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炉夜话》:即物穷理与顾名思义

 古典读书治学 2021-12-20


第三十二则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古之教者,学者,要“善喻”。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乔木,如梓木,兄弟之间的关系如花萼,朋友之间的关系如同灵芝、幽兰。物之理,人之伦,有相通之处,观其气象。
 
这就要让我们思考,格物工夫到底是如何格的?
 
像现在这样,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到底是不是格物呢?如果我们学习到的知识体系,不能修之于身,那就不是最根本的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们不用纠结格物到底是啥意思,而是明了格物之后的走向,走向的是修身,所以如果我们学习科学技术,也能融合修身的路子,未尝不是格物。西学的逻辑、分析、综合,是一套非常精密微妙的方法,既能帮助我们修身,让修身得到更好的效果,也能让我们忘掉修身。不用修身,这套科学科技的路子也能玩得转,甚至可以说会玩得更开。
 
这里就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分野,就是它的目标。中国文化的目标,内圣而外王,安处天人之际,实现的是王道天下,平天下。而西方文化,实现的是理想国,和天地,和自然的人性,关系并不是那么深刻,甚至是以科学改变天地之心,改变人性。
 
我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在“修身”处感受,感受中西文化的分野。
 
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传统科举取士,从秀才,到贡生,到举人,最后到进士,名后是有义理的,秀,那是最优秀的人才,这只是第一步。往上走,还需要明经。明经,说实在的还可能处在有所立的层面,志的层面,知的层面,在行上如何呢?齐家之孝,治国之廉,这两方面有没有做到呢?这叫经世致用,你有这个基础了,才可能成为“士”,被国家认可了,就是进士。这就是我们古时候的科举,也是我们古时候的教育。
 
秀才这个阶段,主格物致知。贡生呢,主正心诚意修身。举人呢,相应于齐家治国。士呢,治国平天下。这就把科举与《大学》合上了。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始终在格物致知阶段,修身的意味不深入,这点没做踏实,修齐治平也就不用多谈。我们在格物致知这个阶段啊,知识体系建立了,有的发展出技艺,比如工程师,设计师,教师,手艺人、艺术家等等,有的发展出研究能力,如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学位上多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等等。所以我们的文化还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阶段,整体上还没上去。我们把这个基础打的很好,可以说非常地好,一旦上去了,那绝对是开了三千年之未曾有的壮举。这也是和《大学》相合。
 
有《大学》之道,我们才好谈《中庸》之道,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到底是怎么一个回事儿。这是在修齐治平之事中得以呈现的。有《大学》和《中庸》的基础,我们才能明白,孔子说的仁到底是什么,学什么,为政为的是什么,孔子所心心念念的礼乐之道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了《大学》、《中庸》和《论语》的基础,我们才能明白孟子的底气在哪,他到底在坚持什么?他的浩然之气,雄辩之力从何而起,他的性善论之根由,王道之源流,言必称尧舜之缘故,我们可能都能理解了。这就是所谓的学问的入门,我们入了这个门之后呢,就可以探索更为丰富的五经世界,探究更为高深微妙的老庄世界,欣赏诸子、史家之用心,“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这是我们华夏文化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再来理解从汉朝以来的佛教、佛法、禅,乃至于从明末以来,利玛窦所代表的的西学东渐,到近代的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对话,一直延展到现在的中西之辩,我们就能理顺这些关系了。
 
学习传统文化,当是面向时代,朝向未来的,当是时“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但是呢,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从哪里来,明其源通其流。这也是格物,从格物通达修齐治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