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馆(35)一个有烟火气的小博物馆

 吴越尽说 2021-12-20

      每到周末节假日,苏州博物馆门前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四海之内的游客都因贝聿铭在苏州留下的杰作慕名而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一街之隔的地方,还有个小众却趣味十足的博物馆,而且那里曾经就是贝家人生活过的地方


      1986年,当苏州迎来自己建城2500年的生日时,苏州民俗博物馆也正式开放,从那之后它一直静卧在潘儒巷里,整日旁听着狮子林门庭若市的喧闹,享受着自己大隐于市的日子。


      早在民国时期(1917年),贝聿铭的先辈、贝氏家族鼎鼎大名的“颜料大王”贝润生买下了几乎荒废的狮子林,顺便把旁边的地一块买了下来,像当年范仲淹创立义庄一样,创办了贝氏的承训义庄。

      (他)把家祠、族学、住宅和园林融合在了一起,那场面就好像如今我们能在市中心里有一块私人的庄园,而且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豪门气象。

▲贝聿铭1980年代在苏州


      建国后贝家人把狮子林捐献给了国家,很快昔日的私人府邸成了中外游客驻足流连的景点,到了1986年,曾在一段时间内作为狮子林文物商店库房的原贝氏部分义庄及北部住宅被重新规划、改建,诞生了国内第一家专门收藏、陈列地方民间习俗有关实物的博物馆。

      那这个博物馆里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呢?

      简单来说,如果你对江南吴地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想全面了解从前苏州人是怎么过节、过日子的,那这个博物馆你就不该错过。



      苏州民俗博物馆有南北两个展区,加起来面积一共2000多平米,有“岁时节令厅”、“吉祥民俗厅、“育子习俗厅”等展厅,资料显示,建馆以来共征集及接受民间捐赠的民俗文物计3000余件。

      要说展出的这些文物有多么名贵倒不一定,但通过探索他们,可以想象“过去的我们是怎样生活的”,就十分有趣了。

      资深吃货大多都知道苏州人极其推崇孔夫子所说的“不时不食”,但其实我们对时令的讲究远远不止在吃上,在“岁时节令厅”可以看到苏州众多传统节日习俗。

▲旧式厨房


▲掸檐尘

▲送灶

      现在的人们过节大多千篇一律,而古人则是真会玩,山塘看会、轧神仙、观莲节,不同时节有不同的活动,从过年到中秋节最后到大如年的冬至,一整年都热热闹闹的,仪式感十足

      吉祥民俗厅里则可以看到过去苏州人崇拜的各路神仙,被供奉为驱蝗神的“猛将”、掌管婚姻的“和合二仙”、还有花神,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到了这一天闺阁中的女子都要剪五色彩带系在花枝上,到了晚上还有花神灯会,那真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白玉三镶如意


      苏州人在养娃这件事上也有相当丰富的习俗。从孩子的出生、满月、周岁,新生命到来后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会有一系列的仪式与事象。

      比如小孩满周岁时就要抓周,笔墨纸砚、书、算盘等等……小孩在桌上抓到了什么就可以预测他未来的爱好与志向;同样在孩子满周岁后外婆家也一定会送上锁片、长命锁、帽饰,为孩子祈福,保佑他平安健康。

      等孩子要上学了,必须得是舅舅出马,他得先准备学习用品和讨口彩的糕、粽,亲自送外甥上学。


      苏州民俗博物馆里居然还曾有家地道的苏帮菜馆,在过去十多年间许多苏州人都知道的有家“吴门人家”在这里作为民俗博物馆配套项目,就开设在民博北区的“王惇裕义庄”内部。

      这一义庄最早是明代苏州大学士王鏊的后人在乾隆年间所建,在1873年由同治进士王笑山重修。经过改造后恢复了私家庭园的原貌,还邀请了苏州饮食文化达人沙佩智沙奶奶入驻经营特色苏帮菜。



      2002年贝聿铭就曾来到这里,对于他来说这是回到家乡、回到原来自己的家里,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的大师非常激动,提笔留下了“天珍海味”的墨宝。

      虽然前几年由于古建修缮保护等原因吴门人家从这里搬了出去,但这段有味道的历史将会一直留存在苏州人的记忆与味蕾里。


      如今苏州民俗博物馆已和狮子林连通,以后大家游玩狮子林的时候不妨可以跨一步,去隔壁的小博物馆看看,尽管它没有苏博那样的光芒与灵气,却也秀外慧中,别有一番韵味。

来源:《姑苏好时光》微信公众号

2019年10月2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