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方1761

 随缘522 2021-12-18
地黄酒8
【别名】 地黄汤
【处方】 生地黄(以铜竹刀切,炒)半两,蒲黄(炒)1分,生姜(切,炒)1分。
【功能主治】 妊娠堕胎,胞衣不出。
【用法用量】 地黄汤(《准绳·女科》卷四)。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地黄酒7
【处方】 熟干地黄(酒洒,9蒸9晒,焙干)4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茵芋(去梗,锉,炒用)1两,羌活(去芦)1两,防风(去叉股)1两,芎穷1两,石斛(洗,去根)2两,丹参2两半,牛蒡根2两半,牛膝(酒浸,水洗,焙)1两半,杜仲(去皮,锉如豆,炒令黑)1两半,桂枝(不见火)1两半,大麻子(去皮)1升。
【制法】 上锉细,入绢袋盛,宽贮之,用无灰酒1斗5升,封渍7日。
【功能主治】 风在肝脾,语謇脚弱,大便多秘。
【用法用量】 逾日空心、食前饮1盏。常醺勿令吐。
【摘录】 《本事》卷一
 
 
 
 
 
 
 
 
地黄酒6
【处方】 生地2两,黄柏1两,苦参1两,丹参1两,萆薢1两,菊花1两,银花1两,丹皮1两,赤芍1两,当归1两,枸杞子1两,蔓荆子1两,赤茯苓1两,秦艽5钱,独活5钱,威灵仙5钱,桑枝1两5钱,乌梢蛇(去头尾)1具。
【功能主治】 清湿热,祛风邪。主疠风。
【用法用量】 上用好头生酒50煮,退火7日用。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小儿流涎
【方一】治小儿滞颐(脾胃虚寒所致者)。口角流涎,被浸泡皮肤显嫩。黑白丑各50粒,瓦上焙干存性,共为细末过筛,加入黑色红糖25克,混匀,每次1/3茶匙,每日3次,开水送下,服后以大便变软者,其效益佳。以大便变软为度。
【方二】治流口水。流口水,如米汁状,尤以夜间为甚,消瘦、伴腹泻、易出汗、面色枯黄、舌苔薄腻、脉细弱无力,系中焦脾胃气虚不摄所致。太子参、茯苓各10克,白术、生甘草、广木香、砂仁、藿香、吴萸、生姜各6克,黄连3克,大枣2枚。每日煎服1剂分2次服下。
 
 
 
 
 
 
 
 
小儿夜尿
3周岁以上儿童,睡中遗尿不觉,且频频发生,多因下元虚冷和脾肺气虚,以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治宜培元补肾,健脾益气,敛肺缩尿。
【方一】小儿夜睡,小便自遗。桑螵蛸、补骨脂、益智仁、复盆子、菟丝子各10克,水煎早晚服,7天1疗程。
【方二】小儿夜间尿频。桑螵蛸、车前子各10克,黄芪15克,升麻6克,水煎服。
【方三】小儿遗尿。破故纸(炒)研末,每夜热汤服0.15克。
【方四】小儿肾虚夜尿,身体羸瘦,面目虚胖。狗肉250克,黑大豆60克,用适量水煮烂后,加砂糖少许调味服。
【方五】小儿夜尿。公猪尿脬1个洗净,白胡椒(每岁1粒)、淮山药、白果仁(去壳去心)、苡仁各9克,装入脬内,以线札住,炖烂食用。
【方六】小儿夜尿,食欲不振。玉米穗30克,水煎代茶饮。嘱患儿睡前先排尿,并于床边放一尿桶,使之有安心感。
 
 
 
 
 
 
 
小儿惊风
小儿证见四肢抽搐或伴意识不清为惊风。有急惊风和慢惊风之分。急性者来势凶猛,抽搐紧而有力,面色红、发热;慢性者抽搐缓慢无力,时发时止,面色青白,神情倦怠。急惊风者,病在心、肝二脏,属阳、热、实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开窍、镇痉、熄风;慢惊风属阴、寒、虚证,治宜温阳救逆,培元固本。
【方一】急惊风。感染外邪,夹触惊悸,故突然高热,烦躁不安,神倦多眠。若见睡不实、唇干、鼻窝口角色青,为惊风先兆。惊风发则痰壅漉漉,气粗不匀,手脚掣疭,或口眼相引,项背强直等。治宜清心镇肝,除痰解热,熄风止痉。金银花、天竺黄各10克,钩藤、僵蚕各6克,天麻、桃仁、炒栀子、荆芥穗各3克,全蝎2.4克,薄荷1.5克,水煎服。
【方二】慢惊风。因气血不足,肝盛脾虚所致。抽搐缓慢无力,时发时止。同时体温不高,面色淡黄,或青白相间。多合目昏睡,或睡时露睛。神情倦怠,懒言少语。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脉来迟缓,或沉迟无力。治宜扶正止抽,固气熄风。云苓、黄芪各10克,阿胶(后下)、僵蚕、白术各6克,天麻、陈皮各5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肉桂2.4克,水煎服。
【方三】小儿慢惊虚风,身体羸弱者。附子(去皮),生研为末,以白颈蚯蚓于末内滚之,刮蚯蚓附末,丸黄米大,每服10丸,米汤送下。
【方四】急惊涎潮,壮热闷乱者。铁粉、朱砂各3克,为末,每服0.75克,薄荷汤调下。
【方五】小儿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抽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10次,细研水飞,晒干,每服3克上或1.5克。煎真金汤调下,连进3服。候儿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
【方六】急惊风,高热不退,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红苔黄,眼睛直视。活蚯蚓10~20条,清水洗净置碗内,加白糖15克,取其所化之水饮下。
【方七】小儿急惊风,发热抽搐。鱼腥草、黄荆条各30可,钩藤9克,水煎服。幼儿酌减份量。
【方八】小儿急惊风,起病迅速,发热抽搐者。石菖蒲捣烂绞汁约3~4匙,加老姜汁数匙混匀灌下。
【方九】小儿急惊风,口眼歪斜,手足抽搐,人事不省。天竺黄、胆星各6克,雄黄、辰砂各0.9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以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粒,用灯心3克煎汤送下。每日2次。
【方十】急惊风治疗不当或久病转为慢惊风,症状为面色青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口角流涎,或吐或泻,睡则露睛,时有轻微抽搐。茯苓干30克,芦荟、炮姜、肉桂各3克,丁香10粒,共研细末。每月服2次,每次服1.5克,冷开水送服。
 
 
 
 
 
 
 
 
疳积
疳积又名脾疳、食疳。多由喂养不当,以致脾胃虚损,营养不良所致。证见面黄肌瘦,能食易饥,睡眠不安,多汗,啮齿,喜俯卧;经久不愈者,日渐羸瘦,肚腹胀大,腹痛腹泻,神眷体乏,即为疳积已成。治宜调理脾胃,消疳去积。
【方一】小儿疳积,面黄身瘦,不思纳食,颈细腹大,喜食异物,兼有蛔虫。党参、三棱、使君子、二丑、枳壳、青蒿、苍术、槟榔、草果、灵脂各60克,炒鸡内金、炒麦芽、大黄各90克,神曲、胡黄连、莪术、青皮、川朴各30克,共研细末,每300克加冰片1.5克,拌匀,分每包重0.6克。1周内小儿每次服半包,每日2次;3周内小儿每服1包,每日2次;5岁内小儿每服2包,每日2次。
【方二】脾疳(包括疳积、疳泻、牙疳),证见面黄身瘦、腹大青筋,颈细懒食,喜食泥土。使君子、神曲、鸡内金各10克,芜荑、青皮、陈皮、芦荟、槟榔、炒麦芽各6克,三棱、莪术、生甘草各3克,胡连2.4克,川连1.5克,水煎服。
【方三】肺疳(包括鼻疳、无辜疳)。证见咳逆发枯,憎寒发热。与西医之营养不良,继发呼吸道感染相似。治宜肃肺清金,生津润燥。生地、熟地、黄芩各10克,天冬、麦冬,茵陈、杷叶、桔梗、石斛各6克,枳壳3克,红枣肉3枚,水煎服。
【方四】肝疳(包括疳热、眼疳)。证见腹大青筋,爪甲青,摇头揉目。连翘、生地各10克,银柴胡、胆草、炒栀子、青皮各6克,甘草、竹叶各3克,赤芍5克,胡黄连2克,水煎服。
【方五】心疳(包括脑疳、疳渴)。证见身热自汗,面目赤红,时有惊剔,咬牙弄舌,口燥多渴,睡喜伏卧,懒食消瘦。治宜杀虫清眩,逐热解秽。雄黄、朱砂、芦荟各6克,胡连2.4克,麝香、牛黄各1克,龙脑1.5克,干蛤蟆1个,共研面,熊胆和丸,绿豆大,日服2次,每次3~4丸。
【方六】肾积(包括疳痢、疳渴)。证见便频,里急后重,不食、粪多粘滞,身或浮肿。治宜消疳杀虫,逐积清热。苦楝皮、雷丸、芦荟各10克,鹤虱、芜荑各6克,川连,肉豆蔻各3克,胡黄连2.4克,干蛤蟆1个,共研末,蜜丸或糊丸,绿豆大,雄黄为衣,每服20丸。
【方七】治虫积,面黄消瘦,肚胀腹痛,厌食,大便不调。苦楝根皮、使君肉各30克,雷丸、鸡内金、槟榔各15克,乌梅肉、鹤虱、百部、大黄各12克,花椒、胡黄连、神曲各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1岁以内每服半丸,5岁以内每服1丸,7岁以上每服1.5丸,均日服2次。
【方八】小儿疳积,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川楝子、川芎各等分,猪胆汁为丸,米饮下。
【方九】因营养不良与药物攻伐引起疳积,面黄肌瘦,肚腹胀满,贪食杂物。使君子(去壳炒香)、花槟榔各15克,共研细末,每次9克,早饭前蒸鸡蛋吃。
【方十】小儿因虫积或饮食甘肥引起疳积,腹部胀大,遗尿。研炒鸡内金、炒山楂、枳壳、白术各等分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3~6克,每天2次。
【方十一】疳积,俗名疳膨食积。取活蟑螂置油锅内焙燥,外涂面糖,再炒燥,日日食之。凡是疳积病者,无不喜食此物。
【方十二】小儿伤食膨胀疳积,临睡前将盐硝60~90克用纸包好,放入布袋,敷于儿脐上。
【方十三】乳滞食积。乳滞者,睡卧不宁,不时啼哭,口中气热,频吐乳片,肚腹腹热,大便酸臭。食滞者,头温腹热,大便酸臭,嗳气恶食,口干作渴,烦不安眠。制香附60克,炒神曲、炒麦芽各30克,陈皮24克,西砂仁(炒)、炙甘草各15克,共为末,滴水为丸,如粟米大,根据小儿大小,适量姜汤下。
 
 
 
 
 
 
 
 
地黄酒5
【处方】 熟地8两,枸杞4两,首乌4两(黑豆蒸),米仁4两(炒),当归3两,白檀香3钱(或沉香末1钱),龙眼肉3两。
【功能主治】 虚证不睡。
【用法用量】 陈酒30斤,浸7日可服。饮完,滓捣碎再浸。临卧温服,随量饮之。如1升之量,只可饮2合,不可过。
【摘录】 《惠直堂方》卷一
 
 
 
 
 
 
地黄酒4
【处方】 肥地黄1斤(捣碎),糯米5斗(熟炊),面曲5斤(捣碎)。
【功能主治】 补益乌发。补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痛,变白发。主
【用法用量】 上3味相和,于盆中熟捣,纳于不津翁中,密封,春、夏3-7日,秋、冬5-7日,日满启之。当中有1盏绿汁,是其精也,宜先酌饮之。余以生布绞取,置器中,任性饮之,续酿使其相接,不过3剂,发黑。若以新牛膝捣绞,取汁3升,用拌(饣贲).则变白更急矣。
【摘录】 《圣惠》卷九十五
 
 
 
 
 
 
 
 
地黄酒3
【别名】 地黄饮
【处方】 生地黄(洗、切,研)8两,酒3升。
【功能主治】 跌打损伤,妊娠下血,腰腹疼痛。
【用法用量】 地黄饮(《产孕集》卷上)。《千金》注文云:姚大夫加黄雌鸡一头,治如食法;崔氏取鸡血和药中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一二引《肘后方》
 
 
 
 
 
 
 
周平安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2011年3月18日初诊。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十余年,反复发作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近二周病情复发加重,晨起时腹痛肠鸣,排出大便水状,夹杂脓血、白色黏液,便后腹痛稍减,每日腹泻近十次。舌淡暗有瘀斑,苔黄腻,脉沉细。结肠镜检查示:结肠、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血管纹理紊乱,表面附着脓性分泌物,并可见颗粒状改变。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现服用甲泼尼龙片20mg/日。
处方:芪英三两三合四神丸加减。
生黄芪30g 蒲公英20g 当归10g 炙甘草6g
黄连6g 秦皮10g 白头翁10g 木香10g
枳壳10g 吴茱萸6g 炮姜6g 补骨脂15g
肉豆蔻6g 地榆炭15g 生晒参10g
14剂,水煎服,日一剂。
苦参15g 生黄芪30g 珍珠粉1.2g 关黄柏15g
三七粉3g 当归15g 白及15g 白芷15g
西黄胶囊0.25
14剂,浓煎100ml保留灌肠,日一剂。
2011年4月1日二诊。患者服药联合灌肠治疗后,便中脓血明显减少,大便中夹有白色黏液或膜状物,便次较前明显减少,现每日2次,仍有五更泻。舌淡暗瘀斑,苔黄腻,脉沉细。嘱患者减甲泼尼龙片为16mg/日。
 处方:
生黄芪30g 蒲公英20g 当归10g 炙甘草6g
黄连6g 秦皮10g 白头翁10g 木香10g
枳壳10g 吴茱萸6g 炮姜6g 补骨脂15g
肉豆蔻6g 白芍30g 土茯苓15g 穿心莲10g
28剂,水煎服,日一剂。
灌肠方不变,28剂,浓煎100ml保留灌肠,日一剂。
 2011年4月29日三诊。患者服药后大便溏稀或水泻,每日3-4次,饮食稍有不适即引起腹泻,大便中仍夹杂有白色膜状物,偶有便中带血量不多,纳差,服药后两周肠鸣加重。舌淡暗瘀斑,苔白腻罩黄,脉沉细。
处方:
生黄芪30g 金银花炭30g 生地黄炭30g 地榆炭30g
穿心莲15g 土茯苓15g 黄连8g 黄柏10g
炮姜10g 木香10g 秦皮10g 诃子10g
补骨脂15g 肉豆蔻6g 焦山楂15g 炙甘草6g
生晒参10g
28剂,水煎服,日一剂。
灌肠方不变,28剂,浓煎100ml保留灌肠,日一剂。
 2011年5月27日四诊。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大便日行二次,基本成形,未再有黏液脓血便,稍有饮食不适则腹痛,无肠鸣。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沉细。嘱患者减甲泼尼龙片为12mg/日。
处方:
生黄芪30g 金银花炭30g 生地黄炭30g 地榆炭30g
穿心莲15g 土茯苓15g 黄连8g 黄柏10g
炮姜10g 木香10g 秦皮10g 诃子10g
补骨脂15g 肉豆蔻6g 焦山楂15g 炙甘草6g
生晒参10g 大血藤15g
28剂,水煎服,日一剂。
灌肠方不变,28剂,浓煎100ml保留灌肠,日一剂。
 2011年7月29日五诊。患者服药后大便成形日一次,偶有腹中隐痛,无肠鸣,四肢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可自行消散。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嘱患者减甲泼尼龙片为8mg/日。
处方:
生黄芪30g 金银花炭30g 生地黄炭30g 地榆炭30g
穿心莲15g 土茯苓15g 黄连8g 黄柏10g
炮姜10g 木香10g 秦皮10g 诃子10g
补骨脂15g 仙鹤草30g 焦山楂15g 炙甘草6g
生晒参10g 大血藤15g
14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语:
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十余年,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脾主运化,需赖肾阳之温煦,久泄则损伤脾肾阳气,脾阳虚运化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肾阳虚关门不固,火不生土;黎明阴气盛而阳气始萌发,阴气极而下行,阳气虚而不至,故见黎明泄泻,肠鸣腹痛,便后痛减;近二周出现了病情急性加重,大便急迫,夹杂黏液脓血,此为大肠局部毒热复炽,灼伤血络,热盛肉腐,是成脓期之象。此时正气亏虚,邪热复炽,为本虚标实,寒热夹杂之复杂证候,惟有补泻共施,寒热同调,治以清热燥湿,温补脾肾,益气托毒。
方中芪英三两三方为周平安教授治疗内疡常用方,生黄芪补五脏诸虚,亦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蒲公英为消痈散结,清热解毒之要药,其味甘微苦性寒,用之清泄热毒而不伤脾胃;当归辛温通络,补血活血,以消痈止痛;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此方既可补虚损,亦可泄热邪,补正不生热,祛邪不伤正;黄连、秦皮、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清大肠局部之湿热毒邪;六腑以通为用,加木香、枳壳理气止痛;再加吴茱萸、补骨脂、炮姜、肉豆蔻温中暖脾,补肾助阳,涩肠止泻,使其运化复而泄止;地榆主入大肠经,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味涩能敛疮,炒炭后用加强其收敛止血作用;加生晒参大补元气,扶正补虚。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用量较大,恐有多种不良反应,期望采用中药替代治疗,逐步撤除激素,使病情稳步好转。灌肠方清热解毒、益气托毒、生肌敛疮,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患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应通过多种手段,尽快控制病情发展。
二诊便脓血明显减少,说明局部溃疡出血有减,而黏液仍多夹杂白色膜状物,为大肠湿盛之象,故减地榆炭,加土茯苓、穿心莲利湿清热解毒。白芍苦酸微寒,《本草纲目》谓其“止下利腹痛后重”,安中止痛。中药起效,逐渐减去激素用量。
三诊药后病情略有反复,为迁延期气血亏虚,正气难以托毒外出,久不收口,仍偶有便血,故加金银花炭、生地炭、地榆炭,既可清热解毒,凉血消痈,炒炭后制其苦寒之性而入血分收敛止血;加焦山楂健脾消食。
四诊药后效果明显,此类顽固之疾,一旦辨证准确,治疗有效,就应守方守法,长期服用。仅加大血藤活血通络止痛消痈。继续减激素用量。
五诊时服药已4月余,诸症大减,守方不变,四肢散在出血点可能与长期应用激素有关,加白及收敛止血。其后症状日趋稳定,守方连服4月余,期间逐渐将甲泼尼龙片减至0.5mg/日。
次年复查结肠镜见盲肠、升结肠粘膜光滑,血管网清晰。横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不清晰,见簇状大小不等的息肉,未见糜烂、溃疡。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粘膜光滑,血管网清晰,蠕动正常,未见糜烂、溃疡及新生物。
 
 
 
 
 
 
 
 
术芍大血藤汤治疗慢性肠炎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术芍大血藤汤
【药物配方组成】酒炒白芍12g,陈皮15g,炒白术10g,防风9g,木香10g,大血藤30g,炒黄芩9g
【随症加减】如胁胀者,加柴胡、郁金、枳实等疏肝理气;夹湿者,加苍术、川厚朴、茯苓健脾利湿;热甚者,加金银花、黄连清热解表;腹痛甚者,加炒延胡索理气止痛,并加重白芍剂量,以缓急止痛;脾胃气虚者,加党参扁豆、甘草健脾补中益气;呕恶者,加制半夏、茯苓和胃降逆;病及于肾而致肾阳虚者,可加补骨脂、肉桂补火暖土止泻.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利气散结,清利肠道.
【经典案例医案】例1白某,男,38岁,2000年8月2日初诊
患者5年前曾行胃次全切除术.近半年来大便经常泄泻,日行2~3次,质稀溏,有时夹有少许黏液,泻前肠鸣腹痛、便意急迫,泻后觉舒.面色少华,神疲无力,急躁易怒,胃纳欠佳.苔薄腻,脉细弦.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属肝脾不和,治拟调和肝脾.处方:酒炒白芍18g陈皮、炒白术、木香、黄芩各9g,防风8g,大血藤20g,茯苓15g,炒枳壳10g.7剂.二诊:药后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为日1~2次,质仍稀,但无黏:,:液,胃纳略增,肠鸣时作.前方加炙鸡内金10g,续服7剂.三诊:腹痛肠鸣已无,大便渐趋正常,胃纳如常,苔薄,脉细弦.前方加党参10g,红枣3枚,以巩固之.四诊诸症皆除,大便日1次,精神大振,继服香砂六君丸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例2王某,女,30岁,2000年9月8日初诊1年来大便
日2~3次,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日前泻下稀薄,泻前腹痛,泻后痛减,每临经期,痛泻加剧.平时常有头晕胁胀,纳呆嗳气.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证属肝郁气滞郁久横逆,脾胃受戕,运化失常.治拟疏肝健脾,方用术芍大血藤汤加味酒炒白芍18g,陈皮、炒白术、木香、防风、炒黄芩、柴胡各9g,大血藤15g,广郁金10g.7剂.二诊:腹痛泻均瘥头晕胁胀较前好转,肝气渐舒,脾运渐复.前方加焦山楂12g,7剂.三诊:腹痛隐隐,大便日1~2次,便质较稠,胃纳略增经期将至,前方加炒当归12g,制香附9g,7剂.四诊:药后3天,月经即至,腹已不痛,大便亦成形.以逍遥丸、香砂六君丸交替继服以资巩固
【经验心得】本方前四味乃痛泻要方之义,可以'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而止痛泻';大血藤利气散结,清利肠道;黄芩清热解毒,小剂量尚有苦寒燥湿健脾作用;木香理气醒脾.由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的慢性泄泻临床症候表现有所不同,所以在具体诊治时还应因人制宜,随症加减.
术芍大血藤汤乃痛泻要方加味而成治疗慢性结肠炎等慢性泄泻,辨证属肝旺脾弱、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者,其效确实.但因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皆属慢性疾患,般来说病根较深,体质较虚,药后恐一时难以奏效,因此,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坚持较长时间服药.服用本方后若泄泻之证逐渐好转,可继服香砂六君丸或参苓白术丸之类调理脾胃,以善其后,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在症状控制后可与逍遥丸调和肝脾,巩固疗效.白芍有泻肝缓急止痛的作用,故用量宜大,一般可用12~18g,若腹痛甚者,可加至18~24g,止痛效果较好;对于大便夹有黏液或大便化验有白细胞、脓细胞的慢性结肠炎患者,配合大血藤、黄芩尤属必要.
 
 
 
 
 
 
 
 
 
乳腺小叶增生消核汤处方及用法
乳腺小叶增生是一种乳腺组织异常增生 性疾病,属中医“乳癖”的范畴.是妇女的常见 病,多友于30~50岁妇女。其核小者如梅,人 者如李,按之坚硬,不移不动,核随喜怒消长, 时时隐痛或不痛,皮色如常。乳腺小叶增生多 因肝气不舒,痰气交凝,冲任失调而致。如服 用消核汤,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消核汤处方及用法:僵蚕12克,蜂房9 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 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取液,分早晚 饭后温服,每日l剂。一般连服5~10剂即可 奏效。
方中主药僵蚕有散风定痉,化痰软坚的 功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也可采用晨服 逍遥丸,晚进归脾丸善后。
病例:刘某,31岁。乳房两侧可触及增生核块, 且逐渐增大,一枚如银杏大,一枚如核桃大。经用 上方连服10剂,症状消失而告愈。随访5年,未见 复发。
 
 
 
 
 
 
 
 
 
 
地黄酒2
【处方】 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
【功能主治】 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
【用法用量】 加酒1小盏相和,煎3-5沸,分为3服,频频服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地黄酒1
【别名】 桃仁地黄酒(《普济方》卷三一二)。
【处方】 生地黄汁200毫升 酒200毫升 桃仁(去皮、尖,别研膏)30克
【功能主治】 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上三味,先煎地黄汁、酒令沸,下桃仁膏,再煎数沸。每次温服100毫升,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地黄金粉散
【别名】 地黄汤、生地黄汤
【处方】 地黄半斤(取自然汁),飞罗面4两。
【制法】 同调成糊,摊于漆盘内,候干取下为末。
【功能主治】 虚劳吐血,消瘦;肾气虚弱。
【用法用量】 地黄汤(《鸡峰》卷九)、生地黄汤(《普济方》卷二十九)。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地黄金粉煎
【处方】 生地黄1斤(净洗令干,切,入酒内浸2复时取出,纸袋盛,火焙令干,为粉),天雄2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当归1两,芎穷1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
【制法】 上为末,入金粉内和令匀,用酒2斗,以文火煎成调煎。
【功能主治】 散瘀血,理新血,续筋骨,止疼痛。主伤折筋骨后,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匙头,空心、午前、夜卧时各以温酒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七
 
 
 
 
 
 
 
 
地黄煎丸22
【处方】 生地黄8斤(净洗晾干,捣绞取,汁),大麻仁半斤(以水研滤取汁),牛髓1斤,白蜜2斤,无灰酒5升,大枣50枚,(煮取肉,烂研),生天门冬1斤(捣绞取,汁)(上7味,同于银锅中熬成膏,入后药,末),鹿角胶5两(捣碎,炒令黄燥),石斛1两(去根,锉),覆盆子2两,酸枣仁1两(微炒),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人参2两(去芦头),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牛膝1两(去,苗),白茯苓2两,五味子2两,熟干地黄3两,补骨脂3两(微炒),干漆2两(捣,碎,炒令烟出),肉桂3两(去皱皮),杜仲2两(去粗皮,炙令黄,锉),菟丝子3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罗为末)。
【制法】 上为末,入前地黄煎汁,以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填骨髓。主骨极,肾脏劳伤,少气不足,羸瘦无力,肢节酸疼,腰脚多痛,不能久立。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午前、晚饭后以温酒化下。若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20丸。其药腊月合弥佳。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地黄煎丸21
【处方】 生地黄50斤(拣择好者,洗,捣取汁),无灰酒3斗(上2味,于银锅中慢火熬成膏,入后药),肉苁蓉3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枸杞子2两,巴戟2两,薯蓣2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山茱萸1两半,五味子1两半,茯神1两半,续断1两半,补骨脂(微炒)1两半,远志(去心)1两半,蛇床子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石斛(去根,锉)1两半,覆盆子1两半,黄耆(锉)1两半,芎穷1两半,木香1两半,桂心1两半,牛膝(去苗)1两半,菟丝子(酒浸1宿,焙干,别捣为末)1两半,人参(去芦头)1两半,沉香1两半。
【制法】 上为末,入前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添精补髓,益气养神,驻颜,调血 脉,令人轻健。主肾脏劳损。
【用法用量】 每日4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几代人传下的刀伤药,你凭什么说不科学”,老偏方也要合理用
“我这刀伤药用了几辈人了,到你这怎么就不能用了?”,这种话我不是听过一次两次了,以前农村缺医少药,谁家有个管用的偏方必然是视若珍宝,尤其是一些急症方子,不光自家人用,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会来求药,也造福了不少家乡父老。
这些祖传的好方子,好法子自然有它们传下来的道理,但其中也有不少错误的认识和过时的做法,应该更科学地来处置。我们来列举常见的刀伤,烫伤,冻伤等等,来举个例子说一说。
刀伤
以桃花散为例。很多刀伤药都是一熟石灰为主要成分,熟石灰富含钙离子,能促进凝血;更重要的是熟石灰混合血浆后凝结,粘性极强又十分坚硬,类似古城墙“鸡蛋清加石灰”的配方,能把伤口完全封闭,既能止血又防止感染。
放在无法清创消毒缝合的年代,这种处理可以算是十分妥当,虽然还有破伤风的风险,也会留有明显疤痕,但比起几乎是百分百的伤口感染的风险,这都不算什么。但这种处置方法却给进一步清创造成很大障碍,不能很好地清创,也就不能进一步降低感染可能性。
如果不幸出现外伤,小伤口只需要直接按压伤口即可止血,伤口较大时可以采取近段绑止血带,或者按压相应的动脉波动点来止血,同时尽快到医院处置。千万不要往伤口上洒任何药物,以免污染伤口,加重清创难度。
烫伤
有的人家备有老鼠油,马油,狗油,蛋黄油之类的油剂,烫伤时会涂抹在伤口上,按老辈人的说法能起到止痛生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如果伤口较小,烫伤较浅,凉水降温后涂抹这些油剂的确能起到保护伤口,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但自备的油剂储存时间太长,有可能已经被污染,所以还不如去药店购买新鲜无菌的油性药膏使用。
如果烫伤面积较大,深度太深,自己在家已经不可能处理得当,这时就不要涂抹任何药物或者酱油什么的,以免伤口染色导致医生误判,而应该冷水降温后直接去医院处置。
冻伤
故老相传冻伤后,用雪搓被冻伤的部位直到发热,千万不能烤火,否则冻伤的部位肌肉皮肤会烂脱。这话后半段是对的,前半段是错的。冻伤后的确不能烤火,但也不能用雪搓。
冻伤后局部皮肤颜色发暗,原因是血管因天气寒冷而痉挛,不再向体表提供血液和氧气,这时应该尽快让深层组织恢复正常温度,使血液供应正常;用雪搓只能继续降温,烤火辐射热会让体表升温,反而加重冻伤。
急性冻伤后,应该把冻伤的部位置于40-42度温水中,通过水的传导热来使身体恢复温度,整个过程不要按摩或者摩擦皮肤,以免皮肤出现破损。
入冬时手脚或者耳朵受冻,出现 轻微肿胀,受热时刺痒,这种情况可以用红外线烤灯或者艾灸冻伤处,然后涂上冻伤膏,注意保暖。
皮肤过敏
有次一女孩因面部化妆品过敏来诊所就诊,我观察只有轻微发热,皮肤微红,给女孩开出抗过敏药物,炉甘石洗剂后,叮嘱禁止涂抹其他任何物质,发热不适用凉开水湿敷。没想到三个小时不到女孩面部红肿着过来,一问才知道她回家后就听她父亲的话,用“凉丝丝”的牙膏涂抹了发热的面部。
以前我国的牙膏多含有酒精和薄荷,人们被蚊虫叮咬后涂上一点牙膏,能起到清凉止痒的作用。但薄荷给人的清凉感是一种错觉,并不是真的降低了皮肤温度,而且酒精和薄荷还有透皮作用,让皮肤上附着的致敏物质能更顺利的进入体内,所以这女孩涂上牙膏后很快出现面部 肿胀灼热,不得已只能输液治疗。
伤口感染
皮肤上有点擦伤之类的小外伤,有人会建议“把阿莫西林/头孢胶囊扣开撒在伤口上消消炎好得快”,这种做法非常不好,不仅不会让伤口愈合的更快,反而还可能给人带来生命危险或者其他伤害。
皮肤破损后,组织液或者血液从伤口渗出,这时如果把药粉撒在伤口上,药粉里的辅料会和血液结合成凝块,其中的药物成分绝大部分都不能渗透出来,极少量药物不足以起到效果,倒是会给那些过敏性体质的人制造过敏性休克的风险。
药粉凝结在伤口表面,形成结痂,看似促进了愈合,其实很有可能在痂下形成积脓,反而破坏伤口愈合的环境,还有导致感染扩散的风险。
小伤口只需要及时清洗消毒,大多并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就能很快愈合,伤口上撒药不能使其愈合得更快。如果伤口确实有感染的迹象,应该用双氧水和碘伏等清洗伤口,去除脓液和坏死组织,涂上专用的外用抗菌药膏,必要时找医生处置。
 
 
 
 
 
 
 
夜交藤治失眠有一套,特别适合夜晚睡不着觉的你
话不多说,直接上方:
【组成】
夜交藤、梗米、大枣、白糖
【做法】
将夜交藤用温水浸泡片刻,加清水适量,后煎取药汁,加梗米、白糖、大枣,再加入清水煎至粥状即可。
【作用】
养血安神,祛风通络。适用于血虚不寐,顽固性失眠,夜晚多梦等。
夜交藤用冰糖、大枣调味后健脾安神,特别适合长期饮用。
 
 
 
 
 
 
 
 
入睡难,全因痰!一张治中年失眠的大方子,送给有故事的人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年人的失眠问题。
 中年人失眠,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我觉得,就病因病机的分类来看,中年人的失眠,还是有一点特殊性的。
 这就是所谓“肝郁脾虚、痰热内扰”。这种问题引起的失眠,在中年群体中,所占比例很大。
 来,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一个女子,年47岁,是一个干部。
 她在外头很风光,但是婚姻并不幸福。
 丈夫,是一个创业失败的商人。由于事业发展不顺,他渐渐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并开始家暴。
 于是,在家庭无休止的争吵中,这个女子患上了严重的失眠。
 主要表现,就是入睡特别困难,闭上眼睛以后,心头烦乱,眼前全是一桩桩一件件的辛酸往事。它们就好像商量好了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有的时候,即便入睡了,也会做梦。梦境中,都是从前家暴的场景,以及丈夫醉酒以后通红的眼睛。
 由于睡眠不佳,所以她平时记忆力减退、而且特别烦躁、易怒,有的时候心悸心慌,遇事容易被惊吓。
 有一次,她在单位洗手间里洗手,身后忽然传来一阵便池冲水的声音。就是这个声音,把她给吓了一跳。
 她觉得,这么多年来家庭的不幸,已经让她的身心,到了崩溃边缘。
 为了能睡好觉,此人用过几乎所有可以用的西药,但效果都不好。
 后来,没办法,她转投中医。她觉得,从前未曾尝试过的中医中药,或许是她最后的希望。
 看的谁呢?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看的是中医临床家,李振华先生。他是我非常推崇的中医大家,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
 刻诊,见患者头晕头沉,心烦急躁,自述心慌惊恐,常常在无人的时候偷偷地哭,勉强入睡后噩梦纷纭。平时则胸闷,腹胀,吃不下饭,倦怠乏力。
 看舌脉,则是脉象弦滑、舌苔黄腻,舌尖红,舌体胖大。
 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李师写了一张配伍,咱们一同看一下:
 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胆南星,香附,郁金,菖蒲,栀子,莲子心,龙骨,砂仁,淡竹叶,甘草,琥珀(分2次冲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用方9剂以后,诸证有了大大缓解。在不用西药的情况下,可以睡4个多小时。
 效不更方,再用15剂,患者睡眠质量进一步提升,每天晚上睡6小时左右,其他症候也明显缓解,只是感觉到头晕。这时候,淡竹叶去掉,加天麻。
 就这样,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都有了很大改善。
 当然,至于说她那个酗酒和家暴的丈夫,后来怎样了,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李振华大师治疗失眠的典型案例之一。现在,我和你分析这背后的道理。
 这个女子的失眠,源于肝郁脾虚、痰热扰心。
 你看,这个女子,长期以来忍受丈夫的恶习,加上对未来生活的无望,情感压抑之下,肝郁之态可想而知。患者脉弦,发病以后经常悲伤欲哭,就是肝郁的写照。肝郁气滞,所以胸闷不舒
 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滞,横克脾土,于是患者消化不良,腹胀、纳差。脾不能生化气血,故而全身乏力。舌体因脾虚而失养,故而胖大。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失灵,则一身津液代谢失常,于是化为痰。患者脉滑、苔腻,就是痰浊内积的写照。
 痰结日久,必然化热。肝郁日久,也生内热。于是,患者体内就有了痰热之邪。患者舌红,苔黄腻,为痰热之征。痰热扰于心神,则心烦意乱、急躁易怒、入睡艰难。肝郁化热,肝魂不安,于是入睡后多梦。肝胆之气为痰热所扰,胆腑失于宁静,不能决断,于是患者胆子就特别小,容易受到惊吓……
 所有这一切神志方面的异常,用中医的语言,都是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的。
 既然如此,治疗的时候,就肯定是要疏肝、健脾、化痰、清热。这是不用商量的事儿。
 现在,你看看李振华老师的方子。
 这里头,香附、郁金可以疏肝。
 白术、茯苓、橘红、砂仁健脾。
 清半夏、胆南星、菖蒲,可以化痰。
 淡竹叶、莲子心、栀子、郁金可以清热
 龙骨、琥珀,用于镇静安神。
 就是这么简单。等到后来,诸证有所改善,就把清热利尿的淡竹叶去掉了,患上了天麻,用于改善患者头晕的现象。
 所以说,这是一张疏肝理脾、清热化痰,镇静安神的大方子。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患者心中的那一口痰热之邪去掉。痰没了,热清了,肝顺了,脾强了,患者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
 因为我知道,我的读者里,因为失眠而备受困扰的人,实在太多了。大家每一次在后台对我的倾述,都让我感到心急。
 我想对这样的朋友说,我无法看见你,但是我能感受到你。
 肝郁气滞、痰热内扰,这样的失眠者,在中年人群体十分常见,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因为啥?人到中年,谁不是背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谁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谁不是一面要实现理想,一面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谁还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些家中琐事,或者事业遭受打击,身心由此带来的冲击,将无法避免,甚至难以平复。
 于是,就容易肝郁。接下来,就会脾虚。肝郁脾虚,痰湿内结,日久就会化热。痰热扰心,患者的睡眠,就一日不如一日了。观其症候,常常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心烦易怒,入睡艰难,多梦易惊,一个人走在汹涌人潮中,就好像一只随时可以受惊的白鼠,无所适从,慌里慌张地看着这个世界……
 对这样的人,我同情,甚至想替你分担。
 
 
 
 
 
 
 
 
一张方子8味药,可根治风湿病!好的方子就是这样,越简单越有效
【药物组成】:
川牛膝、甘草、苍术、麻黄、乳香、没药、全蝎、僵蚕。
以上八味药各一两二钱,生马钱子十两。
【制作方法】:
将牛膝、甘草、苍术、麻黄、僵蚕、全蝎用砂锅炒成黄色;将乳香、没药用瓦炒至不起沫,记得不要炒焦,以免损失药力。
接着,将马钱子用砂锅煮,内放一把绿豆,开花后剥皮,用刀切成薄片,经两三天干后,再用砂锅掺沙土炒至重黑色。
最后,将以上各药合在一起,用药碾碾成细末,即可服用,作成药丸也可。
【用法用量】:
每天一次,最好在每晚睡前空心服下,药引用黄酒二两,如无黄酒白开水也可。
具体用量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和年纪大小来定,强壮人每服六至八分,但不得超过一钱,年轻人每服不超过五至六分,儿童酌减。
【温馨提示】:
服此药时,有时稍感头疼,应服药后静坐半小时再睡。
 
 
 
 
 
 
 
 
 
中医治腰腿痛名验方——肾着汤,简单5味药,腰冷肢肿全消!
【组成】:
制附子、干姜、茯苓、白术、甘草。
【来源】:《金匮要略》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前服。
【适应证】:身重,腰中冷痛,如坐水中,肢体微肿等。
【方解】:
肾受寒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肢体浮肿,都是寒湿着肾而阳气不行之证。
本证病位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府,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为特征。跌打损伤,更易患之。
方以甘,姜、苓、术健脾利水,温水散寒,附子温肾助阳,祛风止痛,冷痛自止矣。
另外,再给大家分享一个以四物汤为主方的“腿痛方”。
【组成】:
当归、川芎、红花、白芍、熟地、羌活、桂枝、木瓜、独活、威灵仙、杜仲、川牛膝、川断、醋炒香附、醋炒知母。
【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前服用。
【适应证】:
臀部及大腿疼痛,风寒湿痹等。
【方解】:
四物汤为补血主方,益肾补虑亦用此为主。桂枝、红花、羌活、独活、香附、木瓜祛风活血,和胃通络,川断、杜仲健骨,知母入肾,是谓佐使,又能防止本方偏于温燥之弊。
如此一来,咱们的腰腿痛就有办法应对了。
 
 
 
 
 
 
 
 
地黄煎丸20
【处方】 生地黄汁6升,生天门冬汁5合,牛髓5合,生姜汁7合,牛酥5合,白蜜5合,醇酒2升,枣肉膏(去核)5合(以上8味,先煎地黄汁并酒,5分减2分,次下天门冬汁、姜汁,煎20沸,次下牛髓、酥、蜜、枣膏,煎如稀糖,次下后散药),黄耆(锉)半两,石斛(去根)半两,人参半两,山芋半两,茯神(去木)半两,柏子仁(别捣研)半两,山茱萸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五味子半两,防风(去叉)半两,枸杞子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半两,白术半两,干姜(炮)半两,赤石脂(别捣研)1两,甘草(炙,锉)1两,远志(去心)1分,细辛(去苗叶)1分。
【制法】 上除前8味外,捣研为末,入前煎中搅匀,于银器中重汤煎至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惊邪,心虚,冷热不调,左肋下有气,发即妨胀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早食后温酒送下,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四
 
 
 
 
 
 
地黄煎丸18
【处方】 生干地黄(洗,切,焙干)2两,熟干地黄(洗,切,焙干)2两,薄荷叶2两半(洗去土),甘草1两半(切,微炒),山栀子仁1两半,片白脑子1钱(别研)。
【制法】 上为细末,后入脑子,同研匀,炼蜜为丸,每1两作40丸。
【功能主治】 小儿血热风壅,上膈热烦,鼻衄口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血热,五心常热,多渴饮水;大人亦宜服之。
【用法用量】 《奇效良方》有玄参七钱半。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地黄煎丸19
【别名】 琥珀地黄丸
【处方】 生地黄2斤(以布袋取汁,留滓),生姜2斤(以布袋研取汁,留滓。以生姜汁炒地黄滓,以地黄汁炒生姜滓,至干),蒲黄4两,当归1两,延胡索(糯米内炒赤,用末)1两,南番琥珀3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胎前产后,眼见黑花,或即发狂,如见鬼状;胎衣不下,失音不语,心腹胀满,水谷不化,口干烦渴,寒热往来,口内生疮,咽中肿痛,心忪悸,夜不得睡;产后中风,角弓反张,面赤,牙关紧急,崩中下血,如豚肝状,身体烦躁,恍惚昏迷,四肢肿满;及胎不安,唇口指甲青,下血,脐腹满痛。
【用法用量】 琥珀地黄丸(《妇人良方》卷十九)。
【摘录】 《鸡峰》卷十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