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

 李逸瑾 2021-12-19
图片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开始升发;太阳行至最南处,昼最短,夜最长。冬至以后,气温持续下降,进入一年中气温最低最寒冷的时节。

图片

图片

冬至习俗

图片

 — 祭天 —

冬至是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常言道:“冬至大似年。”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国泰民安。

冬至祭天,是我国古时流传至今的节气习俗,此时,人们沐浴更衣,以食物、焚香祭拜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图片


— 吃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图片

— 吃饺子 —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这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

东汉时,张仲景在寒冷冬季,在南阳边关搭起医棚,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饺子状的“祛寒娇耳汤”,治好了村民冻烂的耳朵。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冬至之日,就会煮“饺子”吃。

图片
图片

冬至物候

图片

【一候 蚯蚓结】

冬至之日,蚯蚓感知阳升阴消,在土中蜷缩着身体,弯弯曲曲,如同打了结一般。

图片

【二候 麋角解】

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冬至之后,阳气始生,糜感知阴气渐渐消退而解角。

图片

【三候 水泉动】

冬至时节,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

图片

图片

冬至养生

图片
冬至的到来,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冬至,是数九「一九」第一天。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冬至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生,阴气渐收,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生阴消的过渡时期。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之中,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应,因此养生应当顺应天地阴阳之气升降、沉浮。此时节养生,当以滋阴、藏阳为重。

图片


起居调养



  • 防寒
俗话讲:“冬三月,干冷冻皮肉,湿冷冻筋骨”。冬至之后天气极寒,除了衣着保暖,防止阳气外泄,还要多出门晒晒太阳,补充阳气。

  • 睡好觉
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中药、西药都不如早点睡觉。佛教、道教,我还是相信睡觉”。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每晚在11点前睡觉,颐养肝血。

  • 少运动
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始成,气微在下,不可动泄,乃是天地人体积蓄精气,养育阳气的时机,不宜过度运动。

  • 泡 脚
身冷脚下寒,而冬至寒气通于肾,每晚睡前泡泡脚,搓搓脚底板,不仅滋肾阴还温肾阳。

图片


饮食调养


冬至时节,脾胃蠕动慢,忌暴饮暴食;吃多了,易损耗阳气!饮食以健运脾胃为主。脾胃属土,此时节可多吃一些地下生长的食物,如:萝卜、山药、花生......可补益中气、兼助阳气生发。

图片

身体调养


《皇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季虽然穿得比较多,仍有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和女性)常常感到全身冰冷。导致经常出现感冒、咳嗽、腰酸腿痛等问题。

图片
此时,施以“三九灸”可以驱寒邪、通经络、补元阳、调正气,对调理风寒感冒、阳虚内寒都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穴位推荐


命门穴

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为人体生命之门,艾灸命门穴,可借助冬至阳气升发之势,依靠艾灸的助阳功能,对各脏腑有温煦、激发、推动的作用。

图片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是胃的募穴,是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位之一;艾灸此穴能温胃补阳,调理气血。

图片

神阙穴

位于脐中,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温通经络。

图片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艾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驱邪防病的效果。

图片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将尽,冬至做好养生保健,来年一整年都会拥有健康好身体!

艾暖寒冬,福必随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