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刀锋唐朝 之 玄武门 第二章 名字的秘密 4

 傲兴风和澳信风 2021-12-19

李世民背后这个神秘人物到底是谁?

我个人的判断嫌疑最大的就是房玄龄。

在下房玄龄 请拿出证据来

      房乔 字玄龄,男、汉族。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族官僚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受过良好的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写得一手好字。我在这里先讲一个他年轻时候的故事。

房玄龄年轻的时候跟父亲去长安,当时是隋朝的开皇年间,老杨坚在位的时候,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但是就在那个时候,房玄龄曾经在长安的酒肆之中跟父亲断言这个王朝不会长久。后来这件事老被用来证明房玄龄未卜先知。房玄龄当时判断的依据据说就是杨坚在太子与皇子问题上的混乱。房玄龄说:隋帝本無功德,但誑惑黔黎,不為後嗣長計,混諸嫡庶,使相傾奪,諸後籓枝,競崇淫侈,終當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家國。今雖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旧唐书 卷66>我个人觉得大概并非如此。

                                   我不记得我说没说过了

       我的判断,房玄龄大概说过隋朝不会长久的话,但是后面的解释我个人觉得很可能是唐朝的历史编写组根据后来的历史发展轨迹添加的。因为如果是真的逻辑上说不通,房玄龄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开皇初年,当时还没有太子和杨广的争斗,所以谈不到”混諸嫡庶,使相傾奪,”。那么让房玄龄得出这个论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其实最大可能是在隋朝开皇年间汉族知识分子并没有能够真正翻身。尽管隋文帝当时已经开始了科举制度,已经开始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但是你要知道杨坚和独孤后在后宫关上门以后人家是说鲜卑语的,这样的王朝很显然鲜卑贵族在当官的路上会很容易走的更快,更远。一个王朝文化风气的改变不是一代帝王一二十年就可以完成的。鲜卑人先天的优越大概让这位承袭汉人传统文明的房玄龄很不喜欢,在他眼中这个王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能够确立儒家文明的不可撼动的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不能以孔孟之道为立国之本才是帝国不能长久的最重要原因。如果不能以儒家所谓的王道为立国根本,不能以汉儒为治国重臣,那么这个隋朝其实跟南北朝时代纷纷乱乱的各个短命王朝差不了多少,所以年轻气盛的房玄龄才会有隋朝不会长久的论断。

那么为什么我说那个在李世民背后影响他的人,告诉他汉家望族起名字规矩该是怎么样的人是房玄龄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房玄龄与李世民相识的时间是在李世民打到长安以后,地点是渭北大营。史书上说房玄龄与李世民一见如故,很快被李世民引为腹心。

但是注意在当时李世民身边的第一谋主还不是房玄龄而是刘文静,就是当年和李世民一起在监狱里讨论天下大势的那位。可惜武德二年刘文静就因为所谓的谋反事件被杀,这个时候房玄龄才变成了李世民身边的第一谋主,总参谋长。也就是在刘文静被杀的第二年,魏王李泰降生了。现在想想看,这个时候在李世民身边能告诉他这些汉家礼仪的会有谁,除了房玄龄,有机会、有动机、有能力以外,你还能找到第二个人吗?我大胆猜测一下,这个时候的房玄龄每天跟李世民说的就是儒家的典籍、儒家的治国之道,儒家的为君之道。这些儒家的文化知识,文明思想恰恰是李世民的短板。这一点李世民自己说的,他曾经说过他最遗憾的就是年轻的时候读书太少。现在好了,有了房玄龄,有了后来被房玄龄延揽进来的秦王府十八学士,这些以匡扶汉文明为己任的儒家士人,他们能不以自己的才华去影响这位年轻的秦王吗。在这位充满理想的秦王身上,房玄龄们无疑看到了儒家汉文明重振的希望。反过来,秦王李世民天天和他们泡在一起,听着他们讲汉家灿烂的文明,学他们的书法,学他们的文章诗词,他在潜移默化之中顺理成章的越来越汉化。

      现在我们就差不多可以捋清楚了,在当时中国北方胡汉杂糅的大历史背景下唐高祖李渊身上显然是更偏重鲜卑胡文化,李世民呢显然是更重汉文化。直白一点儿说,李渊像个胡人,李世民像个汉人。父子两个人之间的这种对于胡汉文化的不同态度肯定会发生矛盾,这就好比,我一个儿子回家以后老是不说汉语,不学汉字,经常直呼其名我的名字。而另一个儿子,天天跟我说汉语,学汉字,叫我爸爸。你说将来我老了,遗产会给谁。所以文化文明的巨大差异导致李渊是绝对不可能有把王位传给李世民的想法的。这是一场一开始看来李世民就没有希望能够取胜的比赛,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武德七年天下刚刚太平,李渊竟然差一点将他的接班人的位置真的留给了李世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寡人李治

 我爹和我爷爷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后慢慢都会告诉你的。重复一下我爷爷和我爹说过的话,点击文章开始之前的 澳新风 三个字就可以关注公众号了。看完记得转发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