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舒肝解郁、养血安神法治愈产后脏躁一例 余某,女,28 岁。初诊∶1985 年 3 月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产前曾浮肿,经妇幼保健院诊为"中度妊娠中毒症"。已于2月7日产婴,出血较多,于2月30 日艾水洗浴后,即出现意识模糊,自言自语,时有哭笑。 诊查∶现将近满月,恶露犹未净,面黄浮肿,贫血貌,严重失眠,梦多。舌体胖嫩口淡,边有暗红斑,苍白不华,脉沉细微弦。 辨证∶证系先有气郁,后由产后血虚引起诸症。治法∶拟舒肝解郁,佐以养血安神法。 处方∶炒柴胡 6g 西当归15g 炒杭芍15g 抚川芎10g 川郁金10g 菖蒲10g 紫丹参 15g 粉丹皮 12g 青龙齿 15g(先煎) 紫贝齿 15g(先煎) 北沙参 15g 大寸冬 15g 5 剂 二诊∶3月11日。药后神志清楚,不再自言自语,哭笑无常亦止,自我感觉良好,唯稍感全 身微痛,食欲虽增,但消化仍差,舌脉同前。原方去沙参、寸冬,加广橘白10g。5剂。 三诊∶3 月 18 日。面微浮,肤痒,子宫脱垂,脱微痛,均属虚象,再拟益气养血法。处方∶炙黄芪 30g 潞党参15g 炒白术 15g 西当归15g 芜蔚子15g 仙鹤草15g炒杭芍 15g 潼白蒺藜各 10g 广木香 10g 炙甘草 10g 龙牡各15g 5剂 另∶五倍子 30g,分 3 次煎水熏洗阴部。 四诊∶3月 25 日。前方药继进,面浮、肤痒、子宫脱垂已除,仍稍感少腹沉坠,全身无力,失眠,舌边暗斑已大减,脉细。系气虚未复,血尚未和,再仿前方加减。 处方∶炙黄芪30g 西当归 15g 潞党参 15g 焦白术 15g 炙甘草 10g 绿升麻 6g春柴胡 6g 炒杭芍15g 芜蔚子15g 黄精 15g 藿佩梗各 10g 7 剂 【按语】患者因妊娠中出现浮肿,产后又出血过多,以致气血两虚,五脏失养,故出现精神症状,后又出现面浮肤痒、子宫脱垂、失眠等症,均属心脾大虚,神不守舍,故先投舒肝解郁,佐养血安神法;后以大剂补益气血佐升举和胃而收效。 八、辨证施治治愈水肿四例 例一 周某,男,22 岁。初诊∶1984 年 12 月 5 日。 主诉及病史∶从1983年6月发现浮肿、尿少,尿检∶蛋白(++),红细胞(+),管型(+)。经当地医院诊为"慢性肾炎"。迭经中西医治疗,蛋白久不消失,于1984年10月24日又住某医院检查,确诊"隐匿型肾炎"。经过一段治疗,蛋白仍不消失,建议中医治疗。患者于12月5日就诊于余,前两医投以一般滋肾养阴清湿之剂,均未见效果。 三诊∶1985 年1月1日。 诊查∶经细询恙情,有恶心、腰酸、上眼睑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肾虚而水无所主,精复外泄,以致肾不纳气、胃虚上逆,出现上述症状,仍按一般治疗自然无效。 治法∶拟益肾纳气,和胃降逆法。 处方∶炙黄芪30g 怀山药 15g 焦白术 15g 楮实子 10g 金樱子10g 怀牛膝 12g白茅根15g 太子参15g 制半夏12g 广陈皮12g 佩兰梗10g 茯苓神各10g 生姜3片 5剂 上方药服后尿检正常,后又连服药 20 剂,以资巩固,经连续尿检均属正常,精神食眠正常,返回工作岗位。 【按语】 本例患者,从患"肾炎"以来,前后数月均未见明显症状,仅于尿检中发现蛋白(十+),管型(+),红细胞(+),以后尿检蛋白(++)~(+),但久不消失。余初以一般治疗亦无效。后经投黄芪、山药、楮实子、金樱子、怀牛膝等摄纳肾气之品,复佐以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神、太子参、佩兰、生姜等和胃降逆,白茅根利水清营,病情乃有转机,终于使蛋白全消,健康恢复。 例二 王某,男,27 岁。初诊∶1984 年 12 月 4日。 主诉及病史∶素患肾性高血压,近年来血压持续上升。 诊查∶现达 180/110mmHg,肾功能损害,尿素氮 34mg%,肌酐3.6mg%,尿蛋白(++),面色萎黄,腰酸目瞀,头胀痛,舌淡尖红苔薄白,脉右细左弦。 辨证∶显系水不涵木。治法∶拟滋肾平肝法。 处方∶大生地 30g 怀山药15g 净萸肉 15g 嫩钩藤 15g 夏枯草 15g 苦丁茶 10g主石决明 30g(先煎) 西枸杞15g 杭菊花12g 桑寄生 15g 益母草15g 怀牛膝 10g二诊∶1985年1月7日。近月来仿上方连续加减4次,血压始终徘徊在 164~140/130~ 100mmHg,尿蛋白(+)~(++),且感腰酸,时常胁痛,脉左弦减弱,舌胖淡有齿印,苔多。综合分析,乃肾阴虚、脾不散津之故。改拟滋肾健脾,养阴散津法。 处方∶大生地 30g 怀山药15g 桑寄生 15g 旱莲草 15g 女贞子 15g 五味子10g金樱子15g 石莲子 12g 茺蔚子15g 枸杞子15g 生白芍15g 10 剂 1月 21 日。于原方中去石莲子,加炒杜仲 15g、桑椹子 15g 继续服后,血压降至 146/100mmHg,尿检 10 余次均无蛋白。 【按语】本病重点固在肾,但由于肾阴久虚,脾阴又不足以散津,是以肾水更告涸竭,木无水养,阳易上亢,水无土制,精易外泄,是以持久不愈。投以滋肾健脾、养阴散津法;血压及尿蛋白一并下降,从中可见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