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题目也是以前学校的命题作文之一,其实要想到形成一个教学模式,谈何容易。所以,这里所谈的其实只是自己以往收获的一些经验,顶多是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路。 一、课堂教学策略方面 1、整体策略的制定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通过分析以往的教学过程发现:我们经常讲“知识”并习惯于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来处理,即已知的文本。而实际上“知识”的词性固然有名词性的一面,但也有动词性的一面。那就是“知(了解)”和“识(认识)”,而“知”与“识”之间也是存在着层次差别的。“知”的对象大多是客观存在的文本和现象,“识”更多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主观活动。正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了具有可知性的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认识”方面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过于偏重名词性的“知识”而忽略了作为动词性的“知”与“识”,而且忽略了“思”与“用”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最终造成了知识不能正常转化为能力的现象。 针对“知能转化困难”这种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我提出了以“知、解、体、用”为中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兼顾的“四门八面”的文本教学策略。
“四门”是“知”、“解”、“体”、“用”四个阶段。简单地说: 知:基本内容 解:详细解读 体:主体感受 用:实践训练 这四个阶段的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进的,就仿佛游戏中的闯关晋级一样,每一个阶段就是一道门,只有依次过了这四道门才能初步形成基本的能力。在初步构想了“四门”之后,我觉得就实际教学而言“四门”依然显得很空很虚,不宜操作,所以才有“八面”的产生。 “八面”是按照文本所具有的显性与隐性特征结合一扇门有正反两面的特征而提出的。也就是说在前面四个阶段的前提下,在每个阶段中又细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两方面的内容。例如, 知 显性目标:对字词句构成的内容的初步了解,分辨作者的基本观点,可以被告知的知识点 隐性目标:学生主动获得文本信息的程度分析、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要考虑的文本内容与学生所在地域的文化差异、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 解 显性目标:对构成文本的语言样式的分析,如修辞、结构、重点句等等 隐性目标:对作者情感思想、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把握及显性目标中各内容的相应作用 体 显性目标: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认同、否定、质疑性质的评价,评价中要有具体的实例 隐性目标:对作者的思维过程,认识过程、创作过程进行认知并总结 用 显性目标:套用、沿用(结构,思维过程、表现手法……) 隐性目标:革用、化用(创造性地使用) 2、课堂教学程序的确定 每一门学科都具备静态的知识和动态的运用。建立起来的学科系统的是静态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静态知识的认识与探究过程的展示,传授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 高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语言运用规律,从范围上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阅读,二是鉴赏。我把阅读过程定位为“识体知类,解文以法”。阅读教学的第一项任务“识体知类”是指对文本体裁和内容以及主题的初步感知。这一点不用细说,以往的教学已经是过多地强调了这一点,但在整个的揭秘过程中这一步只是很小的一步,应该以最快的时间完成。“解文以法”这里说的“法”指的是作者的创作手法。如果我们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必然要回到作者的角度把握其运思成文的过程。这里面还要包括对确定主题的原则,因题材不同而衍生出来的不同处理手法的认识等等内容。其次我把鉴赏过程定位为“源感析文,律感以则”。“源感析文”任何鉴赏的都离不开阅读者的主体感受。从文本中追寻感受的来源这是进行鉴赏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律感以则”则是以一定的审美原则作为指导来升华感受,从而使得从单一文本上获得的感受成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标准与尺度。综合上面阅读和鉴赏两方面内容就意味着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既要展示文本的创作过程,也要展示如何鉴赏文本的过程,一旦把这个过程固定在文字上,就应该是一篇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性或鉴赏性的文章。而学生可以通过在课下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回忆、复述以及应用等的活动来强化并习得阅读和鉴赏文本的过程与思路。 3、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把“阅读”和“鉴赏”与单元教学要求和各种文本特征结合。至少要做到两个“一主一从”才行。 第一个“一主一从”是从单元间的关系而言的。我们应该明确在一个单元中应该分别确定“阅读目标”和“鉴赏目标”,这两个目标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文本特征而灵活地确定为一主一从关系的。即有的单元以阅读目标为主,以鉴赏目标为从;有的单元以鉴赏目标为主,以阅读目标为从。 第二个“一主一从”是从一个单元中各篇目间的关系而言的。在一个单元中的几篇文本教学中,以某一篇特征(或阅读,或鉴赏)突出的为主,其他特征不突出的篇目为从,通过以同一目标再不同文本上的应用达到对该目标的理解与认识。此外在贯彻单元双目标的同时根据具体文本再确定一至两个次文本特有的独立目标。 上述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分别呈现的,但通过教学中追溯和延展,以及学生自身在运用过程中的取舍、纠正,最终在学生身上保留下来的内容,则会成为学生构建阅读鉴赏能力的基础。 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通过对作文教学的思考,我认识到了“作文的真相”——作文(写文章)就是使用文字从“时间,空间,人事”任何一个内容上入手,通过在“历时”和“暂时”之间不停切换的形式,对“时间,空间,人事”进行统一的记录。明确了这个道理,也就拨开了“作文”原本神秘的面纱,使得作文活动的脉络清晰起来了。我们指导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文字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记录,并在记录的基础上充分地表情达意。 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根据知觉和思维的先后过程,我总结出“知、思、悟、行”四步法。并且确立了以小作文练思路,以大作文练语言和表达的方案。 现举例说明一下。 我在给学生练习小作文时的做法是这样的: 1、给学生一篇短小的文字或寓言故事,看过之后先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阐发什么样的观点和道理。——知 2、确定自己的观点后,反溯自己这种观点形成的过程。——思 3、为自己的观点找到现实中相应的论据并进一步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悟 4、进一步地阐述上面观点的指导意义,总结成篇。——行 我觉得如果真的贯彻了这四步,那么学生就基本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至于后面文章怎样安排、如何表述就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认识深度、生活经历和表达技巧了,等进入这一阶段后,就是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另外,针对学生缺乏积累的情况,我又提出“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对外关注、对内观照”,扩大了学生的积累范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选材、组材、构思等方面的指导,尤其是关于“任何事物皆可入文章”的指导,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
三、文言文教学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写成了《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初步思考》和《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在两篇认识,通过在网络上与同行的交流,是我明确了“以诵读为主,放弃翻译,注重涵养,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主要做法如下: 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感受文言的美,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由于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 文言之美。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2、日常的综合性渗透。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 3、强调诵读的作用。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4、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前面说过了即“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也造成了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但结构严谨,说理流畅。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文中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方面,本着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易行的诗歌鉴赏方法的原则。通过研究,我发现,以往的诗歌鉴赏,只是在静态的知识上做文章。学生即便是背全了各类知识与名词,也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鉴赏活动。所以,我根据动态的原则,给学生总结出,几条实用的诗歌鉴赏原则。 1、察言观色,即通过关键性的词语(以动词和形容词、副词为主)的分析,把握诗人的行文脉络,揣摩作者的感情基调;通过景物的状态和颜色反射作者的感情色彩。 2、依声辨情,即通过朗读还原诗文从诗歌的韵脚的音高、音域、音调上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诗歌的押韵除了韵母协调朗朗上口之外,还要注意音调的运用,也可以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3、物性人情,即诗人笔下的景物所具有的状态、性质往往都是作者的心情、感受和品质的映射。 4、经世理事,任何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作者个人独特生活体验的产物,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的感知与分析,可以从深层上理解作品。“经世”即是关注于社会环境的普遍分析,而“理事”则偏重对特定事件的特殊性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