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浅说——阴阳双补,肝肾同治,非山茱萸也

 新用户68296212 2021-12-21
文章图片1

山茱萸树

山茱萸,俗名枣皮,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

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山茱萸,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山茱萸的?

《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名医别录》:“治耳聋、面疮、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有一些人刚接触中药的人可能会问了,山茱萸吴茱萸是一样的嘛?

答案当然是:不一样!!!

虽然二者都归肝、肾经,具有温肾助阳的作用。

文章图片2

树上的山茱萸和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温阳止泻的功效。临床上常使用的,有治疗肝胃虚寒引起头痛、呕吐、腹痛等症。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遗精遗尿等。

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功效完全不一样,相差很大。

文章图片3

干燥成熟的山茱萸和吴茱萸

在民间,还有关于山茱萸名称由来的一段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回到正题,那么山茱萸到底有哪些功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肝肾亏虚证

文章图片4

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在中医里有“肝肾同源”的说法,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为血化,血为精补。

即肝血依靠肾精滋养,肾精又需肝血转化补充,所以肝肾亏虚,山茱萸有很大的作用。

《本草经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去气来、鼻塞、面疱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

肾精不足,肝失濡养,使得肝阳上亢;肝为刚脏,赖肾水以滋养,肾阴不足或肝郁化火,火盛伤阴,致肝肾阴虚。就容易导致咽喉干痛、五心烦热、大便艰涩。

文章图片5

咽喉干痛

“耳为肾之外窍,肾虚则耳聋;肝开窍于目,肝虚则邪热客之而目黄。” 肾精濡养于耳而维持听觉;目的视觉功能,也主要依赖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肝阴肝血不足,肾精肾气不足,则易导致两目干涩,目眩,耳鸣。

“肾在体合骨,肝在体合筋”,肾生骨髓,肾精具有生髓而充养骨骼作用;筋依赖肝血肝气濡养。

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肾精不足,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就会产生我们常见的腰膝酸软、腰腿疼痛。

文章图片6

腰腿疼痛

所以,这时山茱萸就能起很好的作用,常与熟地黄,山药、茯苓、白芍等同用,解决肝肾亏虚产生的各种症状。

体虚滑脱证

文章图片7

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又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

山茱萸善补肝,凡人身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其性味酸涩,当因肾虚而导致肾精不固、膀胱失约,导致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山茱萸就有很好的收涩固脱的功效。前者常与金樱子、芡实等同用,后者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

《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另外,脾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或带脉失约之带下不止,山茱萸酸涩之性可以起很好的收敛止血作用。前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等同用;后者每与莲子、芡实等同用。

《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寒热,其实为肝经虚极之寒热,因山萸肉能敛汗,又善补肝,故用于肝经虚极、元气欲脱之寒热往来、大汗淋漓之症有效。

文章图片8

大汗淋漓

肝肾亏虚,内热消渴及肾不纳气之虚喘,也能用山茱萸,其能敛汗止渴。

我们可以用山茱萸加粳米做山茱萸粥,通过食疗的方法补益肝肾、涩精止遗,敛汗固脱,但是补涩见长,邪气未尽者忌用。

文章图片9

山茱萸粥

另外提醒两点,第一山茱萸虽然能阴阳双补,肝肾同治,但是也不能长期服用,而且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服用,否则病情会越来越重。

第二,不能与防风、防己和桔梗三种中药一起服用,不然会令身体出现异常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