了矗立在校园中的“(公立苏州一中建校)二十周纪念塔”的顶端,一个作为学校历史纪念物,安置在校史馆中。苏州市第一中学对清元和县衙旧址的古建筑院落加以了妥善保护,学校将其第一进厅堂加以修旧如旧的整修,并且成为叶圣陶教育思想展馆,两侧庑房及后一进厅堂,现在为学校的吴文化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元和县衙署的花园中,有一株植于宋代的至今已有千年的古紫藤,仍然枝条如虬、枝茂叶盛,一派生机勃勃。这就是学校为什么将元和县衙署旧址命名为“紫藤苑”的缘故。每年暮春4月底,古藤架上紫云缤纷荫郁花浓,引来师生校友嘉宾纷纷在古藤下赏花吟诗留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