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芝润斋 2021-12-20

宋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巅峰时代,它以其朴实无华的风韵和不可跨越的高度,创造出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和八大窑系“耀州窑、定窑、磁州窑、钧窑、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宋瓷产品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财富。

白釉珍珠地划花瓷器,从瓷器分类上讲属磁州窑系。它首创于晚唐河南密县窑,兴盛于北宋,延续至金代。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北方磁州窑系部分窑场。珍珠地刻划花工艺,系仿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之纹饰制作而成。

珍珠地纹饰的呈色,有桔黄色、土黄色、黑色等,珍珠的大小排列方法,各窑稍有区别。发展初期不着色处理,成熟后于刻划沟槽内填彩(赭红、黑彩)。图案类型大致分为三类:植物花卉类图案,人物和动物类图案,吉祥文字类图案。装饰在枕、瓶、碗、钵、洗、罐、炉、执壶等类器物上,制做费时费工,属于窑场产品中的高档瓷器。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1962年出土于河南登封县曲河村登封窑遗址。瓶高32.3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9.5厘米。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

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褐色地剔划白花,是在敷有化妆土的白坯胎上剔刻花纹以外部分,留下白色花、叶再划出花蕊、叶脉,精美异常。此工艺在南方其它窑址从未见过,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精品之作。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水禽纹梅瓶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梅瓶口径4.4厘米、底径9厘米、高39.8厘米。瓶弧口、宽沿面微外斜、尖圆唇、矮束颈、鼓肩、深腹、隐圈足。肩和腹中部分别饰两周线玄纹,中部饰荷塘胜景。

瓶中部一侧饰水禽,嘴叼一鱼做飞翔状;对应一侧也饰水禽,嘴叼一蟾蜍左后腿,两鸟之间饰一大头虾。其余部分饰水藻纹、莲花、莲蓬和荷叶等,珍珠地填空,下腹饰蕉叶纹。通体施釉,釉色白中泛黄,釉下敷一层化妆土至圈足内面,圈足着地面内无釉。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

河南博物院藏

北宋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口径7.5厘米,足径9厘米,高38.5厘米。1955年河南省方城县杨集乡官庄村出土。

梅瓶矮梯形小口,短束颈,圆肩,瓶体瘦长,上腹部略丰,卧足。瓶身被双弦纹线分成三个装饰区域,肩部装覆莲瓣纹,足胫部分装饰仰莲瓣纹。

肩部莲瓣刻板规整,胫部莲瓣随意草率,腹部用划花珍珠地花叶纹装饰,花朵由五片单层花瓣组成,花朵盛开,露出花蕊,叶子的形状大而伸展。花叶之外用珍珠地装饰,珍珠地的繁密突出了花叶的简单,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

太白醉酒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太白醉酒纹瓶,瓶高39.7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10.1厘米。小口圆唇,短颈,溜肩,腹体呈橄榄形,浅圈足。胎色灰褐,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

瓶身以细线刻划一醉态可掬、袒胸露怀、闭目颔首、杖挑葫芦,醉酒行走的长衫醉汉(太白醉酒),形象极为生动。近足处饰以莲瓣纹,主题纹饰之外用硬质工具戳印密集小圆圈“珍珠地”纹。此种橄榄瓶,造型极为优美独特,刻划人物纹者绝少,器型虽大却秀颖可爱,目前仅见有宋代河南登封窑珍珠地划花产品,存世稀少。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家国永安”铭

白釉珍珠地划花枕

大英博物馆藏

枕面在珍珠地底纹上置双勾字“家国永安”四字,两侧划书“元本冶底赵家枕永纪,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侧墙为剔花的菊花纹。

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曾在鲁山段店窑址采集到一件刻有“元本赵家”四字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瓶残片,与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的“家国永安”铭白釉珍珠地划花枕有异曲同工之妙,该枕右侧刻文是“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左侧刻文为“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两者的“元本赵家”字体似出自一人之手。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齐寿”铭白釉珍珠地划花枕

河南博物院藏

枕长12.5厘米,横21厘米,高11厘米。体呈银铤式,前低后高,枕面微凹,通体施白釉,底部露胎。枕面饰珍珠地“齐寿”二字,四侧饰剔花牡丹纹。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福德”铭白釉珍珠地划花枕

长25厘米 高11.5厘米

洛阳博物馆藏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福德枕壹只”铭

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

观台磁州窑遗址出土

观台磁州窑遗址出土的“福德枕壹只”和“福德”枕残片,两枕出土的地层年代分别为宋熙宁元年至元符三年和宋建中靖国元年至金熙宗皇统八年,时间表明与“家国永安”三枕基本上是同时期产品。

而“元本赵家”“元本张家”等“元本”款似有可能为段店窑的品牌名,专门用于这类装饰纹样繁复的陶瓷精品。但“元本”或“元本冶底”究竟为何意?尚有待考证。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北宋 “齐寿”铭白釉珍珠地划花枕

平顶山博物馆藏

枕梯形,长26公分,宽17公分,高13公分。枕面中央双勾“齐寿”二字,外围戳印珍珠地纹,侧墙划弦纹三周。于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

1961年与鲁山县一山之隔的洛阳市栾川县,出土一件白釉珍珠地划花“福德”铭枕,洛阳博物馆现也藏有一件白釉珍珠地划花“齐寿”铭枕。两枕正面枕墙上均饰以剔地卷枝菊花纹,与上述不列颠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家国永安”铭枕枕墙花纹如出一辙,也应为鲁山段店窑所产。

珍珠地刻划花类瓷器的图案丰富多样,有接近自然的植物类花卉纹,如菊花、牡丹、荷花等,呈缠枝或折枝状。动物类图案有鹦鹉、凤凰、兔、羊、鹿、鸭、老虎等飞禽走兽,以及源于印度神话的摩羯鱼龙纹。这些动物大多呈两种姿态,站立、俯卧的静态,飞向跑动的动态。兔或安详地俯卧,或生动地奔跑,鸭子或呈站立状,或在水中自在地游泳。

珍珠地划花吉祥文字类的图案,有主体纹饰为吉祥文字,如“福寿、福德、家国永安、齐寿”等,饱含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平安、福气”等美好愿望。“富家出贵子,门善出贤良”、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等诗文警句类的,也有把文字和其他图案结合的,例如“福禄”,“福”为文字,鹿取其谐音“禄”,隐喻富有、仕途似锦等含义。

珍珠地刻划花工艺是北方瓷窑使用的装饰方法之一,产品以河南登封窑最具代表性。河南密县窑、鲁山段店窑、登封窑和河北磁州窑等最早采用这一工艺。目前已知的还有河南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宜阳窑,山西介休窑、河津窑、交城窑等。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宋代磁州窑珍珠地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

珍珠地刻划花工序复杂,先在器物胎骨上施层白色化妆土,在化妆土上刻出各种花纹图案后填以赭色彩,再用圆形工具沾上赭色彩,在花纹的空隙中间或花纹以外的底子上压印上细小的圆圈纹,圆圈大小相若,疏密有度,最后再施上透明釉入窑烧制成珍珠地的瓷器。

由于该瓷器白赭相间,白地上个个圆圈犹如洒落的珍珠,“珍珠地划花”也由此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