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的人力资源,做成了人力会计

 精益管理人 2021-12-19
关键词:人力资源、职责、会计、心灵

点击文末在看”,对我最大的鼓励
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首的人力资源管理,很多做成了可有可无的职能,成为薪酬及福利发放员、个人档案管理员或是新员工报到、老员工退休办事处。

与一线脱离,与业务脱离,与员工心灵脱离,慢慢变成了弱势职能,变成了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负责审核记账凭证,做到凭证合法、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手续完备;账目健全、及时记账算账、按时结账、如期报账、定期对账;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负责会计档案的整理和移交。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自己单位的人力资源,是不是像极了会计。

为什么说是会计,因为Ta的主要工作变为发发工资,查查考勤,报报职称,招招人、迎新送老......就像钟表一样,按部就班,不温不火。

人力资源是涉及员工心灵深处的工作,不仅要精通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最好还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或哲学方面的知识。

人力资源职能可以说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职能,没有之一。

不信,你看看,哪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不是老大分管?!

下面,用“五个”没有,来阐述目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对于"人"的管理存在的现象,大家闲暇之余,不妨可以对照一下。

  • 1/5  没有员工培训体系



新员工没有培训体系。企业所有人员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社招,二是校招。

目前很多企业员工主要是校招,因为大学生是一张白纸,企业文化比较好培养。

大学生一旦进公司,人资部门就将大学生分配下去,让各个业务部门代为培训、管理,公司层面上就没有后续举措了,这是典型的只管招,不管养。

大学生不仅要在一个部门经过多岗位轮训,还需要跨部门锻炼,这个就不是一个部门负责人所能左右的了。

再加上大学生以后还不一定会分在那个部门,部门负责人的用心程度就打了一个折扣,于是就在本部门范围内转圈用,大学生培养陷入部门割据状态。

譬如在一个正常的制造性企业,一般新员工要在车间一线、工程售后、市场营销进行锤炼,然后择优进入研发、质控、营销、计划等专业部门进行正式工作,这样才是一个科学的培养、成长路径,这些人力资源部门不做,谁能做得了?

老员工没有培训体系。没有讲师体系,没有课程体系,没有培训激励体系。经常,组织了一两次培训活动,就叫苦没人参加,没人讲课,没人坚持云云。

孰不知,不是没人参与,而是自己没有制定体系的问题,当然培训搞不下去了。

这种情况下,新员工只能自学成才,一些人力资源认为其他员工能力提升与否与我无关,那是你们各个业务部门自己的事情!

  • 2/5  没有骨干培养体系



企业内部成熟人才晋升培养,也必须全方位培养。

部门主管级领导首先要在本部门多个科室、班组进行轮岗,一是拓展他的业务视野,打造多能型干部,二是体验上下游工序、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破除孤立管理思维,为以后提拔到部门级领导进行观察。

部门经理级干部,一般在这个岗位上,业务能力一般比较突出,但需要重点考察的是协同配合能力,金字塔组织最大的问题就是“部门墙”,就是相互协同配合。

有些中层干部只顾自己出风头,笑看别人的失败和困顿,没有补位和协作意识,热衷推诿扯皮,出现问题,首先认为不是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有了荣誉人人去抢,孰不知你在别人眼里也是别人!

企业是一个活力的组织,是讲究团队协同精神的,中层干部选拔必须重点予以关注,这一点人力资源部门不开发出360度评价体系,怎能为高管层提供权威建议。

人力资源手里没有一本账,没有金字塔式的人才储备库。

如果,一个副总经理周围没有4-5个合格总监,一个总监周围有7-8个合格经理,一个经理周围有3-4个合格主管,一个主管周围有3-4个合格班组长,一个班组长周围有3-4个优秀员工苗子......

企业人才捉襟见肘,一旦遇到骨干离职,业务部门立即手忙脚乱。

人力资源认为那不是我的事情,是业务部门自己的事情,不管不问。

人力资源有时候在企业内部吃瘪,也是自己不作为造成的。
  • 3/5  没有人员招聘体系



由于人力资源手里没有一本全盘的人力账,不能顶层设计,每年招人,招什么人,招多少人,什么时候招,以为那是各个业务部门的事情。

业务部门报了就招,不报就不招。

因为不熟悉一线,无法就业务、流程进行沟通交流;不熟悉一线,无法知道一线业务部门的痛苦;不熟悉一线,无法深入、有效评价业务骨干;不熟悉一线,无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权威。

譬如一线亟需一些专才,如结构人才、硬件人才、编程人才等,许多人力资源按部就班网站一发,报纸一登,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没有人报名,就两手一摊耸耸肩算是交差---意思是我也没办法!

他不知道这等于生产交不出货,研发出不来新品一样,因此导致的失败也有后方人力资源的助攻,但是很多人不觉得,包括一些企业经营者。

如何管控车间一线的生产效率和薪酬水平,一线的工时标准与行业对标,这件事不是听任制造部门自说自话,而是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主动收集行业薪酬信息。

是购买专业咨询机构行业数据报告还是与业内专业人士交流等,必须有所作为,也不是一味强压一线降工时,要给出科学依据和行业标准。

华为人力资源就定期向专业咨询机构购买“外部薪酬市场行情数据”,做到知己知彼,保证薪酬始终对行业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吸引最优人才。

反观一些企业人力资源,执行的是快速招聘、快速面试、快速上岗,就差到大街上去拉人了。

好像一刻也不能耽搁,只要有两条腿的、一双手的、能喘气的就行。

认为员工就像机器上的零件,可以任意更换,哪里缺零件,就随便找一颗拧上。不仅技艺、能力考察没有,更别说价值观考察了。

招聘工作未做好,会导致以后的高离职率。

大家都以为薪酬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据萨拉托加研究所实际采样调查显示,离职员工真实想法是12%是薪酬原因,88%是薪酬以外的原因,主要是不被信任,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等。

有的企业好不容易招到一名武士,却收走了他的剑。

不妨回顾一下,每一个企业近三年主动离职或被辞退的人员,绝大部分还是价值观的原因。

很多离职,都是在背以前招聘的锅。

  • 4/5   没有岗位竞聘体系



人力资源要思考新形势下干部选拔机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辅助。

作为高度市场化运作的组织或企业,私以为还是公开竞聘得好。

现在,连国资委都在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目的就是实现经理层成员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激发干部活力和创新力。

上级任命制度下,是要我做;竞聘制度下,变为我要做。这一正一反体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任命制度下,很多是拉郎配,有的人不愿意到这个岗位上,自然心里疙疙瘩瘩的,怎么能够让他心无旁骛的干事呢,反正做不好是上级任命的。

竞聘就不一样了,是你自己想干,有思路、有想法,有干劲。

任命是命令,竞聘那是使命,两种方式得出的结果能一样吗?

另外竞聘有聘期,到期归零,重新竞选,后面能人辈出,在位者自然压力与学习任务随时在肩。

而任命制往往是终身制,以后最多也只是个平级调动,时间久了养了一群干部,尾大不掉。

不要怕竞聘内部没有人报名,只要薪酬合适,能人者众多。

竞聘,某种程度会削弱领导尤其是老板的人事专权,但这也是弥补他们考察不周和辨别失准的有效纠偏机制。

有所得自然就有所失,有所失自然也会有所得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既然竞选,就要真选,就要信任,公平公正,要敢于接受新人新事,否则就失去了像高考选拔一样的意义!

竞聘,不一定都能选出将才,有时也会看走眼,有时也会矮子里面拔将军,但那是评委的责任,那是组织人才培养不济的问题,与竞聘这种形式无关。

  • 5/5   没有后进人员淘汰体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力资源也是人,也有察人失准的时候,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既然察人失准,一年之内必须换掉,否则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或是人家志向并不在此,每一天都是煎熬,现在企业运营讲究高度协同,还会严重影响上下游部门的工作,及时撤换对其对企都是好事。

不仅撤换管理人员,也要撤换一般员工。

韦尔奇为了保持企业的活力,他推崇“活力曲线”原则,每年淘汰10%的落后人员,在整个企业人力管理中形成鲶鱼效应。

裁员、撤换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目的就是因才施用,要么你有其他能力,把你安排适合的岗位上,要么你没有能力,接受再教育、再培训,重新上岗,如若还不行,只能面临被下岗的命运。

不要将过多时间浪费在这10%身上,譬如价值观不同,他们是改不了的,早点让他轮岗或离开,是对他们最大的负责,否则到了45岁以后再辞退,反而是一种伤害!

用韦尔奇的话讲:早裁撤比晚裁撤好。换岗,辞退,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未遇合适位,适合他的岗位可能不在这里。

在你这儿不行,可能到了别处就是合格职员,说不定环境合适,还是优秀人才呢。


树挪死,人挪活,天生我才必有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很多时候,对业务部门反映的不合格员工,人力资源认为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

从不去思考,这个人问题出在哪里?

是新员工,ta是什么时候招进来的,当初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端倪?若是上班2-3年的员工,那是员工自己不上进,还是部门工作氛围有问题?

人力资源平时脱离一线,与员工沟通交流较少,对重点员工关心、关注不够,遇到员工问题自然就没有了人力资源应该有的章法和稳键,也跟着慌作一团。

企业的成功首先是经营人的成功,人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职能,可谓管理职能之首。

人力资源管理者既要是牧师,能够倾听员工的意见,处理内部矛盾以及帮助经理人培养领导素质、发展他们的事业;

又要是父母、兄长,给员工以关爱和教育,在他们将要脱离正常轨道的时候迅速提供援助,拉到正轨上来。

经营一般甚至经营失败的企业,可以肯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人力资源能给员工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让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做了5年人力资源,若还是小职员,不能成为人力主管、人力经理,人力总监,CHO,99%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力小职员,比普通部门的小职员要危害百倍,因为你是杠杆部门,你是中枢部门,你是核心部门。

人家做小,影响的只是自己,一个人;你做小,影响的可是全公司所有的人。企业越大,危害越大。

人力资源是引导企业业务冲锋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是保证队伍向前冲锋的机制,不是招招人、发发工资,也不是把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管死,而是要一个灵活的机制促进业务快速成长。


人力资源,是公司所有员工景仰的岗位,CHO、COO、CMO等都是可以做CEO的人,不要小觑了自己。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您的在看点击我坚持的最大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