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孝文汉化到瑰丽盛唐,汉人“血统”不再“纯正”?

 逍遥_书斋 2022-07-31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 题/从孝文汉化到瑰丽盛唐,汉人“血统”不再“纯正”?
  • 文/苏四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从犬戎入京到胡服骑射,从白登之围到封狼居胥,从王昭君到永乐公主。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一次又一次的厮杀,一次又一次的和亲。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两者必定要走向融合。

尽管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不断的相杀相爱,但随着一个王朝的诞生,两者才真正地走向了融合,而那个伟大的王朝就是——北魏。

而融合之后所孕育出的便是一个崭新的、散发着澎湃生机的王朝——大唐。但这融合的过程之中又经历了多少苦难,又有多少尸山血海,国恨家仇,终究不得而知。

文章图片2

(图为白登之围作战图)

孝文汉化

鲜卑人拓跋珪创立了代国,后改名魏,史称北魏。随着一代又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一代又一代的铺垫。北魏迎来了王朝最辉煌的时刻——孝文汉化。

史称孝文帝的拓跋宏:

“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

平城作为北魏的起家之地,历经多代发展,雄伟壮阔。但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平城不再足以让国家进一步发展。

文章图片3

(以平城为都时期的北魏与齐势力图)

而汉化的第一步就是迁都。

考虑地理、政治等因素之后,洛阳成为孝文帝的不二之选。

《魏书》有云:“丙子,诏六军发轸。 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不仅如此,为了显示自己汉化的决心,孝文帝下令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死后都要葬在洛阳。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 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洛阳身处河洛之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洛阳又作为此前汉家王朝的都城,其政治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文章图片4

(北魏孝文帝画像)

迁都之后的汉化第二步便是改穿汉服,说汉语。

《尚书》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而当时北魏的朝堂之上还是以少数民族的服饰和鲜卑语为主。孝文帝下令,以后改穿汉服,并且对于朝廷要员必须说汉语,否则就要免官。

《魏书》有云:“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文章图片5

(北魏孝文帝着汉服像)

汉化的第三步就是更名易姓。

下令让朝中贵族,包括八大部落全部改名。

“丘穆棱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贺兰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尉迟改姓尉、贺楼氏改姓楼、勿忸于氏改姓于,达奚氏改姓奚。“

皇帝也是起带头作用,亲自改姓,宣布改拓跋氏为元氏。

《魏书》记载:“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

文章图片6

(北魏与齐对峙图)

除了这三步之外,孝文帝还鼓励汉族人和鲜卑人通婚。

自己不仅娶了汉族的四大士族的女子作为王妃,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家的大士族。以此来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并且在文化方面主动向汉族靠拢。不仅到处立孔子庙,善待孔家后人,而且大力推崇儒学。

《魏书》记载:“四月又诏选诸孔宗子一 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又诏兗州为孔子起园柏,修饰坟垅,更建碑铭,褒扬圣德。”

并且在王朝的传承方面继承汉家正统:

“四月遣使者以太牢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诏汉、魏、晋 诸帝陵,各禁方百步不得樵苏践蹋。”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游牧文明才慢慢开始与中原文明融合,为中原文明输入新的血脉。但令人可惜的是,如此鼓励汉化的孝文帝却英年早逝,并且没有留下多么大的盛名。

大唐的文化之所以如此绚丽,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唐的君主有鲜卑的血脉,所以包容一切的外来文化。而不管是从李唐的皇室还是到朝臣乃至到下方的军队都充斥着少数民族的影子。

文章图片7

(图为孝文帝陵墓图像)

荒唐大唐

大唐一朝的皇室传下了很多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件。比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把自己三弟李元吉的妃子纳入后宫。而李世民在击败突厥之后,把前朝的萧太后接了过来。

文章图片8

(唐太宗李世民)

杨广是李渊的表哥,所以萧太后是李世民的表婶,并且当时的萧皇后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李世民见了之后,仍然把萧太后纳入了自己的后宫。

除了李世民之外,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比如李治和武则天,李隆基和杨玉环,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妃子而杨玉环是李隆基的儿媳。这一出出闹剧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是非常不可理解的。

文章图片9

(图为影视剧中萧皇后形象)

但是,如果把他们当作鲜卑人来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鲜卑人作为少数民族,并没有这么多的繁文缛节,在当时来说,具有生育能力的女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所以,哪怕是上任大汗的妻子,只要不是自己的生母,那么现任可汗就可以迎娶。这样,李唐皇室的混乱关系就不难解释了。

文章图片10

(武则天剧照)

除了皇室关系如此的混乱。在朝廷之上也充斥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李世民原本的大皇子,李承乾便是非常尊崇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穿胡服,并且在宫殿之内立营帐,作舞衣作乐。

《新唐书》有云:“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鼓鞞声通昼夜不绝。造大铜炉、六熟鼎,招亡奴盗取 人牛马,亲视烹燖,召所幸厮养共食之。”

但这一切并没有招致李世民的反感。这仅仅就像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于晚睡晚起一样。

文章图片11

(李承乾剧照)

而且,不仅是在观念上与流行的风俗文化上有着少数民族的风格,在军事上,唐朝同样对汉人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贯穿整个唐朝,随处都可见少数民族将领的影子。更有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将领获得了很大的荣誉。

比如说:“史大柰,本西突厥特勒也,贞观初,擢累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食封户三百。卒,赠辅国大将军。”

而且很多少数民族的将领同样也真正地视自己为唐朝人。有个名为何力的将领,在一次作战中被敌人所俘。面对劝降,他说,我是大唐烈士怎能受此屈辱!并且将自己左耳割下以示忠心。

“何力曰:“弟往侍足矣,我义许国,不可行。”众执之,至毘伽牙下。何力箕踞, 拔佩刀东向呼曰:“有唐烈士受辱贼延邪?天地日月,临鉴吾志。”即割左耳,誓不屈。”

在李世民死了之后,何力更是请求殉葬来陪伴李世民,在李治的劝阻下才作罢了。

“帝崩,欲以身殉, 高宗谕止。”

从北魏开始到李唐,中原文明和少数民族文明慢慢融合,正是这文明的碰撞、融合,才创造了大唐那么瑰丽的文化。但这个融合的过程,却是充满了鲜血与尸体,充满了仇恨与复仇。

文章图片12

(大唐盛世)

血腥融合

从三国开始,因为连年的争战使得人口急剧下降,为了补充人口,补充兵源。魏蜀吴三国都选择了向少数民族扩张。不仅当作人口,还用作军队。

比如蜀国后期著名的无当飞军便是全部由少数民族组成的。但从那时开始,中原王朝便对这些少数民族的人进行不平等对待,把他们当作二等公民,就此便埋下了五胡乱华的影子。

而五胡乱华中很多的少数民族首领,比如石勒、石虎、刘聪等都是奴隶出身。而晋朝更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文章图片13

(图为无当飞军动漫图像)

之后便是对于汉人无比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当时汉人的地位尤其低下,甚至不如牲畜,甚至供胡人任意宰杀。但胡人的疯狂报复带来的只是更加疯狂的反弹,最著名的便是武悼天王冉闵的杀胡令:

“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文章图片14

(图为冉闵动漫图像)

就这样,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不断报仇,不断反复,不断厮杀。直到北魏开始主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两种文明进行融合,才形成了全新的局面,也才有了兼容天下的盛唐。

如今,有些人总以汉人血统为噱头质疑民族政策,仔细回看历史会发现,所谓汉人血统或许早已不“纯正” 了,民族融合永远都是历史规律且无法更改,因为无论再怎么细分,归根结底大家都是一个本质,那就是: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