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

 fuhaizhenren 2021-12-18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内容是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大概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包括《风》、《雅》、《颂》三类。
《风》又名《国风》,分为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大部分是各地民歌,有诗160篇。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是贵族作品,《小雅》包括贵族作品和民歌,有诗105篇。
《颂》也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贵族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诗歌,有诗40篇。《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



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秦焚书坑儒后,《诗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后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千古儒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小吏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有七十二贤人。
其思想以“仁”核心,提倡“仁政”。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孔子的思想及学说集中地见诸《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诸子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德治”和“仁政”,强调教育的功能。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又称“道德家”,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天道无为,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纪律严明,相传皆能赴汤蹈火。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两支:一支是“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法家因主张依法治国而得名。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法家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作品:《公孙龙子》。名家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阴阳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逐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的理想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九歌》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九章》共9篇。即《情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诵》、《悲回风》。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王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乐府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采集。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著名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春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全书大约17000字。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春秋三传

由于《春秋》文字过于简练,仿佛大事记,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是指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写。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有以叙事为主的《春秋左氏传》和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西汉时称《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但许多学者认为此说不可信。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春秋公羊传》:又称《公羊春秋》,简称《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据何休《公羊传序》、徐彦《疏》引戴宏《序》说,该书系由孔子弟子子夏传给公羊高,公羊高子孙继续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始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写定。
《春秋毂梁传》:又称《毂梁传》,是“春秋三传”中成书最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书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问有因不明史实而心臆断来自抒其见的地方。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俗称为《孙子》,它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兵书。现在的传世本共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兵圣”。



建安风骨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

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今安徽毫县)人。他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代表作:《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对酒》、《短歌行》等。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今存约40首,代表作:《芙蓉池作》、《夏日诗》、《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杂诗》等。他的《燕歌行》,还是中国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三曹”中成就最高。曹植的前期诗歌主要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送应氏》、《白马篇》等;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哀怨而愤慨的心情,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等。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很大,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



建安七子

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三曹”以外,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场、刘桢等七人,世称“建安七子”。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因曾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现存诗歌5首。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论》。
阮璃(?~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场(?~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今存诗15首,《赠从弟》三首为其代表作。



正始文学

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竹林七贤

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于是逍遥山林,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中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放荡不羁,清静无为,作品多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嵇康:谯国锰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好老、庄之说,著有《养生论》,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40岁时被司马昭杀害。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咏怀》82首是其代表作。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人。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流传于世。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嗜酒佯狂,任性放浪。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字仲容。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王戎:字冲,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太康体

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辞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左思风力

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游仙诗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玄言诗

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着重表现玄理,题材褊狭专门,但并非绝不旁及其他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看,玄言诗属于谈论至道本体的哲学诗。因其语意晦涩,令人不堪卒读。此中牵涉到的作家,包括王、谢、桓、庾、许、孙、张众多名门胜流,兼有不少僧徒介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则是许询、孙绰和支遁。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曾做过几年小官,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辞藻和对偶。



永明体

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他们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强调声韵格律。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萧赜的永明年间(483~493),故称永明体。这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代表人物有沈约、谢眺等。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南朝的清商曲又分为若干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类。“吴声歌曲”产生于江南吴地,“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因此,这些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现存约近五百首,几乎全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吴声歌曲”中以《子夜歌》为最著名。“西曲歌”以《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为代表。
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横吹曲中。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雄伟悲壮。北朝乐府民歌的数量上远不如南朝的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木兰诗》是其代表作。
南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五言四句,这种刚健清新民歌的出现,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起了冲击的作用,影响很大。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有借鉴作用。



志怪小说

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

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门记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昭明文选》
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编者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武帝长子,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昭明文选》一书,是萧统招聚文学之士编纂而成。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编者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认为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可人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重骈俪、华藻。全书共分为38类,752篇。所选多大家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其中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说,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上官体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初唐前期的诗坛,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仍沿袭着六朝宫体诗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6087~6447)“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因而受到太宗、高宗的宠信,“仪既显贵,当时多有学其体才,时人谓之'上官体’。”这便是“上官体”一名在由来。上官仪的诗今存二十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其中如《八咏应制》等是典型的齐梁宫体诗。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的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约630~680)、骆宾王(约638~?)的合称。初唐四杰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诗人。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他们的革新、创造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代表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



沈宋体

“沈宋”即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俭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以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代表作如沈俭期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之问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四友中李、崔、苏都做过高官,社会地位较高,为时人所看重和效法。他们基本上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其中苏、李诗中浮艳气息更浓一些。苏味道又和李峤并称“苏李”。杜审言是“四友”中成就较高的一位。“四友”专力写作律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长安,唐代孟綮《本事诗》记:“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从此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人称诗仙。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李白的诗歌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歌今存900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诗篇。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浞,并与沈亚之友善,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其诗多讽刺对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表现其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被誉为“诗鬼”。所著有《昌谷集》。其实,李贺真正写“鬼”的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



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画双绝,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王维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昔人曾誉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出色诗篇。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等,感情真挚,淳朴深厚,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



小李杜

即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约812~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人排挤,潦倒终身。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独特风格,著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有《锦瑟》、《夜雨寄北》等。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郊寒岛瘦

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苏轼《祭柳子玉文》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后人遂以指凄苦的诗文意境风格。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时隐居嵩山,称处士。近50岁才中进士,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韩愈为之作墓志铭。其《游子吟》为唐诗中之极品。孟郊前期由隐而仕,诗皆言志;后期仕途坎坷,诗转向抒情,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形成险怪诗风。
贾岛(779~843),字浪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以苦吟著名,因有吟诗冲犯韩愈马头之“推敲”佳话流传。诗风清奇僻苦,峭直深刻,以寄情偏僻,铸字炼句取胜。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绝句由四句组成,同样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



山水田园诗

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陶渊明与谢灵运。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春晓》等。



边塞诗

在唐代中前期,有一批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人,其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蔚为大观,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派”,这些诗人被后人称为“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王维、高适、岑参等,以高适和岑参最具代表性,合称“高岑”。代表作: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塞下曲》,李颀的《古从军行》等。



大历诗风

从杜甫去世到白居易等人的崛起,唐诗出现了一个低谷,文学史上称之为“大历诗风”。此期间,由于战乱导致国家的衰微,大历诗人无复盛唐诗人的壮怀,诗歌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李贺是韩孟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韩愈《山石》、《病中赠张十八》、《早春呈水部郎十八员外》,孟郊《苦寒吟》、《秋怀十五首》,李贺《苏小小墓》、《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目的是革新诗风。他们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除元、白之外,有李绅、张籍、王建等人。代表作: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元稹《连昌宫词》,《遣悲怀三首》、《织妇词》等。



新乐府运动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乐府采诗制度,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理解,切中时弊,合于声律,可以入乐。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是他们的代表作。



著名女诗人

左芬:字兰芝,芬一作棻。我国最早的女诗人。少好学,善作文,为汉武帝妃嫔。今存诗文20余篇,大都为应诏而作,《离思赋》最著名,《杂感诗》是其代表作。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初嫁便夫亡寡居。汉末天下大乱,为匈奴所掳,被迫嫁于南匈奴左贤王十余年,生二子。后被曹操派人赎回,重嫁董祀,郁郁而终。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谢安侄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妻子。其“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
上官婉儿:唐代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14岁时,武则天让其掌管宫中诏命,参决政务。35岁时嫁给武三思,710年,在韦后与安乐公主的弑君政变之后被诛。《全唐诗》仅录存其诗32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应制诗,个人性的诗仅有一首五律《彩书怨》。
薛涛:字洪度,唐朝长安人。八九岁能诗,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被称为“诗伎”,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诗词,曾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唱和。唐德宗时,朝廷拜中书令韦皋为剑南节度使,韦皋惜薛涛之才,准备奏请朝廷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后虽未付诸现实,但“女校书”之名已不胫而走,同时也被世人称为“扫眉才子”。代表作:《吟梧桐诗》(八岁时作)。
鱼玄机: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姿色倾国,才思敏捷。十五岁被李亿纳为妾,但夫人妒不能容。唐懿宗咸通时,李亿遣其出家,在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鱼玄机出家以后,与名士李郢、温庭筠互通诗作。后因妒杀侍婢绿翘,被处死。所著有《鱼玄机诗》,目前传世共50首,其诗多清词丽句,又对仗工稳。多与温庭筠等以诗篇相赠答。《全唐诗》卷804存其诗1卷。代表作:《隔汉江寄子安》。
花蕊夫人:五代女诗人。后蜀主孟昶妃,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四川灌县)人,号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被掳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花蕊”一词,或系当时美妇人的特称。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确实可靠者90多首。代表作:《述国亡诗》。



唐宋古文运动

中国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古文运动发起于中唐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大力提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但它最大的成功却在北宋。除韩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余6人,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中期人。韩愈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
由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的古文新传统,支配文坛1000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被白话文所代替。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45卷,《外集》2卷。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祖籍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论,语言明畅,道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辩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柘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熔叙事和议论于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叙。



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氏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称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苏门六君子

北宋时期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腐六人,都出于苏轼门下,当时皆有文名,推崇他们的人称之为“苏门六君子”。



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其代表作家包括三个群体:一是以惠崇为代表的九位僧人,俗称“九僧”;二是以林逋为代表的隐逸诗人;三是以官至宰相的寇准为代表的朝臣诗人,有人称其为“晚唐体”的盟主。
晚唐体诗人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吟咏山川之景,抒写隐逸之情。在艺术上推崇一种苦吟推敲的精神,少数作品的语言表现出平易流畅风格。其主要代表作包括林逋的《山园小梅》、《秋日西湖闲泛》,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等。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洲简长(沃洲山在浙江新昌)、青城惟风、淮南惠崇、江东字昭、蛾眉怀古。他们尤重五律,时有精警断句。



西昆体

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辞藻。



诚斋体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突出特点是“活脱”,具体表现为构思新颖奇特,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



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等25人列为江西诗派。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永嘉四灵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同为南宋永嘉(今温州)人。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以晚唐时贾岛、姚合为法,专攻唐体,刻意苦吟,注重锻字炼句,诗风简约清逸,冲破江西诗派藩篱。徐照(?~1211),字道晖,又字灵晖,号山民。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又字灵秀,亦称灵芝,号天乐。因四人字号中都带有“灵”字,人称“永嘉四灵”。



江湖诗派

“江湖诗派”得名于《江湖集》。南宋后期,杭州书商陈起刻印当时109位诗人的作品,合称《江湖集》,后人就称这些诗人为江湖诗人或江湖派。江湖诗人大多是落第文人,以江湖谒客为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他们浪迹江湖,彼此以山人、名士相标榜。江湖诗人是在宋理宗嘉定年间因受四灵诗的影响而使诗风趋于一致的。诗歌特点:气魄狭小,语言平实,少用典故,喜作律诗,长于写景抒情。所以江湖诗派是在四灵的影响下出现的一个诗派,四灵与江湖派二者问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
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刘克庄被江湖诗人视为领袖。早期受“四灵”影响,艺术上兼师唐、宋诸家,诗歌风格呈现多种渊源。戴复古受杜甫、陆游影响,多写时事感触,沉郁雄放,语言浅切,耐人寻味。



唐传奇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逸事,故称。“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铡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后来就以这个书名作为这一类小说的统称。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传奇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代表作:《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词与词牌

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曲子词是唐五代时的通称,词是后起的名称。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等。词是由乐以定词,根据词调的要求填词;而乐府诗则是选词以配乐。
词都有词牌。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1180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1.乐曲名称。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西江月》、《沁园春》等。
2.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
3.原来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义,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南唐词人

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琛、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代表作:李煜《虞美人》、《乌夜啼》,冯延巳《谒金门》。



婉约派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豪放派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易安体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生活于北宋和南宋之交,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后,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有《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朱淑真: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盐官县人,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
唐婉: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陆游的表妹,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定亲,不料婚后为陆母所不满,遂命陆游休了唐婉。唐婉而后由家人做主嫁给了皇家后裔赵士程。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唐婉,两个人都非常难过。过后,陆游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一年后,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看到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随后不久便抑郁而终。
乐婉:杭州歌妓,诗词歌赋俱佳,与在此地任职的施酒监相爱,施酒监奉旨调离杭州时,自感无法助乐婉从良,临别赠词,乐婉随即赋《卜算子》答施:“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辛派词人

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格律词派

格律词派是南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这个词派以姜夔为代表,其余重要的词人还有吴文英、史达祖等。南宋后期词坛学苏辛者流于粗豪,学柳秦者流于鄙俗。姜夔有意在艺术上矫正这些弊病,作词讲究章法、章律、追求完美蕴蓄的意趣。后继者更注重音韵格律的严整和辞藻的雕琢,故讲求音律与词句的精美便成了格律词派的共同特点。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元曲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以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有民歌色彩。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朝天子·咏喇叭》就是一首散曲。“朝天子”是散曲曲牌的名字,“咏喇叭”是题目。套曲,又称“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单刀会》。
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明朝吴中四杰

明代初年吴中(今江苏苏州)的杨基、高启、张羽、徐贲4人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元末曾任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后被谗夺官。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诗风绮丽纤细。他的诗大多表现维护元朝统治的政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著有《眉庵集》12卷。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不羡功名利禄,辞官归隐,遭朱元璋忌恨,被株连遭腰斩。其文学思想主张师古之后成家。他的诗雄健浑涵,自成大家。有些描写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有深厚的社会内容,更多的是述志感怀、游山玩景及酬答友人之作。著有《高青丘集》。
张羽(133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本浔阳人,侨居湖州。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明洪武初年征授太常丞,未几被流放岭南,后投龙江而死。其文章精洁有法,尤长于诗。有《静居集》4卷。
徐贲(?~1379)字幼文,号北郭生。其先为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元末与张羽避居湖州之蜀山。明洪武年任河南布政使,后因事死狱中。有《北郭集》6卷。
吴中四杰当中的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以致有人将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江南四大才子

即“吴门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祝允明(1460~1526年),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



台阁体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茶陵派

明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前七子和后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后的散文和自中唐以后的所有诗歌。这一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总共7人。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区别,世称前七子。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但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更为突出。



唐宋派

明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公安派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号称“公安三袁”,故此派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是公安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竟陵派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晚明小品文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小品”原是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缩略本,明后期才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所谓“小品”,并不专指特定文体,尺牍、游记、日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性灵说有密切关系,小品文主要区别与庄严古板的“高文大册”,而是一种灵巧有情韵的小散文。晚明小品文的体制通常短小,文字轻灵、隽永,注重新鲜活泼的生活感受,表现生活化、个人化的人生趣味。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游荷叶山记》、《徐文长传》等都是小品文的佳作。晚明散文的最后集大成者是张岱。他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缳文集》中多有佳作。



八股文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所以有人也称它为“四书文”。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人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复社

明崇祯初年,张溥、张采等发起了一个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军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他注重复古,推崇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夏完淳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流传至今的有《红蕖记》、《埋剑记》等。沈璟的曲学主张比他的戏剧创作影响大,他的思想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沈璟、吕玉绳曾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由此“沈汤之争”展开。沈璟是明代曲学大家,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影响了一批作家,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吕天成《曲品》和王骥德《曲律》是明代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



临川四梦

汤显祖及其四部剧作的合称。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临川人,“临川”遂为其别号,而“四梦”则是其《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临川派

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玉茗堂派”。剧作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仿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吴炳《西园记》和《画中人》,阮大铖《春灯谜》和《燕子笺》及孟称舜的《娇红记》都是较好的作品。



李贽与童心说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晚明杰出的思想家。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主要生活和活动时期是嘉靖到万历年间,正是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他26岁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20年小官,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道学家多所揭露,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童心说是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的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魁、姚鼐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是桐城人,故名。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



汉魏六朝诗派

中国近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王闿运、邓辅纶。王闿运提倡“摹拟”,平生创作都是致力于追摹汉魏六朝的诗篇。他墨守古法,不能把诗歌创作同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倾向。邓辅纶早年即与王阎运结识,互相唱和,其诗多拟古之作,他的和陶诗,颇能得陶诗韵调。汉魏六朝派诗人,一般都功力较深,不仅能摹六朝诗形貌,而且得其神理,故在诗界颇有影响。这一派诗人还有陈锐、程颂万、高心夔等。



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稹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其论诗主张宗尚严羽,尤以神韵为高。“神韵”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意境。作为一种理想艺术境界,“神韵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审美传统的总结,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特定创作原则和美学风貌,因此其作品大都具有蕴藉含蓄的特点。



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源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其创作也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肌理说

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同光体

晚清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因清后期同治、光绪年号而得名。这一诗体盛行于同治之后,与清前期诗坛主神韵、重性灵者大有不同。清诗有宗唐宗宋两大流派,宗宋诗人有查慎行、翁方纲等,为宋诗运动开了先声。道光年间,大学士祁隽藻与侍郎程春海倡导学杜、韩,身为重臣的曾国藩更号召学黄山谷,以纠诗坛甜熟浅滑之弊。一时才俊之士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纷纷响应,蔚然成风,时称宋诗运动。直到同光体出现,宋诗运动才有了重镇。何绍基是同光体的初创人物,而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是陈三立与郑孝胥。陈三立是“同光体”诗人中成就最为杰出者。



浙西词派

清代重要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登岸、龚翔麟。他们崇尚姜夔、张炎,标榜淳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贬低豪放词派,认为词“宜用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因此在创作中忽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词句工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由此形象有些破碎,内含晦涩,但也有一些清新之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1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大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诏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乾隆皇帝的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完成。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残阙,后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名霜,字梦阮,雪芹是其号。高鹗,字兰墅,一字云士,别号“红楼外史”。《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堪称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西游记》主要写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四个人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内容为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竿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沃尧,字趼人,别号我佛山人。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字伯元,别称南亭亭长。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
《孽海花》:作者曾朴。



中国十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
纪君的《赵氏孤儿》
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
洪升的《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
冯梦龙的《精忠魂》
孟称舜的《娇红记》
李玉的《精忠谱》
方成培的《雷峰塔》



十三经

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毂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二十四史

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史》、《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24部史书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一场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其发难者是胡适,他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三大主义”,对封建主义旧文学从形式到内容作了彻底否定,正式树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他们的理论和主张很快得到激进民主主义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积极响应。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以及随之发表的《孔乙己》、《药》,最初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新的一代诗风。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的革命,它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学和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建立起以白话文为其形式的新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学研究会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小说月报》,此外还有《文学旬刊》、《诗》月刊等刊物。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鸳鸯蝴蝶派

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者群先后多达两百余人,分散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后来集中到上海、天津、北京几个大城市。开始没有固定的组织,后来成立了青社与星社。包天笑为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等。这些作家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才子佳人恋爱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等等。“鸳鸯蝴蝶”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谓民初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



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
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期的创造社还有从日本归来的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彭康等新会员加入。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关闭。



新月社

新月社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一个文学沙龙,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的《新月集》而起的。1924年12月,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新月社以1928年徐志摩创办《新月》月刊为标志,分前后期。《诗镌》时期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又由徐志摩、陈梦家创办《诗刊》季刊。他们在“新月”的旗帜下重新集结了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邵洵美等一批年轻诗人。1931年底,徐志摩去世后,“新月诗派”的活动浙告结束。上海时期的活动,一般称之为后期“新月诗派”。1933年6月,新月社宣告解散。



语丝社

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语丝》周刊在它的发展中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创刊到1927年被查封,刊物设在北京,是为前期;从1927年底到1930年停刊,刊物设在上海,是为后期。以《语丝》周刊为纽带的语丝社,并无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思想倾向和文学态度比较相近的同人团体。除《语丝》外,《莽原》和《京报副刊》也是语丝社的重要阵地。



浅草沉钟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4年,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先在上海组成浅草社,出版过《浅草季刊》,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1925年秋沉钟社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



莽原社

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湖畔诗人

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它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新阶段。“左联”根据“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初步制定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理论纲领,提倡文艺大众化,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主办刊物有《北斗》、《文学月报》等。



荷花淀派

1944年孙犁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受到广泛赞扬。由于孙犁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和作者很有影响,50年代,京、津、保定地区有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路子写小说,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荷花淀派”,也称“白洋淀派”。孙犁自然被这一流派的作家视为领袖。该派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山药蛋派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三里湾》等。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笔名。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编过《小说月报》和《中学生》等刊物,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第一次用“茅盾”作笔名发表了中篇小说《幻灭》。1932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此外发表了《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1923年写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队杀害。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我国革命戏剧奠基人和戏剧改革运动的先驱者,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戏剧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新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为革命歌剧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他还同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合作,创作了《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新中国的国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等。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1921年与茅盾、王统照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先后主编《小说月报》、《文学周刊》和《世界文库》。1937年写成长诗《卢沟桥》。短篇小说集有《取火者的逮捕》。文学研究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等。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田汉,著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另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广为流传,后定为国歌。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为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狂流》。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的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巴金(1904~2005),原名李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写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登记》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山药蛋派”。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生于一个地方家庭。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曹禺(1910~1996),湖北潜江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家》等著名剧本。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他的小说写景的抒情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
王蒙: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这以后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等。
陈忠实:1942生,陕西西安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陕西省清涧县人。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生人。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代表作还有《金发婴儿》、《红高粱》等。



著名女性作家

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瑛,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为张佩纶,外曾祖父为李鸿章。主要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主要作品: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读者》、《往事》等。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主要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主要作品:散文集《商市街》(与萧军合作),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中短篇《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庐隐(1899~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女士,福建闽侯人。主要作品有:《海滨故人》、《曼丽》、《归雁》、《象牙戒指》、《灵海潮汐》、《云欧情书集》、《玫瑰的刺》,《女人的心》、《庐隐自传》、《东京小品》、《火焰》。
石评梅(1902~1928),山西平定人。五四运动影响下的文学多面手,她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都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与重视。《这是谁之罪》、《血尸》、《断头台畔》、《红鬃马》等数百篇作品均收入由杨扬编辑整理、邓颖超题签的《石评梅选集》中。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原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吴仪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妹。主要作品:《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短篇小说集《卷麓》、《春痕》、《劫灰》。学术著作有《中国诗史》、《南戏拾遗》、《古剧说汇》、《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苏青(1914~1982),浙江宁波人。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主要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歧途佳人》,散文集为《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等。
王安忆(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古诗文名句集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弟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址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李商隐《晚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南乡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尧臣《雪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洪林《西湖》)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
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来到伤心处。(李开先《宝剑记》)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西厢记》)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喜来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题墨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卖柑者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东林书》)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古今小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冯梦龙《警世通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施耐庵《水浒传》)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水浒传》)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郑板桥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红楼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魏子安《花月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红学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它随《红楼梦》的写作和流传而产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间红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1.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称为“旧红学”时期。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
2.从1921年“新红学”的出现到1954年为“新红学”时期。新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考证派,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此外,还有不少红学家从《红楼梦》本身出发,研究它的写作方法、文学特色、思想意义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全面评论,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
3.从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当代红学时期,从1954年《文史哲》9月号发表李希凡、蓝翎二人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评(红楼梦研究)》开始,对俞平伯二书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直至现在。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希腊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期间唯一的文字史料,因此希腊史将这一时期称作“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不是一人所作,而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记载了古希腊先民在同异民族的战争中和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它分为两部分:一是《伊利亚特》,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经过;二是《奥德赛》,描写了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班师途中迷失道路、辗转漂流了10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及其沿途所见所闻。
《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正式经典的总称,通常指《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基督教从犹太教那里继承来的,犹太教称这些经典为《圣经》,但不承认基督教创立时期编纂的《新约全书》各经卷。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旧约》有39卷,929章;《新约》较少,只有27卷,260章。



文艺复兴运动

14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16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复兴,因而得名。新兴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文艺复兴普遍表现虽是科学、文学和艺术的主张,但由于各国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不同,文艺复兴运动在各个国家都带有自己的特征。其中代表作家由意大利的但丁、薄迦丘,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



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



勃朗特三姐妹

即夏洛特·勃朗特(1816~1855)、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和安妮·勃朗特(1820~1849)。她们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山区的一个穷苦牧师家庭。幼年丧母,生活凄苦。为生活所迫,姐妹三人都先后离家出当家庭教师。1847年,夏绿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几乎同时问世,三人以此一举成名。



狂飙突进

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学运动,主要参加者大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的剧本书名《狂飙与突进》(1776)。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需规律”的口号,是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但由于狂飙突进运动的参加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反抗往往流于无政府的暴乱情绪,而且转瞬即逝。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西方主要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与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它提倡客观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具精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
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最为完备,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代表作家法国的拉辛、莫里哀等。
迷惘的一代:一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惘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都发生了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3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揭示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还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自、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与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以及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等。
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家有爱尔兰的乔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
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美国的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日奈的《阳台》等。
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的《无名氏肖像》、米歇尔·布托尔的《米兰巷》、克洛德·西蒙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这些作家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大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代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玩世不恭,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主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的《裸体午餐》等。



世界文学名著

《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日本)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文学
《神曲》作者:但丁(意大利)
《十日谈》作者:薄伽丘(意大利)
《巨人传》作者:拉伯雷(西班牙)
《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西班牙)
《红与黑》作者:司汤达(法国)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
《人间喜剧》作者:巴尔扎克(法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
《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
《简·爱》作者:夏洛特·勃朗特(英国)
《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作者:大仲马(法国)
《茶花女》作者:小仲马(法国)
《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作者:狄更斯(英国)
《德伯家的苔丝》作者:哈代(英国)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忏悔录》作者:卢梭(法国)
《浮士德》作者:歌德(德国)
《阴谋与爱情》作者:席勒(德国)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作者:海涅(德国)
《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汀(英国)
《玩偶之家》作者:易卜生(挪威)
《尤利西斯》作者:乔伊斯(爱尔兰)
《父与子》作者:屠格涅夫(俄国)
《罪与罚》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
《安娜·卡列尼娜》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前苏联)
《草叶集》作者:惠特曼(美国)
《变形记》《审判》《城堡》作者:卡夫卡(奥地利)
《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英国)
《失乐园》作者:弥尔顿(英国)
《蟹工船》作者:小林多喜二(日本)
《雪国》作者:川端康成(日本)
《飞鸟集》《吉檀迦利》《新月集》作者:泰戈尔(印度)
《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
《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高尔吉(前苏联)
《美国的悲剧》《嘉莉妹妹》作者:德莱塞(美国)
《马丁·伊登》作者:杰克·伦敦
《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普鲁斯特(法国)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美国)
《局外人》作者:加缪(法国)
《恶心》作者:萨特(法国)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
《喧哗与骚动》作者:福克纳(美国)
《红字》作者:霍桑(美国)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美国)
《安徒生童话》作者:安徒生(丹麦)
《格林童话》作者:格林兄弟(德国)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
《荒原》作者:艾略特(英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罗曼·罗兰(法国)



西方著名哲学家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
斯宾诺莎(1632~1677),法国哲学家,主要著作:《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儿哲学原理》
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主要著作:《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视灵者的幻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卢梭(1712~1778),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
叔本华(1788~1860),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代表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界中的意志》。
尼采(1844~1900),著名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哲学》、《不合时宜的思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1852年发表论文《进化的假说》,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哲学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莱布尼茨的哲学》、《数学原则》、《数学原理》、《哲学问题》、《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