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非活动乙肝携带状态”转变为“HBeAg阴性乙肝”

 史新民 2021-12-20

主任医师 王振坤

“非活动乙肝携带状态”就是乙肝免疫控制期,即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第三期(第一期是免疫耐受期,即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第二期是免疫清除期,即HBeAg阳性乙肝),而第四期是免疫逃逸期,也叫做HBeAg阴性乙肝。最重要的是,非活动性乙肝携带状态有可能“偷偷地”转变为HBeAg阴性乙肝,那可就麻烦了。

文章图片1

首先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HBeAg阴性乙肝的来龙去脉和临床主要特点。

HBeAg阴性乙肝是由于乙肝病毒变异产生的(前C区变异或C区启动子双变异),为什么它们会变异?主要是受生活环境改变、免疫压力或抗病毒药物作用的影响,它们为了更好地活着,就采取了“变”的策略,不“变”就难以为继。变异的病毒对原来的药物产生“抗药性”,仍然可以损害人体的肝脏,但在病人的血液中再也检查不到HBeAg了,医生们就称为HBeAg阴性乙肝。它有几个主要的临床特点:(1)病程相对较长;(2)年龄相对较大,并以男性较多;(3)持继性或间歇性病毒复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经常波动,时高时低,大多数不高,当检测发现其水平较低时,往往会给人以“不错”的感觉;(4)转氨酶(ALT)约有45%—65%间歇升高,有时是“正常的”,也会造成假象欺骗大家;(5)医生发现,这类乙肝的生化改变和病理不符,生化检查时可能“问题不大”,病理却显示明显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也有人证实,确诊为HBeAg阴性乙肝的病人可有30%左右有肝硬化了;(6)对抗病毒药物的应答效果相对较差,治疗困难多,复发率也较高。总之,这种慢性乙肝是非常难治的,必须认真对待,严格监测。

再说说非活动乙肝携带状态,它的的来源一般有二个渠道,一是由HBeAg阳性乙肝经过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转化而来,HBeAg阳性乙肝是免疫清除期,由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药物的共同作用,将活动性、正在复制的病毒强而有力地抑制,病人的症状减少或消失,形成了免疫控制状态,但乙肝病毒并没有除根儿,只是由“活动状态”变成了“非活动状态”而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带毒者”,显而易见这是乙肝病人通过治疗形成的一种状态;另一个渠道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免疫耐受期,也得乙肝病毒感染第一期)自然转变而来,没有药物治疗史,受体内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免疫功能的作用,使HBeAg转阴,乙肝病毒核酸检测不到,形成“非活动性乙肝携带状态”。这种情况一般说来预后较好,也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警惕它可能变化成为HBeAg阴性乙肝呢?因为二者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首先,HBeAg都是阴性,其次,HBeAg阴性乙肝的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有时含量较低,转氨酶甚至正常,再次,有时HBeAg阴性乙肝的症状并不明显,肝脏病理有明显纤维化,生化检查与其可能不符。

临床医生经常发现非活动乙肝携带状态转变为HBeAg阴性乙肝,有人对一组非活动携事者随访4年,约20%有这种风险。所以,乙肝带毒状态并不保险,一定要提高警惕,必须在专科医生的临床监护下定期检测,争取早发现,早治疗。近年研究提出对非活动携带状态可能转变为HBeAg阴性乙肝的预测措施:1、带毒者的转氨酶在正常高值时(40单位左右),就要重视,可能有4·5倍风险进展为HBeAg阴性乙肝。这对基层医疗单位不能做定量检测分析时有一定意义。2、要定量检测HBsAg含量,当其值〉1000国际单位/ml,HBV DNA定量更重要,〉2000国际单位/ml,要特别注意。有人研究,对一组非活动携带者的HBV DNA〉2000者随访3—10年,肝炎活动5年累积发生率为13·7%,10年累积发生率为15·5%,甚至有的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总之,非活动携带者也不是高枕无忧,定期检测特别重要,尽力争取定量检测,不管你是哪一种携带者,定期看医生才是硬道理。从另外一方面说,只要您听从医嘱,做到定期接受监护,定期检测就没有大问题,也不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就更不对了,因为大多数非活动携带状态还是不错的,临床治愈难于达到,非活动携带状态也是阶段性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