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

 三和行者 2021-12-21

中医治疗腹泻根据腹泻的不同特点来辨证施治。明代李士材曾总结出治泻九法,先生把这九法加以扩充,并附以简方和有启发性的医案,以供临床参考

1.渗利法:本法适用于:大便稀薄如水泻,小便短少,腹部胀满,没有里急后重感,也没有脓血混杂。这样的腹泻,病灶一般在小肠。因为小肠不能泌别水分下出膀胱,使水液直趋大肠,才致成腹泻。治疗这样的腹泻,应当用利小便的药物,使水走前阴,大便才能不泻。这种方法叫做'渗利法'。《苏沈良方》有这样一段记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得了急性腹泻,请太医院里的国医治疗,丝毫没有效果。

他的夫人对他说,市集上有人卖治腹泻的药,三文铜钱一帖,服过此药的人,都说效果很好,咱何不买一帖吃吃看。欧阳修说,咱们这些人的体质,和劳动人不一样,他们敢吃的药,我们却不可轻试。可是夫人瞒着他买了一帖,搅在国医处方的药剂中,给欧阳修服下。只服了这一剂药,欧阳修的腹泻就完全好了。

文章图片1


治好之后,他的夫人才把详情对欧阳修讲了,欧阳修也着实佩服,便把卖药人叫来,答应用很高的代价请他传方。卖药人最初不肯传,经欧阳修百般动员,才说:这方是车前子一味,碾成细末,每服6克,搅在稀米粥里服下。车前子有利小便以达到止泻的作用,所以明朝赵学敏编写的《串雅》中,有一张方名叫分水神丹,即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服。治疗水泻,非常有效。明末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提到治疗水泻的秘诀,是在药方中加入一味革薜。萆薜也能渗利小便,和车前子的作用差不多。

2.升提法:本法适用于:稀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续有排气声响,脉搏可能见浮脉。这种现象,中医叫做飧泄。因为有气体,便把病因归属于风,治疗时必须用治风的药物,如防风、荆芥、麻黄、桂枝、葛根等。凡是风药,都能鼓舞胃气上升,胃气一升,大便就不会泄泻,气体也就消失了。《邵氏闻见录》记载:夏英公得了腹泻证,太医院里的医生,认为是虚证,用补脾药治疗,始终不效。有一个姓霍的老医生,问明了大便的性状,说这是肠中受风,开了一个有藁本的药方,服下后,腹泻就好了。李延昱《脉诀汇辨》记载:闽中地区有个太学生张仲辉,终年喝酒、吃瓜果,一天,忽然得了腹泻证,从半夜到天明,泻了二十多次。医生们先给以渗利小便的药,无效,又给予健脾药,泻的更加利害。

后来李延星看了,六部脉都轻轻一按就能摸到,这是浮脉,认为浮脉是感受了风邪,《内经》早就指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非使患者出汗不可,给开了一张有麻黄、升麻、葛根、甘草、生姜等有发汗作用的药方。先前看过此病的医生嗤笑说:'这书呆子,好奇行险,麻黄是发汗重剂,连伤寒病都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腹泻证,却用麻黄,这岂不是用药杀人吗?'仲辉听了,也犹疑起来,不肯服李延是的药。可是越停病越重,没有办法了,说道:'服下此药,听命吧!'服后得汗,腹泻很快就好了。据以上二例,可见飧泄是外风引起的肠胃功能失调。外感风邪的症状,存在也好,已不存在只剩下脉浮也好,脉象也看不出风邪,仅从大便看出是泄也好,用祛风药治疗,都能取得疗效。不过脉浮或风邪表证明显的,服风药应当发汗。没有风证表脉,只是大便溏夹有气体的,服风药是提升胃气,就不需要发汗了。

3.清凉法:清凉法是用于热泻的,热泻的特点是:大便的时候,觉得肛门灼热,粪门弹响连声,粪色深黄,酸臭难闻,小便赤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苦寒泻热药才能起到泄热止泻的作用。李士材说:用清凉法治热泻,就象炎热的夏天刮起一阵凉风一样,使热气消散。这也是《内经》'热者清之'的治法。古方治热泻,用黄芩汤,即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四味药,水煎服,效果很好。《本草汇言》记载:有一个患腹泻的人,不论吃什么粥、饭、蔬菜,一人口,咽喉就有针刺的感觉,吞咽时,喉中觉得很辣,腹部满痛,大便时,肛门灼热,弹响连声,脉洪大而数。给予黄连9克,自芍6克,甘草2.5克,一剂药就好了。这一处方,实际就是黄芩改成黄连,又去了大枣,原则未变,所以效果很好。《寿世保元》还载有一方:有个病人,每次进食后,就腹中鸣响,响完就泻,以致不敢进食。服了不少治泻的药方,都不见效。后来有人传方,将红柿核用湿纸包裹多层,放在炭火上煨熟吃下,吃三四个就好了。这也是治的热泻,而方更简单,效果也不弱于上面所讲的黄芩汤和黄连方。

4.疏利法:疏利法是用于肠道内有陈旧性未消化、未排泄净的食物、瘀滞或粪块。这些陈旧的物质,留滞在肠道之中,就象行水管道积存有泥石浊垢等沉淀物一样,它使水不能从管道内顺利流出,却又不断地使水向外溢出。所以治疗这样的腹泻,必须象疏通管道那样,除掉肠道里的废杂物,使大便按时排泄按时停止。排除这些废杂物的办法,叫做'疏利法'。《冷庐医话》记载:谢时素有腹泻病,已有三十年之久,未能治愈。后来鄞县名医周公里,用礞石滚痰丸与服,三付,这多年的顽固久病就痊愈了。滚痰丸是治顽痰的效方,用它来治愈的腹泻,也必然是肠道中有稠痰一样的粘浊物质,这样的病人大便时不但不爽快,泻出物中也可能带有这样的粘液。肠中有象痰一样的粘浊物质所致成的腹泻,中医叫做痰泻,痰泻除了极顽固的须用滚痰丸一类较为猛烈的药物以外,其余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只是阵发肠鸣,大便夹痰夹水的,用二陈汤加味治疗,也很有效。还有伤食致成的腹泻,也适用疏利法。

这样的腹泻,常嗳出腐败难闻的伤食气味,腹中鸣响,连连放屁,泻出的稀粪之中,常兼有未消化好的硬块。可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等治疗,使积食消除,大便也就正常了。腹泻证中有一种慢性久泻,时轻时重,也是肠道有瘀滞,但用一般的疏利药物治疗,总不见效。这是瘀积的时间太长了,就象我们用过的器具上有年久沉淀的积垢一样,初得时容易去掉,但时间久了,就洗不掉,刮不净,所以一般的常用药不易见效。即使暂时见效,但病根未去,过一段时间又会反复,甚至会按照最初得病的季节,按时复发,形成'休息痢'。在这样病情极为顽固的情况下,必须改用较为剧烈的药物,才能达到除邪务尽的目的。这些顽固的瘀滞,根据其不同的症状表现,可分为积热、痼冷两大类。

简述如下。泻下黄赤、粘浊,或如鱼肠、烂肉、腹胀、腹痛、舌赤,反不敢吃凉物,五心烦热,不喜油腻辛辣,口粘口臭等症,属于积热。积热兼湿的最多。泻下如白冻,或谷食不化,不臭而腥,脉细肢冷,喜温恶寒,属于痼冷。

治积热或痼冷,现举两个代表方如下。将军饮(《医鉴》方):治腹泻如痢疾,经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并治休息痢,愈而复发,止而复作。大黄30克(切片),好黄酒两大盏,同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大黄,将酒分二次服下。

蜡匮巴豆丸:治多年凡吃生冷和肉类即泻者。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老年妇女,约六十多岁,患腹泻已经五年,无论吃肉食或者别的油脂性食物,或者生冷之物,吃下后就必腹泻。服过许多调理脾胃药、升提药、固涩药,不但不好,反而腹泻的更重。她请李时珍看了看,脉搏沉滑。李时珍认为,这是脾胃功能损伤的时间太长,有冷性积聚结在肠道,予蜡匮巴豆丸五十丸。服下以后,一连二天未大便,腹泻从此好了。以后时珍又用此方治好了久泻的患者近百人。蜡匮巴豆丸,就是巴豆一味,用蜂蜡作皮,把药封起来。这样,巴豆到达胃中的时候,有蜡皮封裹,不刺激胃,直到肠中才完全化开。巴豆是热性泻药,对顽固冷积别药不效时,巴豆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蜡匮巴豆丸有这样几种做法:《危氏得效方》治夏天水泻,用巴豆一粒,去壳,插在针上,在植物油灯上烧,存性,再把蜡化开,包在巴豆外面,冷却后就是一丸。如果是治小儿,要把丸做得更小。用巴豆一个,烧法同前,再用豆粒大一块黄蜡,在灯上烧化,滴入水中冷却,取出,同巴豆一起捣烂,做成黍米大的小丸,每服五丸到七丸,莲子或灯心煎汤送下。

5.甘缓法:有的腹泻,次数太多,可能每天数十次,而且一觉得要大便,就必须急忙奔向厕所,稍一晚了就跑不及。中医学认为,这是脾虚下陷,当用味道甜的药治疗,因为甘昧药能减缓泻下的程度,这叫'甘以缓之'。《罗氏会约医镜》的甘缓汤,就起到这样一种作用。甘缓汤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5克,升麻1.5克,陈皮2克,苡米(炒)、芡实(炒)各6克,木瓜、白蔻仁、砂仁各3克,红枣4枚。水煎服。如嫌人参价贵,可改用山药12克代替。本方若加入肉豆蔻3克,木香(煨)1克,亦很好。

6.酸收法:腹泻的时间太久,虽然不是急不可待,却也频繁入厕,粪便量不多,也没有热痛酸臭等症状,这是久泻耗气,气虚不能固摄的缘故。治这样的腹泻,可在相应的处方中,加入石榴皮、乌梅、五味子等酸味药,才能起到止泻的效果。《罗氏会约医镜》的酸收丸,就是这样一张方剂。其方是:人参、山药、炒白术、炙甘草各90克,良姜45克,诃子肉60克,石榴皮(醋炒)60克,五味子3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醋煮面糊做成丸剂,米汤送下。又如《扶寿精方》治腹泻兼口渴,用乌梅一味,煎汤代茶常服。《肘后方》治腹泻证,在肠垢已经很少的情况下。仍频繁作泻,用乌梅肉20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次服下。又如五味子一味,煎服治五更泻。

7.固涩法:固涩法和酸收法有些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周身无力,频泻量少,正气耗散的,用酸收法,以酸味药为主药;肛门下坠,或兼脱肛,虚坐努责,是大肠已滑,用固涩法。以涩味药为主药。但是,涩是酸的变味,滑脱也必兼气虚,所以酸收和固涩可以借用。主要是没有大便也虚坐努责,并兼有脱肛的,当用固涩法;只是气虚,有大便即泻,努责并不突出的,用酸收法。酸收是收敛正气,固涩才是固涩大肠。无论酸收或固涩,都是在邪少虚多的情况下才可使用。也就是说,肛门不灼热,大便不酸臭,舌苔不厚腻,脉搏不弦数,才可使用,这样可防止治病留邪。涩肠的常用药,有罂粟壳、赤石脂、枯矾、木贼、龙骨等。《三因方》治大肠脱肛,焙木贼存性,研末,掺之,以手按人。也可加入龙骨末。《经验方》治水泻不止,罂粟壳,去蒂膜,一枚,乌梅、大枣各十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太平圣惠方》治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白矾30克,诃子(煨)15克,共为末,每服6克,米饮调服。《寿世保元》治久泻,大便滑泄,用五倍子150克(炒),研末,面糊为丸,每服五丸,米饮下,每日三次服。

8.健脾法:凡腹泻证,大便稀溏,又兼身体疲倦懒惰,食欲不佳,腹部发满,就是脾脏虚弱。脾的正常工作,是把饮食消化之后,又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部,医学术语叫作脾主运化。如果脾虚脾弱,不能很好地吸收,致使水谷直趋大肠,就会出现腹泻。治疗方法,应当加强脾的功能,如人参、白术、莲子等药,促使其吸收,这叫做健脾法。健脾药中,最好也加入一些渗利小便的药物,如茯苓、车前子等,效果更好。常用方如胃苓汤,平胃之中,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苍术、厚朴、陈皮、白术、茯苓各5克,泽泻、猪苓各3克,肉桂1.5克。水煎服。

9.温肾法:温肾法,是用温肾的药物把肾阳发动起来。肾阳也叫命门火,它对脾胃来说,正好和灶下加火一样,是脾胃热能的来源。因此,在脾阳大衰,并出现命火不足的情况下,温补肾阳就是第一要着。怎样才知道是命火不足呢?凡大便溏泄,饮食少,全身懒倦,没有别的严重症状,是属于脾胃虚寒,如果再兼有四肢发凉,脉搏沉遮细弱,大便清稀象鸭粪一样,或者每天在天明之前五更的时候,按时腹泻,这就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除此之外,凡脾虚寒的时间太久了,用温脾药治疗不效,也大都是肾阳虚衰,也必须改用温肾药。温肾止泻的常用药,有补骨脂、骨碎补、附子、肉桂、益智仁等。又因所有的腹泻,差不多都与脾有关系,所以温肾止泻药中,也常加一些温脾健脾的药物。现举例说明如下。

《世医得效方》记载:凡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这是气脱,用益智仁60克,水煎服即止。益智仁温脾固肾,所以有这样的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魏刺史的儿子,患腹泻很久了,请了不少医生治疗,都不见效。病情逐渐危重。名医李时珍看了,用骨碎补研成细末,另用猪腰子一个劈开,把药末加入其中,放在火里煨熟,令病人吃下,腹泻很快就好了。

四神丸(《证治准绳》方):治久泻腰酸,四肢发凉,不思饮食,或五更泄泻。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炒)各60克,补骨脂120克(酒浸一宿炒),吴茱萸(淡盐汤泡沙)30克。以上共研细末,另用生姜240克,切碎,红枣100枚,清水煮烂,去皮核,与药末同捣,和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饭前米饮、开水或淡盐汤送下。本方中的肉豆蔻,就是用来温脾止泻。

以上这几个方子,都治久泻、寒泻。凡寒泻日久,必伤肾阳,所以都用温肾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上面提到四神丸能治五更泻,为什么泻在五更?五更泻为什么用四神丸也有治不好的?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五更泻是肾泻中的一种,因为是半夜以后,天未亮以前,必腹泻一二次或多次,其余的时间不泻,每天如此,丝毫不爽,所以叫五更泻。为什么泻在五更呢?正常人排便。一般是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而且大都在起床之后,未起床之前很少有想大便的,医学认为,肝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发泄;肾主闭藏,闭藏就是关闭、收藏。排便是属于疏泄的,但又可以暂时不,这是由于肾能闭藏的缘故。这样。肝肾协调,互相制约,疏泄与闭藏统一,大便就会正常,反之,如果肝气太强,疏泄太过,肾气太弱,不能闭藏,就会不分昼夜,大便频繁。另一方面,如果肾闭藏太过,肝不能疏泄,又会大便闭而不行。这都是病态。肝气生于子时(夜11时到次日凌晨1时),旺于寅时卯时(3~7时)。也就是说,人从睡眠休息到半夜以后,全身的脏腑气血机能,都逐渐地重新恢复活动,这叫肝气萌动。脏腑活动,包括大肠,它积存了一天的粪便,也要开始传导、排便等活动,但在肾阳充足,能闭藏固摄的情况下,可以从容不迫地等到起床以后,而在起床之前,不会有急于大便的要求。而肾阳虚的五更泻。却是半夜之间,或刚过夜半,肝气略微萌动,就急不可待,马上要腹泻。这就说明五更泻的关键,在于肾而不在于肝。所以四神丸以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温肾为主。又因泄泻大都与脾有关,所以四神丸中也加入肉豆蔻温脾健脾。

治疗五更泻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所有起床以前腹泻的人,都认为是肾阳虚。因为天明前后,有许多情况都可以出现腹泻。譬如有酒积的人,常常在早晨还没有起床就想大便。但是他的大便溏粘,或夹杂粪块,午后却仍然是好粪。也没有手足发凉、脐下冷痛等肾阳虚的症状。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红曲,共研末,再用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即可逐渐治愈。也有的白天还好,一到傍晚就肚腹膨胀,一夜不安,在天将明时,腹泻一次,泻后症状减轻,这也不是肾泻。因为大便不是鸭溏,也没有手足发凉、精神衰惫等肾阳虚的症状,而且在半夜之前肠胃就已经有不舒适的感觉。这是脾湿太盛,与肝肾没有关系,可用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或者理苓汤加木香治之。

如上所述,可见泻在五更也好,不在五更,任何时候都泻也好,只有在出现手足不温,大便鸭溏,食少、怯寒、舌淡,脉迟等命门火衰症状时,才算肾泻。如果大便酸臭,腹满膨胀,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这虽然泻在五更也不是肾泻,用温肾法治疗,是不对证的。此外,肾阳虚腹泻,一般都是久病体弱,或者是其它慢性腹泻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一个平素健壮的人,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肾泻的。这一点,也有助于临床诊断时作参考。因此,凡慢性久泻,只要出现了一两个肾阳虚的症状,就要考虑在相应方剂中,加入一些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骨碎补、益智仁。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凡治五更泻,必须在临睡之前服药。若服在起床后,距离腹泻时间太长,效果就差。

10.平肝法:中医讲'肝主筋膜之病','在变动为握'。'握',就是痉挛的意思。因此,凡腹泻而兼有痉挛性腹痛的,就当采用平肝法。平肝止泻的代表方是:痛泻要方(刘草窗方):治痉挛性腹痛腹泻,痛一阵,泻一阵,脉弦。白芍、防风、白术、陈皮,水煎服。白芍和防风,能疏肝解痉挛;白术健脾,陈皮理气,有增强肠胃功能的意义。总之,本方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平肝扶脾。平肝止泻法,不论是新病,或常年久病,也不论是不是泻在五更,只要见有脉弦,或兼痉挛性腹痛,或其它能说明是肝气太强的症状,就可以采用平肝法来止泻,下面举两个很有意义的例子。《罗氏会约医镜》记载:罗国纲治了一个二十多年的腹泻患者。

患者的特点是每年春天发作,夏天即不治自愈。发作时,每天寅、卯时(上午3~7时)一连泻十几次,其余时间差些,肝脉弦,脾脉弱。服了不少补脾止泻药无效。罗国纲看后,拟了一张平肝补脾汤,只吃了一剂病就好了,而且没有再发。处方是:白术、茯苓、沙参、白芍、当归、木瓜、肉桂、白豆蔻、炙甘草。这个腹泻的特点:脉弦,是肝旺的脉象,春天是肝旺的季节,寅卯是肝旺的时间,又兼脾脉弱,所以是肝强脾弱。方用白术、茯苓、白豆蔻、炙甘草健脾,白芍、肉桂平肝,当归、木瓜、沙参养肝。肝气得养,刚性变柔,不去凌脾,腹泻自然就好了。

再举先生治例:朱某,男,青年职工,每天五更天未明时,必腹痛,痛而即泻,泻后痛暂减,一会儿又痛又泻。脉弦,舌淡红,苔薄黄。病程四个多月,服过不少四神丸、健脾药、固涩药,一概无效。先生为其处痛泻要方:白术15克、白芍15克、防风9克、生姜两片。睡前服下。服第一剂,腹泻推迟到次日11时,大便比以前稍干,泻时仍腹痛。又服第二剂,腹泻推迟到下午五时左右,腹泻量少,腹痛大减,大便已成形。后因吃西红柿过量,又泻在五更方加木瓜,吴菜贡,痊愈。

综上所术,腹泻因病较为复杂,据腹面泻特点辨证施治,先生在明代李士材总结泻九法的基础上,并搜集前人治泻效方,结合自己临床体会,整理归纳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等十法,可谓小小汇集诸葛亮法,博采众长,所谈的腹泻的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滴,高精尖颇临床实用。

文章图片2

腹泻,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治法也不尽相同,真正掌握腹泻,还需要对腹泻的各种病因、辨证治法有非常熟悉的掌握。

秦伯未老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在中医理论及临床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晚年所著《谦斋医学讲稿》是其一生学术经验的结晶,

所涉内容包罗广泛,论述深入浅出,说理深刻透彻,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其中对腹泻病诊治的论述,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脾为腹泻病主脏

湿邪为腹泻病主因

对于腹泻病的研究,秦伯未老先生列举了《黄帝内经》、《难经》、《巢氏病源》以及《沈氏尊生书》等典籍关于腹泻病的论述。

其中,《沈氏尊生书》指出“泄者,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风寒热虚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泻”

进一步总结“湿兼风者飧泄也,湿兼热者下肠垢也,湿兼寒者鸭溏也,湿兼虚者虚泄也”

秦伯未老先生认为这是在历代医家论述的基础上去伪存精,提纲挈领的总结,是对腹泻病病位和病因的高度概括,即腹泻病以脾为主脏,以湿为主因。

腹泻病辨证关键在于主证

研究中医治疗腹泻病,目的在于找出中医治疗腹泻病的一般规律

如何寻找腹泻病的一般治疗规律,再结合到特殊性,秦伯未老先生指出需要首先分析腹泻病的不同证候,再提出不同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即主症。

秦伯未老先生认为,辨证论治之“证”即证据、现象,是疾病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指出主症是辨证的指标,必须明确,有了明确的指标,才能作出诊断,从而制定治疗方针。

腹泻病论治分虚实证二端

对于腹泻病的论治,秦伯未老先生以实证和虚证两类辨证施治。

实证

实证分为寒湿犯胃证、寒伤脾阳证、湿热下利证、伤食证4证

寒湿犯胃证

主症为腹内隐痛,或作水声,泻下稀薄,或如鸭溏,小便短少不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宜化湿渗利,用胃苓汤加减。

如湿重者肠鸣如雷,泻下多水,称为水泻,可加干姜;

如泻下稀溏挟有痰沫,系湿聚成饮,为痰泻,可结合二陈汤治疗。

寒伤脾阳证

主症为泻下清谷,肠鸣且痛,舌苔薄白,脉象迟沉或沉紧。

治宜温散分利,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严重者宜暂用四逆汤逐寒回阳。

如伴见寒热头痛,可于前方加入荆芥、防风。

湿热下利证

主症为腹痛即泻,泻下黏秽呈黄褐色,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宜清化淡渗,用芩芍汤合四苓汤加减

其中有外感者称为协热利,加葛根、黄连。

亦可见泻一阵,痛一阵,泻下稀水,有后重感,口干喜冷,脉象滑数,称火泻或热泻,治疗同前。

夏季感受时邪而泻者,亦见泻下稀薄,肛门觉热,烦渴尿赤。称为暑泻。

可酌加藿香、连翘、六一散之类。

伤食证

主症为腹痛,泻后减轻,秽气极重,伴有脘痞,嗳噫食臭,纳呆厌食,脉滑,舌苔厚腻。

治宜消导和中,用保和丸加减。

秦伯未老先生指出此证多与受寒有关,即寒食交阻,如见舌苔厚腻白滑,腹痛较剧,泻后隐痛不休,可加乌药、煨姜;见有寒热表现者,可加紫苏、连翘。

虚证

虚证分为脾阳虚弱证、脾气不振证、命门火衰证、肝旺脾虚型4证。

脾阳虚弱证

主症为腹痛绵绵隐隐,喜温喜按,泻下稀薄,脉象濡弱,舌苔薄腻。

治宜温运健中,用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泻不止或伴见手足不温,可加附子以益火生土。

脾气不振证

主症为泻下溏薄,或仅软而不成型,腹微痛或不痛,或食后有胀滞感即欲大便,常伴神疲倦怠,肛门不收等症。

治宜补中益气,用调中益气汤加减。

命门火衰证

主症为黎明时肠鸣作痛,泻下稀水,泻后即安,亦称五更泻,常伴下肢畏寒,腹部不耐寒冷,脉象沉细无力。

治宜温肾涩肠,用四神丸加减

凡虚证腹泻,久泻不止,均可结合固涩法,如诃子、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等。

肝旺脾弱证

主症为腹痛作胀,泻下溏薄,挟有失气,常因情志不和反复发作,脉象多弦。

治宜抑木扶土,用痛泻要方加减

若经久不愈,能使肝火偏旺伤阴,泻下如酱,黏滞不畅,口干口苦,胸膈烦闷,舌质红,脉细弦数,可加石斛、黄芩、竹茹、乌梅。

若土木不和而久利,寒热错杂,亦可用乌梅丸而止。

重视腹泻病饮食宜忌

腹泻病属于肠胃病,饮食宜忌对于疾病的痊愈影响较大。

秦伯未老先生对于腹泻病饮食宜忌提出

一是禁生冷水果类,禁油腻厚味类,禁黏滑甜味类;

二是需要用清淡和易于消化食品进行调养。

这样才能防止病情反复,易于疾病的恢复。

治验举例

文章图片3

孔某,男性,51岁。

久患肠鸣腹泻,泻下清稀,胸闷嗳噫,口苦咽干,近因恼怒后诸症更甚,且添脘胁胀痛,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

今以丸药治久利,以汤剂舒肝理气畅中。

处方:

炒蒺藜9g,广木香6g,青皮、陈皮各9g,新会白9g,陈香橼6g,橹豆衣6g,乌梅丸9g(包煎)

按:

本例患者主症为久患肠鸣腹泻,泻下清稀,脘胁胀痛,因恼怒后病情加重,伴见口苦咽干,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

其中,腹泻清稀,病程日久为脾弱表现;

脘胁胀痛,病情加重与情志因素有关,显为肝旺之征。

现见口苦咽干,舌苔薄黄,有肝郁化火之势。

辨证为肝旺脾弱,寒热错杂。

治以炒蒺藜、广木香、青陈皮、新会白、陈香橼、橹豆衣等舒肝理气畅中,乌梅丸辛苦甘酸杂合以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可谓处方细致,结合精巧。

通常达变,效如桴鼓。

秦伯未老先生不仅重视前人经验的继承,而且重视在继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在临床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指出临证时不能刻板地依照证候治疗,尤其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患者,往往虚实错杂,

更不可能单纯地依据一般证候进行治疗,

而要根据具体病情,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单纯补法或单纯泻法往往难于奏效。

泻法中可以兼用补法,补法中也能兼用泻法,同时要与其他治法互相结合,但均需分清主次,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秦伯未老先生一方面勤求古训,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深入探究中医之理的理。

认为对中医学的研究要有两手,

一手是临床总结和文献整理的研究,

另一手是用现代科学作实验研究,

有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了研究,如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情志与腹泻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这些研究均是有意义的探索,是秦伯未老先生学术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提高腹泻病的诊治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大有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