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师培训,有限的外部给予,如何催生无限的内在生长?| 头条

 张福涛lu70kpm9 2021-12-19

图片  


教师是教育系统变革当中最大的变量,是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没有好教师一定没有好教育,这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共识。

但是,成年人的培训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成年人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一线老师的工作千头万绪,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和研究。其次,想要引导成年人做出改变是超级困难的。所以,如何提高一线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让外在的有限的给予去催生内在的无限增长,这一直是教师教育研究领域非常关切的问题。

如何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培训?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分享。


1

教师培训的“北极星”
——帮助教师确认教学的专业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师培训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教师培训所有的目标都是指向教师对自己教学专业性的确认,在这个基础之上让自己对学习保持敬畏,对反思性的实践保持自觉和警觉。

舒尔曼认为任何群体的专业性都具有6个特征,一是服务他人的职责,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使命”;二是具有某种学术或理论的理解;三是擅长某个领域的表现或实践;四是在复杂的情景当中保持理性的选择;五是在经验当中学习;六是有专业群体来确保该领域的品质和伦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四个方面论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前提。

如果我们把教师群体当做一个专业群体看待,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以此为出发点,还需要探究的问题是:作为个体教师,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

《可见的学习》是世界公认的、有公信力的研究成果,书中罗列了作为个体教师的素质要求,除了心智框架之外,还细分了作为合作性和批判性的规划者、作为适应性的学习专家、作为反馈的接收者应该具备的教育技能和意识。如果把这所有的素养归结为两句话,那就是“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基于学生立场去觉察学习”和“优秀的教师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

图片

不断确认教师群体的专业特征和个体的专业素质要求,是整个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想的状态是,经由培训,教师能够认同教学的复杂性,从而对反思性实践保持敏感和自觉。

2

有效的培训
首先要强化教师的“道德使命”

一线教师培养有一个共识,就是要持续发展教师的能力。至少这是不全面的。

荷兰教师教育家科瑟根认为,人的发展涉及6个层面的问题。1.环境:我遇到了什么,我需要处理什么;2.行为:我做了什么;3.信念:我相信什么;4.能力:我能做什么;5.认同:(在工作中)我是谁;6.使命:什么启发了我,成为我感觉中的动力。


这6大因素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工作的内在动力来自哪里”“我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教师的素养分为三个部分,态度、思维方式、能力与技能,其中,思维方式、能力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会发现,在工作当中,态度往往充当主动轮,而思维方式、能力与技能则常常作为被动轮,如果没有“我愿意做”“我要按照高标准去做”的态度作为支撑,思维方式、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很难成为可能。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只有一个人下决心去做,愿意去做,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去做好的时候,思维的迭代,能力提升和技能发展才会成为可能。所以,当代教师培训应该建立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师发展,一定要发展教师的信心、责任和能力。

目前,教师培养最大的偏执就在于认为教师培养主要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一个人做事没有信心和责任作为支撑时,能力发展是很受限制的。

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教师准入门槛最高的是芬兰,想要进入芬兰教师行列,研究生学历是起步标准,连幼儿园老师亦是如此。在芬兰,师范院校的学制长达5年,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教师。

《赫尔辛基邮报》曾做了一个调查,显示全芬兰的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小学老师,其次是芬兰总统和大学教授。但是大家知道吗,芬兰老师准入门槛那么高,训练时间那么长,社会地位那么高,工资却不高,在欧盟属于中等略偏下水平。

所以有人就会问,既然那么不容易当老师,教师工资不高,那大家为什么还要选择做教师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去问芬兰的教师,所有的回答者都会说,我们之所以选择做教师,真的是因为热爱教育,而且这份工作对国家来讲真的很重要。

没有真正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使命感,永远不会有伟大的老师。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伦理永远都是感召教师成为一个一流教师的核心动力。所以,教师培训一定要不断地让教师确认自己的道德使命。

图片

3

有效的培训要发展教师
基于深刻理解的实践判断力

“有效的培训要发展教师基于深刻理解的实践判断力”,这个表达里面有两层含义——教师要发展实践判断力。教师是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工作者,教师需要实践判断力,而且这种实践判断是基于深刻理解、基于理性的判断,而非凭直觉的操练。

国内研究教师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团队,即大家熟知的顾泠沅老师团队,他们的研究表明,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在这样普遍规律中,有两个问题是值得大家去深究的。1.如何引导教师在保持同事间互助指导的同时,开展纵向的理念引领;2.如何引导教师在保持课例研修常态的同时,还能在行动上跟进,并且开展全过程反思。

针对“如何让一线教师在研讨之后在行动上做出改变”这一问题,顾泠沅老师团队特别强调教师培养一定要同时关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如果还要为此加一个前提性的支撑条件,那就是一定要有行动跟进,因为,看、听、想的最后目标,就是要做出来。

以下这份材料是北京师范大学宋萑教授提供的,这份材料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材料指出教师从培训到行动转化,需要非常多的支撑,不仅需要理论引领,还需要示范、实践、反馈和指导。

“理论引领”是需要有人给他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示范”就是培训者呈现给教师实际上该怎么做,“实践”就是让教师自己去操练,在实践过程中,培训者要充当老师的“第三只眼”,旁观他的实践行动并给他提供反馈,对老师怎么才能做得更好进行指导。

图片

我认为这就是最好、或者说最有力量的教师培养方式。这样培养遵循一个基本逻辑,有效培训常常是混合式培训。

在我看来,优质的教师培训有6个重要的关注点:第一是创造学习的氛围;第二是激发学习的动机;第三是对关键部分的详细解释;第四是提供充足的练习时间;第五是提供有效、及时、专业的反馈。这五点和上述宋萑教授给出的材料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即教师的发展一定是一个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

美国成人教育家库伯的“经验学习圈”被广泛应用于教师培训领域。我们也应当把教师的亲历(让学员参与进来)、发表(把亲历的活动讲出来)、归纳(小组整理出条理化的东西)、理论化(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游戏中脱离出来上升为一般理论)、应用(仿真应用与实际应用)作为一个整体闭环去考虑。之所以说它是个闭环,是从哪里开始都可以,但是无论从哪里开始,最终都需要各个环节的整体关照。

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基于教育的复杂性。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基于理性的“直觉”,情境性、特殊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价值冲突性、在低洼的沼泽地里挣扎、关系型实践等等,都是教育劳动的特点。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智慧,就是能够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要具备“择宜”的能力。“择宜”也就意味着教育情景当中没有最好,只有最恰当,对这个人恰当的对另外的人未必合适。因此,教师培训一定要强化教师在复杂情境当中“择宜”的习惯和意识。

具备“择宜”能力的基础是需要建立起“理性的直觉”,在这里“理性的直觉”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这是一种直觉,是很快速的判断;第二,这需要深刻的理解,遇到事情马上就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当事人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一定不能那样做。

4

有效的培训要基于经验
建立彼此赋能的共同体

教师的培训是基于经验的。从根本意义上讲,成人学习无外乎就是两点,收获新经验,改造旧经验。把新经验输入进去,旧经验才会得到更替。所以,教师发展的根本就是持续创造一个让教师不断超越已有经验的场域,没有足够多的新经验,就没有快速实现旧经验迭代的可能性。

图片

不仅仅是教师,所有的成年人都很难快速地做出改变,让他们做出改变的办法就是给与足够多的新经验,激发他们产生非改变不可的想法。

经验常常会成为获取新经验的障碍,优秀常常会成为追求卓越的障碍。这一点在教师群体当中未必形成了共识。

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乌龟和蝎子》。乌龟会游泳,蝎子不会游泳,二者来到河边,蝎子想过河,就对乌龟说:“乌龟呀,求你把我驮过河去吧。”乌龟说:“不行,万一你中途咬我一口怎么办?”蝎子说:“怎么可能,我在你的背上,我把你咬死了,我自己也会送命。”于是,乌龟就驮着蝎子开始游,到了河中间,蝎子依然咬了乌龟一口,临死之前乌龟不解地问:“你把我咬死了,你也要死,为什么你要咬我?”蝎子万般委屈地回答说:“我咬习惯了,我忍不住了啊。”

站在教师培训的立场上,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一定要持续不断地让新经验进入。

现在,大多数的学习科学都强调在群体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共同体”。通常而言,我们会把“共同体”分为三类,学习共同体、研修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但无论怎样, “共同体”都需要人与人之间彼此分享经验,进行理性的对话,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可以真正促进批判性的反思。

人常常是在群居场景里获得新发展,延展新思考。当下,流行一个词叫“同辈教练”,这个词特别有意思,在顾泠沅老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路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我认为这个三个维度涵盖了教师成长最本质的路径。

教育部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向明认为建设一流的学习共同体、研修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都包含着我们对共同事业的确认,对相互承诺和共享的知识库的信任。通过“共同体”把教育变成协商的事业,把研修变成反思性的对话,把交流变成交互的记忆库,这是推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非常有利的部分。

共同体的建设、转化学习理论的推进,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被动学习不及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不及建构学习,建构学习不及交互学习。因此,教师培训一定要致力于建立让一群人一起往前走的机制,构建和推动共同体建设。

在我看来,为一线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需要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自觉建立起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反思,将发展教师群体的专业性和成全个体的专业特质相结合,这是教师培养总的方向。以此为出发点,在培训中注重强化教师的道德使命,发展教师深刻的、基于理解的实践判断力。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让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优化体验,彼此成全,这样的一线的教师培训,才更容易实现通过有限的外部给予去催生内在无限生长的培训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