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是一个空间或物体最下面的部分,比如井底,桶底,碗底;也是一段时间或历史的最后一刻,比如月底,年底…… 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底”也有不少,比如: 身体的底,就是健康。小病小灾都没有最好,兜底的是不能有大病大灾。否则,一切就没了前提,更不要说人生幸福了。 做人的底,就是有德。不能缺德,更不能缺大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事的底,就是安全。不能出事,尤其不能出大事。“完成任务好,事故案件少”。 做官的底,就是奉公。不能徇私,更不能枉法。“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底”是根基、基础,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向上向好的前提和保证。没了健康,何谈其他?没了德行,何以为人?没了安全,何言完满?没了公心,何以为民? 兜住底,方可往前奔。怎么兜底?我觉得,下面几点挺重要的。 相信概率。概率有有意义的,也有无意义的。比如,天上掉陨石砸到了谁的头上,这个概率太低了,没有多大意义。 而出门被车撞,天上掉飞机,是有实际概率的。人有七灾八难,飞行有个“万时率”,它是由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决定的。 如果时时注意、处处小心,出事的概率就低。而非要抢那个红灯,出事是早晚的事,你给矛盾双方的转化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在医院的ICU和高压氧仓里,真看了些“抢一秒,毁一生,苦一家”的典型案例。 相信概率,而不是迷信,忧患意识、防范意识就会更强。 严格自律。自律者最自由。这个“律”既有法纪,又有规矩,更有超常的自我约束。 人要不掉“底”,一生勿违规。这是红线,也是最重要的底线。“自己不犯错,谁也打不倒;自己犯了错,谁也保不了”。 人前人后,天知地知,道德良心,在这些“软”考验面前,如能守心如初、守身如玉,那是自律的至高境界。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练得金刚不坏之身,就可百毒不侵。 养成习惯。“别看今天笑得欢,就怕明天拉清单”。许多的“小意外”,就是不良习惯造成的。 好习惯养人,坏习惯害人,甚至不经意间就会影响到人生。 习惯看着不起眼,但力量巨大。养成好习惯,戒掉坏习惯,都是艰难的。习惯只有习惯才能征服。 有个大学的校长说,他破解了长寿的密码,也破解了财富的密码,前者是“生活规律”,后者是“坚持不懈”。 在我眼里,“生活规律”和“坚持不懈”,就是难得的重要的好习惯。 有个专家讲,65岁后:绝对不要吃好,绝对不要吃饱,绝对不要跌倒。 我看,再加上“不着急”“不勉强”“不操心”,这“六不”就近乎安康、长寿、幸福的秘诀了。 专业水准。有些“底”,离开专业素养、专业训练,单纯的保是保不住的。比如摔飞机,飞得多了概率就高,但飞得少达不到应有的训练小时,事故率会更高。 当然,不飞肯定不摔,但飞机是要飞的,空军是要打仗的,消极保安全、未来打败仗是最大的不安全。 安全风险的评估,安全知识的普及,安全技能的训练,安全器材的储备,都是保住“底”必不可少的。 有了“底”,一切就有了前提,有了可能。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很快到年底了,剩下的日子收好尾,成败得失打好结,今年兜住了底,明年的日子会更好过。 (作者:杨学伦 写于2021年12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