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反复解黑便3年却无法查明原因?拨开重重迷雾发现……

 广州平淡 2021-12-20

作者:陈东妙

指导:王从容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

2021年12月3日,在第四届南方检验医学学术大会期间,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承办、罗氏诊断协办支持的“罗氏杯”检验青年肿瘤案例分享大赛在广州圆满落幕。以下案例在本次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

病例分析

2021年10月底,一位74岁的女性患者卢**,因“反复活动后气促7月余,再发1月”急诊入我院。前后将近一个月时间,分别在心血管内科、普外科、ICU进行诊治。

咦?该患者因“气促”急诊入院,在心内科诊治,为何又转去了普外科呢?


图片

 
图片
拨开第一层迷雾:病例特点
图片

该患者有高血压史10余年,2017年10月做过心脏瓣膜置换术。2021年3月,她开始平地步行100-200米后就呼吸急促,伴双下肢麻木、乏力和头晕,发作时呈天旋地转感,到某医院就诊,查头颅CT发现:脑白质疏松、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查血红蛋白(HGB)55g/L,予输血、改善循环、调脂等治疗后好转出院。10月底又再次出现活动后气促来我院,同时有贫血貌(HGB 43g/L),解芝麻糊样便,近两周约1-2天解1次成形便伴血块。

图片

卢**入院时的诊断多达11条:

1.急性心力衰竭:瓣膜置换术后心衰、心功能III级(NYHA分级);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单支血管病变);

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4.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状态、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后;

5.感染性心内膜炎性赘生物(切除术后);

6.重度贫血;

7.腔隙性脑梗死;

8.睡眠障碍;

9.消化道出血(?);

10.消化性溃疡伴出血(?);

11.消化道恶性肿瘤(?)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更多)


由此可见,该患者的病例特点是“慢性病程急性发作”,心脑血管疾病较多且重。其气促、头晕等症状是因为心脑血管系统的问题吧?本次入院血色素低,又有解黑便的症状,我们首先推测会不会有上消化道的出血呢?


图片
拨开第二层迷雾:既往病史
图片

2017年10月,卢**于本院总部心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出现胃出血,予“华法林3mg、地尔硫卓、奥美拉唑”治疗半年后停药,近期口服“华法林3mg qn”;2018年11月,卢**开始反复解黑便,约1-2天解1次成形便伴血块,无腹痛、呕吐。咦?会不会是之前那次术后胃出血导致的黑便呢?


2019年1-2月,卢**前后三次因解黑便来我院就诊,一开始考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医生开具了“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卢**因年纪及个人原因,未做胃肠镜,遂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诊断为“糜烂性胃炎”,予以药物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但停药1周后再次解黑便。奇怪了…胶囊内镜并没有发现胃部和小肠有出血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出血呢?患者本次入院前又口服了抗凝药,难道是抗凝药导致的活动性出血?


图片
拨开第三层迷雾:诊疗过程
图片

卢**入院予心电监护、利尿、抗心衰等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有阵发性房颤、心衰和高血压病史,进行了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为4分,有抗凝指征;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为2分,属出血低风险。待排除消化道出血后继续华法林抗凝治疗。此时,我们基本排除了由于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从2018年开始反复解黑便和贫血呢?


图片

2021年10月29日进行CT全腹平扫未发现异常,但是卢**的大便潜血与转铁蛋白反复阳性,2021年10月30日筛查肿瘤标志物发现:她的CEA(4.77ng/mL)、CA199(28.66U/mL)和CA153(30.65U/mL)都是升高的,单看某一项好像升高的不多,但是却有三项肿标都升高,这就有意思了!这样一来,我们就高度怀疑是消化道肿瘤惹的祸!那到底是不是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谜底揭晓
图片

我们来扒开最后一层迷雾:


请消化内科会诊并加查了胃肠镜。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肠镜:直肠肿物?(大小约30x40mm);升结肠LST(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多发性结肠息肉。肠镜病理:(直肠)腺癌(中分化)。终于,我们找到了让患者反复便血和贫血的“罪魁祸首”!


卢**诊断直肠恶性肿瘤(中分化腺癌 TxNxMx)明确,2021年11月10日转至普外科,加做了增强CT。原来这个肿瘤躲在了一个非常隐匿的地方: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直肠上段为主),见一个长约50mm的肠壁增厚,边缘欠光整,肠腔狭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明显强化,周围脂肪间隙稍模糊,可见小淋巴结显示(直径约6mm),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所以呢,之前做的胶囊内镜只检查了胃和小肠,而直肠指诊又容易漏掉这一部分的病变。


图片


2021年11月16日在气管插管全麻醉下行3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标本检查与诊断:1.(直肠)中分化腺癌,侵及肠壁全层;2.(近切缘及远切缘)未见癌残留;3.淋巴结见癌转移(1/9) 。病理诊断:直肠恶性肿瘤(中分化腺癌pT4aN1aM0 IIIB期)。术程顺利,因卢**基础疾病较多且重,术后转ICU进一步监护救治,于2021年11月19日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呼吸顺畅,氧合满意,转出至普外科继续专科救治。

病例讨论
我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国家, 近些年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1],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早期结直肠癌的症状不明显,又或常常被其他基础性疾病所掩盖,难以发现,很多患者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因为诊断普遍较晚的原因,结直肠癌的长期生存率低至14%,因此,早期诊断成为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的关键[2]

肿瘤标志物是指存在于血液、体液和组织中可检测到的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的物质,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中的含量,其存在或量变可提示肿瘤的发生和性质。临床合理使用肿瘤标志物,可使我们比较便捷地了解肿瘤的发生、细胞分化及功能。同时,在诊疗过程中持续监控肿瘤标志物水平,可在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和复发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中起辅助作用。

由于肿瘤标志物器官特异性不可能达到100%,有时同一病人可出现多个肿瘤标志物上升,不同肿瘤亦可同时出现同一肿瘤标志物。因此,为提高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诊断敏感性,降低漏诊率,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发现更多可能性的有效手段[3]

在此病案中,卢**主要因慢性病程急性发作而入我院,入院时诊断多达11条,同时有贫血和解黑便,初步考虑有上消化道出血,曾经胶囊内镜检查无果,造成直肠癌诊断的延后。本次入院经实验室检查,发现卢**的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CA153三项均升高,肿瘤标志物的阳性数与肿瘤患病率可成正相关,因此高度怀疑有消化道肿瘤,最后进行了全面的胃肠镜检查,确诊直肠癌。一个简单的临床表现却有一段不简单的经历,患者自2018年反复解黑便迁延了三年才查明原因。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胶囊内镜只能大概看到小肠以上部分的消化道情况,容易忽略结直肠的病变,而直肠指诊却又恰好容易漏掉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的病变。所以,对于肠道肿瘤的高危人群,我们建议优先选择实验室检查,进行粪便常规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查。若检查结果异常,进一步加查胃肠镜,以排查上、下消化道的情况,若有胃肠镜的禁忌症再选择胶囊内镜。

本案例中的患者卢**因基础性疾病较多且重,优先选择了无创的胶囊内镜来排查上消化道的情况,最后因为反复黑便加重伴血块,导致严重贫血,且粪便潜血阳性以及有三项肿瘤标志物升高,高度怀疑消化道肿瘤,才冒险选择胃肠镜进一步检查。拨开层层迷雾,最终诊断直肠癌并顺利手术治疗,纳入患者本人的长期健康管理。

图片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经验是:细致关注临床每一个症状,合理和优先使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对疾病的诊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郑荣寿, 孙可欣, 张思维, 曾红梅, 邹小农, 陈茹, 顾秀瑛, 魏文强, 赫捷.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中华肿瘤杂志. 2019; 41: 19-28 [DOI: 10.3760/cma.j.issn.0225-3766.2019.01.005
[2]DESMOND BJ,DENNETT ER,DANIELSON KM.Circulat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 microrna as diagnostic biomarkers in early colorectal cancer-a review[J].Cancers (Basel),2019,12(1):52.
[3]Cordero OJ, De Chiara L, Lemos-González Y, Páez de la Cadena M, Rodríguez-Berrocal FJ. How the measurements of a few serum markers can be combined to enhance their clinical val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Anticancer Res. 2008;28(4C):2333-2341.

编辑:yeah  审校:小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