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降钙素原(PCT)7条精辟总结,值得收藏!

 思思120 2021-12-18
降钙素原这一指标到底怎么看?


话题再现



近日,笔者看到关于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文章:除了细菌感染,还有哪些疾病会导致PCT升高呢?

文末有同行留言:如何根据PCT指标来应用抗生素?有没有肿瘤引起升高的情况?等问题。

图片

图1 来源网络


有文献报道,细菌感染时,宿主炎症应答产生的促炎因子诱导甲状腺以外的组织(如肝脏、肺、肠道等)合成PCT,由于这些组织细胞中缺乏分泌颗粒和转化酶,PCT未经处理即以原形释放入血,从而导致血清浓度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机体释放的γ-干扰素可抑制PCT的产生,因此,PCT是细菌感染较为特异的炎症标志物。

有数据显示,细菌感染可快速诱导PCT产生,2~6h即可升高,12h达峰。临床怀疑不明原因感染及脓毒症时,建议及时行PCT检测,以帮助进一步明确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但并不是PCT升高就是细菌感染。除了细菌感染,导致PCT异常的常见疾病有如下:

图片

图2


文献复习



接下来,我们来捋一捋PCT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LRTI)中的相关问题。

Q1

PCT的正常值及参考范围是多少?


健康人的血清PCT浓度低于0.05µg/L;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以及不足10%的健康人血清PCT浓度高于0.05µg/L,最高可达0.1µg/L,但一般不超过0.3µg/L。

Q2

PCT可以指导抗菌药物治疗吗?


《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1)》推荐:

依据LRTI不同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应采用不同PCT阈值进行感染分级管理。轻中度LRTI患者抗菌药物管理采用PCT 0.25µg/L阈值指导,重度LRTI患者则采用PCT 0.5µg/L阈值指导。见表1,2。

表1 PCT在非重症LRTI患者中指导抗菌药物应用

图片


表2 PCT在重症LRTI患者中指导抗菌药物应用

图片


Q3

PCT可以评估抗菌治疗效果吗?


PCT水平可以作为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PCT持续升高或治疗后不下降一般提示治疗效果不佳,需调整抗菌药物。相反,治疗后PCT下降可以作为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和停药的参考指标。

对于非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当PCT下降至0.25μg/L或峰值浓度80%以下,且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停用抗菌药物。

对于正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当PCT下降至0.5μg/L或峰值浓度80%以下,建议抗菌药物停药。

Q4

PCT可以代替微生物检查吗?


多种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LRTI,包括细菌、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病毒、真菌、结核、寄生虫等;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LRTI,其PCT的临床诊断价值、意义以及阈值均不同。

因此,PCT检测不能取代微生物学检查,病原微生物仍是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怀疑细菌感染时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合理留取标本送检。

Q5

如何把握PCT的监测频率?


PCT消除迅速,半衰期为20~24h。PCT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监测其动态变化趋势能够及时反映治疗应答。

已启动抗菌治疗的患者,建议合理监测PCT的动态变化,及时评估治疗疗效。

ICU感染患者推荐每24h监测,PCT无明显下降或不降反升,需积极寻找原因,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非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至48~72h。

值得注意的是,病程的早期PCT可能不升高或仅轻度升高,如有必要,考虑6~24h复查。

Q6

非感染因素会使PCT升高吗?


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一些非感染因素同样会影响PCT的生成和消除,尤其在影响PCT水平的非感染因素与细菌感染并存时,需谨慎解读检测结果。

影响PCT升高的非感染因素,见下图:

图片

图3


Q7

解读PCT值时需注意什么?


最后提醒:检测结果解读时,应区分健康人群参考限值和临界值的不同,不可将健康人群参考限值作为诊断细菌感染与否的临界值使用。

实验室检测项目的结果需与相应的参考体系进行比较,才能对患者的情况作出评估,帮助临床决策。因此,理解不同限值的含义是正确解读检验报告的前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健康人群参考限值和临界值。

健康人群参考区间,是大多数健康人检测值所在区间,一般情况下,常选择95%分布范围的大小表示,参考区间的两端为参考限值。

临界值(cut-off)即阳性判断值,来源于临床患者的数据,是用于确认或排除诊断的医学决定水平。

健康人血浆PCT浓度一般低于0.05μg/L,这是健康人群参考上限;而辅助诊断下呼吸道感染和脓毒症的临界值却为0.25和0.5μg/L,不能混淆使用。

误将健康人群参考限值用作下呼吸道感染或脓毒症的临界值,必然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作者:D-Do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