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大报恩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地宫封存北宋典雅

 唯我英才 2021-12-18

灶物者说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中华门外。因为南京市要在原址建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2007年到2010 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系统地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琉璃塔塔基的正下方,发现了寺院地宫。
地宫深6.7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深的舍利塔地宫。不同的地层堆积足足有40层,各类遗存丰富,是继法门寺、雷峰塔之后中国最为丰富的佛教考古发现。2011年入列“2010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图片

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泥金罗

(该图片来自网络)



和黄昇墓比肩的丝绸




大报恩寺初建于1800年前的孙吴时期,最初不叫这名字,经过几百年被毁-修缮-扩建的过程,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公元968—1022)命人重建寺院,命名为“天禧寺”。但因寺院位于长干里,所以很多人把它称为“长干寺”。宋末,寺院被毁,明朱棣重建时,才成了我们熟悉的大报恩寺。

图片

大报恩寺琉璃塔

(该图片来自网络)

宋真宗在修缮长干寺的时候,新建了一座名为“真身塔”的九层砖塔,还修缮了地宫。这些丝绸就安放于塔下方的地宫中。
考古工作者由上而下清理地层,发现了一座石函。石函里面有一块石碑——《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碑上刻满字,记载了北宋及以前大报恩寺的历史。

图片

地宫及石函位置

(该图片来自网络)

石函里面有一个铁函;铁函里面是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它高1.1米,体型巨大,通体鎏金锤揲,纹饰精美,有 “阿育王塔之王”的美称;阿育王塔的里面有世界上唯一一个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价值极高。

图片

鎏金阿育王塔

(该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这枚佛顶骨舍利,地宫中还有感应舍利、诸圣舍利若干枚;有6000多枚钱币;230余件丝绸、玻璃器、瓷器等文物。它们分别被安置在石函和铁函之间、铁函和阿育王塔之间、阿育王塔里面的空间里,地方狭窄,因此文物密度非常高。

图片

鎏金银香炉

(该图片来自网络)

虽寺院、佛塔之后又经历被毁、修建、被毁,亲历千年时光,但地宫自北宋封存,永远停留在那一瞬,安然无恙。
因此,地宫中文物时间均为北宋及以前,且100余件丝织品却均为北宋织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宋丝织品大规模的集中出土。
说到到宋代的丝织品,首先想到的是位于福建福州,有“南宋丝织品宝库”之称的黄昇墓,出土各类材质丝织品350余件。

图片

黄昇墓出土罗袍

大报恩地宫的出土的织物,虽然数量比不上黄昇墓,但也是种类丰富,有绢、罗、纱、绮、绫等十多种。
丝织物本质都是靠经线、纬线交织而成,而不同类别织物的区别就是经纬线交织结构的不同,也就是经纬线排列组合的不同。比如说绢,就是最简单的一根经线、一根纬线相交叉(平纹织物);而绮就是一部分是一根经线、一根纬线交叉(斜纹织物),而另一部分可能变成一根纬线和另一根纬线隔一根经线再交叉;而绫可能就是一部分一根纬线和另一根纬线隔一根纬线再交叉,另一部分可能一根纬线和另一根纬线隔两根经线交叉(斜纹织物)。

图片

绮组织结构图

因为一匹丝绸上,每部分的结构不同,但线的颜色一样,这就会形成暗花。
从6000前仰韶文化的半野生蚕茧、到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丝织织造不断进度,人们审美更迭,每个时代的代表丝织物类型和纹饰不尽相同。在我看来,最能代表汉代的是织锦,最能代表唐代的是绫,而最宋代的织物就是——罗。

图片

黄昇墓罗衫局部

(该图片来自网络)

黄昇墓350余件丝织物中,罗占比将近一半,而大报恩寺地宫的100多件丝织物中,罗占比也将近一半。其他两宋墓葬出土的丝织物中,比例也差不多。
何为罗?它是宋代出现的吗?


供奉自然要最好的





罗这种织物类型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即使发展到北宋,也有4000年的历史。罗作为结构最为简单的织物类型之一,它是在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绢的组织结构是一条经线一条纬线交织,两类线横平竖直,永不相交。如果把平行的两条经线,拧在一起,再把纬线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就是——罗。

图片

罗组织结构图

(该图片来自网络)

北宋词人欧阳修在《阮郎归》中写到:“淡匀双脸浅匀眉。青衫透玉肌”。
相交的经线,使“罗”比“绢”在同等单位内经纬线数量更加稀疏,所以罗很轻薄,适合做袍衫的外搭,这在宋代衣衫制度中非常流行。

图片

绢组织结构图,孔洞比罗少

(该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东西的产生到灭亡过程形成的曲线,形状就像山坡,从最初爬到顶点后就开始下坡了。罗的发展也是如此。
四五千年的罗经纬线稀疏,孔洞很大,也没有花纹;汉唐时期,随着织造技术的进步,罗可以织的非常精细;宋代,就是罗这种织物的巅峰时期,集成前代之美且有所创新;宋以后,虽然织造技术进步,但随着缎的出现,刺绣、缂丝等工艺的广泛使用,衣着制度的改变,罗的使用,特别像宋代那样织造繁缛的罗逐渐减少。
那宋罗到底有多美?

图片

地宫出土罗,上面有刺绣,还记载了大报恩寺藏有佛顶骨舍利

来看这件地宫中出土的花卉纹绞经纱。说罗怎么变成了纱?罗的结构是隔几根纬线相交一次,而纱是在罗的基础上,每隔一根纬线就相交一次,所以纱的孔洞更多、更轻薄,因为结构很相似,很多时候纱罗并称。

图片

纱组织结构,孔洞更多

这件纱罗整体呈长方形,上面有不少用金线刺绣的菊花,菊花有花枝有叶,形态好似随风摆动。这种形状的花朵在学术上叫做缠枝,简单的说就是你从侧面看花时,花朵呈现的形态。
唐后期,中华大地又一次陷入对峙、割据状态,虽公元960年宋统一中原,但北有辽、金,西有西夏。这样背景,催生了宋人特有的文人审美,他们不仅继承了唐人对花卉的喜爱,还结合自身审美,让丝织上的花朵,更接近工笔画中花卉的样子。

图片

宋代丝织物上的各种花

(该图片来自网络)

宋罗的织造工艺到底有多复杂?
宋罗分为素罗和花罗两种。素罗就是从直观上看,没有图案,织法整体都保持一种形态。上面那件纱罗的织造结构就属于素罗,花朵是后面绣上去的。而花罗从直观上看,就是有若隐若现的图案(花纹),花纹处织法和其它地方不同,这种花纹属于暗花。
我们来看地宫出土的这件四经绞罗。

图片

(该图片来自网络)

四经绞经罗就是四根经线为一组,进行变化。虽然都是四根经线一组,但不同花纹和背景处四根经线的排列组合不同。花罗根据经线每组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二经绞罗、三经绞罗和四经绞罗,三种方式,织造的花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自然也是依次递增,四经绞罗最为复杂。

图片

黄昇墓四经绞罗结构示意图,和大报恩寺出土的差额不多

但地宫中四经绞罗共出土36件,比例很高。可见当时的善男信女集资修缮长干寺地宫、佛寺虔诚的供养之心。



众筹出的“十大考古发现”




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的织物精美程度和种类与黄昇墓不分伯仲,但形制却完全不一样,黄昇墓出土的好多都是各种形式的衣服,袍、衫、背心、开裆裤、合裆裤等等。但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的形制比较单一,不是袋子就是包袱。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