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曲村大家最熟悉的是五代时期的天台庵,但是离天台庵只有200米的龙王庙大家却很陌生。这个龙王庙是在一个外部是大铁门的院子里,好大的一个院子,一看就是过去生产队占用过的公共场所,空旷的院子南边是一个现代的尖顶大舞台,上边还留有“为人民服务”的字迹,一看就是闹革命时期的作品。北边是献殿和正殿,献殿和正殿是在一米多高的的石台之上。 这种形制的革命舞台好多村子都有 这是前面的清代献殿,明明是面阔五间为了和正殿一致还是采取减柱和移柱手法变为三间 前面献殿是前后透空,清代风格,三间卷棚硬山顶,实际是明三暗五,进深三椽。断为五间的根据,一从内部的梁栿隔开的间数看是五间,二从献殿前檐的斗拱看也应该是五间的面阔。那些出斜拱的应该是在平身科的位置,而没有出斜拱的应该在柱头科的位置。前面献殿五间对应主殿三间,不知何原因,莫非是檩条不够长! 这是献殿的梁架结构 献殿的柱础 正殿前面被砖砌死,从墙头隐约看到两平柱与斗拱的错位,斗拱个头不小 再向内走是正殿,献殿与正殿之间有缝隙,但是已经用铁板做成雨搭连为一体。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正殿的前廊已经被砖封堵,这里已经被改造成其他用房。但是还能看到檐额上的斗拱,当中两平柱略向外移位,并没有正对斗拱之下,为了称呼方便我们还是把其当作柱头舖作。总体上檐下斗拱还是柱头、补间每间一朵,为五铺作单拱计心造,补间出斜拱。补间的这个斜拱较为特别,并不是从栌斗直接出的斜拱,而是在第一跳华拱的跳头上出的斜拱。此种在第一跳跳头上出斜拱的方式较为少见,一般来讲是为了让出第一跳两侧的空间才为之的,但这里并不存在两侧位置窄小的情况,也许这是个地方做法吧。立柱与斗拱之间的这个檐额仔细看并没有像常规元代的下施绰幕枋,而像是柱间有栏額,柱顶檐额严格的说叫平板枋或普拍枋更恰当。 正殿檐下铺作柱头单抄单昂五铺作,补间每间一朵,在第一跳跳头上出斜拱,而其上面的耍头被锯短了 正殿大额枋上的斗拱 这张可看到献殿采用的移柱和减柱造 这是正殿檐柱的柱础 进入大殿内,是漆黑一片,原本就是下雨天,光线很差,前边这堵墙又砌的严密。打开带来的小手电,很是勉强,所以本次拍照的效果非常不好。好一座大殿,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乳栿下的前廊里侧还有过去留下的门窗框架。补间里转后尾出挑杆挑斡下平槫,柱头铺作为两跳华拱托乳栿计心造。柱头卷刹圆缓,斗拱个头也较大,平梁上叉手、蜀柱、丁华抹颌拱、合榻稳柱。平梁、三椽栿两端为与捧节令拱正交的把头绞相造形式,梁栿搁架为蜀柱大斗。梁栿上的彩绘纹络清晰色彩丰富,元代的气息浓厚。 梁架为四椽栿压接前乳栿用三柱 梁栿上的彩绘内容丰富色彩鲜艳 柱头卷刹圆缓具有元代的特征 梁栿下的压跳 前檐补间铺作里转出挑斡 前檐铺作里转情况 里面这道门才是原来龙王庙真正的大门 |
|
来自: 巴山夜雨时00 > 《新浪微博-行走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