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与夜的循环 | 释义(四)

 mayprc 2021-12-18

2.松坦

(20)第二个是有关松坦的口诀指导。“放松”通常使用的词是glod pa或lhod pa,然而我们会放松得陷入昏沉(无觉知);“噜帕”(lhug pa)这词则指放松但觉知而临在。因此,处于持觉松坦下,无论现相何时生起,也无论其以何种方式出现,在心对此无所修整的情况下,现相均被视为仅仅是该状态本身的装饰,该状态即是实相法性。在大圆满口诀部,有一种让境相如其所是的修法(境无改安住)。我们不涉入推理或用分别心来改变它,如此,无论现相何时生起,它们都会保持如其所是,且绝不会反过来束缚个人,这些现相便如同个人“查”能量(rtsal)的装饰。此人发现自己处于镜子的真实状态,任何生起的现相都像是镜中的反射;而这些反射,无论美丑,绝不会限制镜子。因此,无论生起什么都不会带给个人任何问题。正如帕当巴大师所说:“外境不会束缚你,而是对外境的执著束缚了你;这种执著源于个人而非对境。”我们内在存在一种净觉的状态,它是无改造、清明和赤裸的。因其不受制于妄念或心意改造,故无造作;“赤裸”意指,在起念的刹那,我们临在于当下,且不涉入任何分别或推理。如此,处于持觉松坦之际,念头一生起,我们将之放松为其本来如是之自地。

(21)“持觉松坦”表示:当感官接触对境时,我们对该对境不涉入想法、推理或分别。通常情况下,当我们看到某样东西,心就会对它作出判断以作为对此的反应,便有可能会生起一种贪执或厌恶的情绪。然后,由此情绪进而采取行动,我们便积聚了更多的业力,乃至继续流转于轮回。然而,“不进入推理或分析”这句话,并非指我们要去阻挡念头。例如在禅宗的修学中,吾人进入一种无念状态不遮止任何念头而经验到空性。比方我们在桌上看到一本书,我们可以拿走这本书,或者将它留在原处,好像它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遮止念头表示我们正把什么东西拿走,并试图消除它。但是当我们讲到不涉入推理和判断时,这表示将某样东西留在它的原处,如它本来一样,而不受其干扰或分心。然而,即使我们没有进入推理和判断,于一种清晰觉知到当下的状态下,念头还是继续生起,无有间断或阻碍。重要的是要了解在大圆满的脉络下何谓“不散乱”,它指的是处于觉知,而不是指有某个精神警察不断在心中涌现,说著:“现在给我注意!”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本觉状态时,其本俱的功德就会以任何形式显现出来,是故没有什么要去打断或造作的。太阳的光芒即当太阳照耀时其俱生之本性。同样方式,所有一切都是作为吾人能量之装饰而生起,这样的现前即是自圆满于此状态。在大圆满中,任运自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如果我们只讲到本来清净,那么大圆满便与禅宗无异;但这种对自圆满的认知,使得大圆满与禅宗区分开来。当我们临在于本觉状态时,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查”能量(rtsal)的一种显现,如同镜中的反射。围绕吾人自身的整个层面,在本觉妙力下皆是任运自成(本自圆满)的。正如本文中所说:“当现相——其为六聚之对境单纯作为吾人清明状态之装饰而起现时,无有任何阻碍亦无任何伺察,那么它们便如其所是地全然圆满。这些被经验成本觉之妙力,离于任何执取或戏论分别。”因此我们契入这种不二状态,持续于其中保持当下并放松,这就是“噜”(lhug pa)的意思。

(22)当我们谈到觉观(入定)期间或“座上”,意指处于本觉状态。“座下”(后得)这个词指的是出定后的时间。“大觉观”指行者已达一定的发展阶段,他的觉观不再受限于正式的座修。但对初学者来说,总会有入定和出定这两个时段。因此,当于定中,于五根门的对境不涉入任何分别或伺察的同时,在一种觉知而放松的方式下,容许现相清晰明澈地生起,离于任何散乱或戏论分别之执取。“米唷瓦”(mi g.yo ba)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动摇”或“不散乱”;当本觉状态被打断时,这就是“唷瓦”(g.yo ba)或散乱。据说释迦牟尼佛曾多次处于一种不动摇之三摩地或不动禅定(mi g.yo ba’i ting nge’dzin)状态。但这不是指身体必须不动;相反地,这指的是祂处于一种净觉状态,祂没有因心理活动起了散乱而从那状态移开。祂既没有散乱也没有受到念头牵制,反而完美从事所有动作——移动、说话和思考论证。然后在出定后,即使感官上出现某种具体的事物,其亦似乎没有固有的现实(不具本体)。情绪烦恼亦然,它们并非实有或说它们为无自性存在。以此方式,无论感知到什么都成为安住于本智的手段。

(23)论述完外在现相,现在我们来讨论事物主观的一面,也就是个人自己。五毒即五种烦恼:贪、瞋、痴、慢和嫉。每当这五种情绪起现而导致妄念生起时,我们在面对它们时持觉松坦而不进入戏论分别。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像在经教体系中那样,试图以某种对治法来遮止它们(舍弃对治);或者像我们在密续系统所做的,藉著转化法来转化它们。例如,在经教体系中,对治贪执就禅修肉体的不净观;对治瞋怒就禅修慈爱;对治嫉妒就随喜他人的功德,等等。再说到密续系统,我们则是将烦恼转化为本智,比如将嗔转化为一位嘿鲁嘎的忿怒。因这些烦恼既没有被遮止也没有被转化,那么它们在行道中出现时就自解脱而现前本智。

当我们不在本觉状态时,情绪烦恼就变成毒药;且因这些烦恼破坏并妨碍我们的证悟,它们就称为魔,迫使我们继续于轮回流转。如果我们追逐一个妄念而进入心理活动,这个念头对我们来说就可能会变成毒药,以此方式我们便成为情绪的奴隶。但如果我们保持当下觉察,我们就绝不会受念头束缚,而无论生起什么都只会像镜影一般。如此,我们便不需要运用某种对治法来遮止情绪,因为情绪会于自地自解。这里我们甚至没有谈到“切卓”(gcer grol,观察即解脱)——借由纯然的注意力而解脱,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入心中生起的一个妄念之本面时,它就自解脱了。这个过程仍然需要某种努力,但这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噜”(lhug pa)这个词意指带著觉知地放松,如果我们感受到某种情绪生起,然后我们放松该情绪,没有想要阻止它或试图运用某种对治法。我们并非屈服于情绪,仅只是现在这个情绪由我们的本觉( rig pa)所统摄。有了这种松坦的当下觉知,我们的情绪本身即变成只是我们本初状态自显的俱生功德。这就是情绪烦恼自解脱的方法。

(24)现在我们来讨论禅修期间生起的验相。显现为明性和空性的这些经验,会在一种境相与空性(境空中安住)的状态,或念头相续与空性(念空不二)、乐受与空性(乐空不二)等状态下现前,从而可能会生起各式各样之乐、明和无念的心识经验,所有这些经验都与个人有关。

25)“身”这个词意指我们整个存在层面。了知到“所有现象为法身即整个存在层面”,我们契入一种万法真如实相之知识或觉知的状态,无有任何意念修整。这种不二的自圆满觉知如同一个完美明点现前,其圆满、平等,离于二元分别(无二平等圆),这样的明点既无角度亦无限制,我们的能量即围绕著其中心任运自成地显现。如此,我们可以说证得了整个“本初智慧之界”或“智慧身”,于是光明本智便现前。

(26)感官所接触之对境为数众多,但在这里,个体不再受制于这些对境。现在我们具有一种鲜明的体验:无论出现什么都不具本体,而是如同镜影一般。由于我们所感知的对境起现为实相法性的显现,我们的烦恼和垢障便被净化了。以此方式,我们克服了烦恼障并得到解脱。因为一种本觉智于自内起现,个人便能使自己脱离造作恶行(离恶行)之缠缚。我们不再受限于必须学习要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我们已经克服了情绪烦恼的诸多限制,并且发展出明性;我们不再是外境的奴隶,而是自动以自己的觉知来管理自身,负面的态度行持便无法再生起。何以故?因为所有个人所生之不善皆因缺乏明性和觉知之故。当此人从其烦恼、习气和垢障解脱出来,他即刻被称为属于圣者菩萨之家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