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8陈何芳/靳娜:“非正规教育”研究有何成果与缺陷

 高教课堂研讨 2021-12-21

  全文共6230字,按照“理论-模式-内容-认证-类型-过程”逻辑,探究非正规教育研究探明了“哪些理论?哪些模式?哪些内容?哪些认证?哪些类型?哪些过程?”,以及研究缺陷源于“怎样的数量?怎样的视角?怎样的方法?”

关键词:非正规教育;研究成果;研究缺陷

摘 要:国内非正规教育研究关注六方面内容:一是聚焦“概念、特点、意义”的基本理论研究;二是以“形式、菲律宾、印度”为例的体系模式研究;三是以“泰国汉语教育的个案”为代表的汉语教育研究;四是关注“成果、学历、学分”的认证和衔接研究;五是侧重“网络平台、质量保障”的网络教育研究;六是注重“现状描述、影响因素”的学习行为研究。这些研究存在三方面缺陷,首先是研究数量不足,基础薄弱且范围狭窄;其次是研究视角陈旧,关注“教育”而非“学习”;最后是研究方法单一,思辨过多而实证不足。

笔者于2018年12月16日以“非正规教育体验”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篇,均为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馆校合作研究》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可见关于非正规教育体验的研究国内可能尚未出现,是一个未开发的研究领地。再以“非正规教育”为篇名在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39篇,其中期刊117篇,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2篇,报纸2篇,国内会议2篇。其发展趋势如图表7所示。从其发展趋势上来看,国内对非正规教育的研究有三次激增期。第一次是世纪之交,这可能是在终身教育理念影响下,非正规教育的研究开始兴起。第二次是2006-2007年间,这大概是非正规教育形式的拓展,导致相关研究的再次觉醒。第三次是2014年前后,这主要与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有关,其研究内容大多为基于网络的远程非正规教育。因此,国内关于非正规教育的研究不断增长,并有继续增长的发展趋势。

图1 1980-2018年非正规教育的研究趋势

一、基本理论研究:概念、特点、意义

张明礼分析了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涵义,并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公民教育的需求等方面,论述了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拥有的重要地位,指出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间接作用。[1]顾晓波梳理了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对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认为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意义:首先,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发展非正规教育是弥补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其次,非正规教育在满足成人日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推动正规教育的改革。第三,成人非正规教育是加强国民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2]陈乃林与孙孔懿认为,非正规教育具有非制度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简易性和节约性等特点。非正规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正规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关注现实劳动生活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闲暇需求,对普及义务教育等方面具有补偿作用,可以生动诠释和弘扬终身教育理念。[3]

二、体系模式研究:形式、菲律宾、印度

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对非正规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国外模式的借鉴与比较上,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国外非正规教育现状、特点以及经验借鉴的文献。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发展基本稳定,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知识、技能的渴求空前高涨,由此涌现了大批的夜大等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因此,建立完善的非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当时社会以及学术界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对国外非正规教育模式的借鉴最多的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如詹鑫总结了发展中国家非正规教育实施的组织、对象以及条件保障。他指出,非正规教育办学主体具有多样性,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需要严格控制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教育计划,具有严格性、标准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非正规教育的实施对象不对识字水平进行限制,但会随着政策改变实施对象,其实施方式具有“灵活、实用、花费少”等特点。[4]莫国芳介绍了菲律宾非正规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机构、人员设置及职能,指出菲律宾的非正规教育局在满足这些农村服务对象的教育需要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为了保证向农村的教育对象提供教育服务,非正规教育局的各个处与许多机构通力合作,协调行动,在菲律宾全国举办了大量的扫盲班。[5]惠巍着重介绍了印度学龄期的非正规教育的特点及改革发展历程。他认为印度学龄期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办学形式的不正规性和灵活性;2.课程的相关性;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管理的非集权性;5.与正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其中,非正规教育计划的最大特点是相对正规教育来讲的“不正规性”。[6]可见,这一时期的模式借鉴的探索,主要侧重于非正规教育的性质、特点、实施组织等方面。

三、汉语教育研究:泰国汉语教育的个案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泰国的汉语教育为主,成果虽然较少,但类型是硕博士学位论文,体现出较好的研究深度。好运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介绍了泰国非正规教育体系的历史、现状以及非正规教育政策。论文对运营状况良好的汉语教学机构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总结了非正规教育中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泰国非正规教育中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策略。[7]赵婉彤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基于自身十个月的亲身教学经历,分析了成人汉语学习者的特点,比如具有急功近利、短期速成的期望;在情感上介意别人的目光,自尊心较强,具有情感屏障;语言输出受到已经固化的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等。论文还揭示了泰国非正规教育学校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落后、教材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态度散漫等。[8]

四、认证衔接研究:成果、学历、学分

为了更好地调动人们接受非正规教育的积极性,发挥非正规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学术界非常关注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的接轨问题。“接轨”以“认证”为前提,非正规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受到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相关研究内容大多注重宏观的政策支持、理念引领和模式设计,其中学历认证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是实践工作中的着眼点,相关的学术成果也最为集中。下文将简单介绍学习成果认证、学历认证和学分银行。

1.学习成果认证

学习成果认证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念及模式方面。韦欢欢研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成果认证,总结了该组织基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的认证理念,介绍了其学习成果认证的标准、制度和方法。[9]王亮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然后参照韩国和澳大利亚的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经验,结合我国已有实践,构建了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强调制定政策法律、建立“决策、管理、实施”三层级的组织机构、规范“以能力为导向”的资格框架认证标准、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系统,并开发网络平台提供支持。[10]

2.学历认证

孙诚和张晓光探讨了我国自学考试制度与非学历证书制度的实施状况和特点特色,认为自学考试需要与正规教育加强沟通与合作,根据社会和公众的教育需求开设课程,以形成终身学习体系。自学考试将会使更多的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员,为提高业务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开展非正规学习,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需要教育机构由专业管理逐步过渡到混合式管理,兼顾课程组合、技术模块管理与专业管理,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服务。[11]

3.学分银行

孙冬喆等人借鉴韩国学分银行的实施经验,立足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实践提出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条件:首先是必须得到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授权,其次是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履行运行的职责,最后是必须具备运作的资质和社会公信力。[12]孙冬喆在博士论文中,对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首先是传统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的固有割裂与断层;其次是学分银行制度缺乏外部保障机制;最后是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框架体系。[13]

五、网络教育研究:网络平台、质量保障

胡晓源关注“网络平台结构”,认为非正规学习系统结构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数据层,即非正规学习系统的数据库。第二是业务逻辑层,是非正规学习系统中各种不同业务逻辑的统一体,包括学习模块的业务处理、教师模块的各种教学操作的业务逻辑和信息处理逻辑业务,以及管理员板块中的指令集合。第三是表示层,将最终的结果呈现给用户,让学习者了解数据库和业务规则,根据信息做好学习管理工作。[14]科林·莱切姆关注“质量保障”,认为非正规教育的质量保障是持续进行的过程,表现在常规的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质量保障实施与评估框架。其内容和步骤包括分析需求、制定愿景和(或)使命宣言、制订目标、阐明价值观、决定将采用什么策略、向利益相关各方和合作伙伴确认计划实施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结果、评估投入的质量、收集证据、数据的分析和报告。[15]

六、学习行为研究:现状调查、影响因素

以“非正规教育”和“学习”为主题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虽然有70多篇文献量,但实际上直接相关的寥寥无几,很多只是借着非正规教育的视角来谈学习行为,比如《非正规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等教育学习适应性研究》。有鉴于此,笔者从内容而非概念出发,搜索了网络教育、在线教育、课外学习等非正规教育领域的学习行为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和“影响因素”。在现状和问题方面,郝珺和蔡海飞在《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了“网络学习持续性普遍较差”问题,认为需要改良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和呈现形式。[16]李玉斌等人在《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在性别上表现不均衡,高年级网络学习能力更强。[17]在影响因素方面,李阳等人在《大学生在线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情绪稳定性学生与实践管控力和学习主动性成正相关;外向型学生与搜索工具运用程度和学习主动性正相关;尽责性学生与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成正相关。[18]冯玲娟等人基于个案调查,发现教师指导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目标明确具有重要影响。[19]

七、研究数量不足:基础薄弱且范围狭窄

非正规教育研究跟正规教育相比,显然处于极为薄弱的状态。从文献统计结果来看,国内关于非正规教育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三次激增期下,呈现出持续上涨的研究态势。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是时代的产物。但无法掩饰的是,我国非正规教育一直较少受到社会关注,相关实践讨论不足、研究欠缺。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非正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理论研究”探讨非正规教育的概念、意义、价值;“应用研究”探讨非正规教育体系的建立、不同发展模式及其借鉴意义;“开发研究”探讨科技教育、汉语教育、网络非正规教育的技术性问题、成果认证等。虽然可以进行一定的层次性区分,但因为研究成果过少,不同层次的质量也就难以保障。可以发现其“基础性研究”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和研究深度不足的问题,反映出我国非正规教育研究的不成熟。再就是研究主题非常单一,局限在科技教育和汉语教学等传统的狭小领域,理论研究没有跟上实践的发展步伐,没有意识到非正规教育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实际上,非正规教育领域跟正规教育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领域,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和视角,需要研究者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开展全面的研究,以跳出狭隘的视野局限。

八、研究视角陈旧:关注“教育”而非“学习”

通过研究主题的统计可以发现,国内非正规教育研究中理论研究偏多,实践研究偏少。即便有实践研究,其内容也聚焦于科学教育、汉语教育和网络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具有“宏大性”特点,关注“教育实施主体”。这种研究在非正规教育发展之初很有意义,为非正规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设与完善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当前非正规教育日益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成长形式,就要求更多地关注“学习方”需求。现有研究只从“教育方”看问题,一味将研究隔绝于实践,就会引起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无法有效解决当下非正规教育的现实性问题。从教育活动本身来看,教育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了条件,而学生的学才是其获得成长的关键。非正规教育研究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不能以孤立和单一视角来审视非正规教育,而应全面考察非正规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摆脱宏大的教育实施方视角,从非正规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出发,全面审视非正规教育的多元主体,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偏好。基于学生视角的研究需要得到加强,以弥补现有非正规教育研究在主题和视角上的偏颇。

九、研究方法单一:思辨过多而实证不足

从研究范式来看,国内非正规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很少有实证性的研究。思辨的研究方法对于理清内涵、阐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单纯的思辨性研究也会落入思维的误区,与现实相脱离,忽视实践界需要。实际上,在非正规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其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单纯的思辨研究方法已经无法胜任。只有以多元的研究方法开展非正规教育研究,才能为非正规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因此,非正规教育研究亟需增加实证性研究,通过更多的案例实证和数理实证,为实践界提供直接经验的借鉴。


[1]张明礼.科学认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03):7-8.

[2]顾晓波.成人非正规教育:概念、背景及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531):28-31.

[3]陈乃林,孙孔懿.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J].教育研究,20004):23-28+80.

[4]詹鑫.发展中国家非正规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J].继续教育,20042):56-57.

[5]莫国芳.菲律宾的非正规教育概况[J].成人教育,19987):46.

[6]惠巍.印度的非正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71):33-35.

[7]好运.泰国非正规教育中的汉语教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148-151.

[8]赵婉彤.泰国非正规教育学校成人汉语教学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6-12+15+16.

[9]韦欢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成果认证的理念、机制与方法[D].杭州:浙江大学,2017:Ⅱ.

[10]王亮.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49.

[11]孙诚,张晓光.中国非正规高等教育与正规高等教育同等学历认证探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12):21-24.

[12]孙冬喆,吴遵民,赵华.论学分银行建设与自学考试制度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20126):40-44.

[13]孙冬喆.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182+191-196.

[14]胡晓源.基于信息化教育的非正规学习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7):124-126.

[15]科林·莱切姆.基于成效的远程开放非正规教育项目质量保证[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10-17.

[16]郝珺,蔡海飞.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82):41-44.

[17]李玉斌,武书宁,姚巧红,褚芸芸.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11)59-65.

[18]李阳,马力,官巍.大学生在线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18-21.

[19]冯玲娟,李彤,杨子莹.大学生网络学习实效的提升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4):41-4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