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谌运甫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谌运甫,1909 年生,祖籍江西南昌。副主任中医师。世代业医,自幼从其父学儒学医,随诊侍诊。20岁时独立开业行医。1956年调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从事教学,1959 年后调安徽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和临床工作。现为中医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曾任安徽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安徽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通俗讲义》(主编);《中医临床手册》(协编);《单方草药选编》协编);并在报刊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在学术思想上强调肾主藏精,脾主统血,肾为精的主库,脾乃血的生源,肾精的支援和脾血的营养,是脏腑强壮、人体长寿的根本保证。因而认为,补肾与补脾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在临证中,每治大病、重病、疑难病,多以双补脾肾而获全功;临床擅长肾病的防治,尤其对蛋白尿和尿毒症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

一、益血之源法治愈虚损一例

李某,男,成。

初诊∶1974年 9月 5日。主诉及病史∶头昏无力,时有低热。

诊查∶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值,其中白细胞为 2000~3000/mm²。脉细,舌淡苔少。

辨证∶属气血两虚。治法∶拟健脾益气养血法。

处方∶潞党参 12g 焦白术 12g 生白术 12g 西当归 12g 生熟地各 12g 肥玉竹 10g 钗石斛 10g 旱莲草 12g 炙甘草 10g 白茅根 15g 生首乌 12g 清阿胶(另炖) 20g7 剂

二诊∶9 月 14 日。时感腿酸肢冷,血小板稍增,白细胞仍低,拟原法出入。

处方∶炒杭芍15g 川桂枝10g 炙甘草 10g 炙黄芪15g 西当归 12g 生白术 12g潞党参 10g 旱莲草 12g 大熟地 12g 净萸肉 10g

上方加减服药 30 余剂,自我感觉良好,连查两次血象,各项指标均基本正常,原方加减,再服药7 剂,以资巩固。

【按语】气血为生命之本。气属阳主神,血属阴主形,其来源皆生化于脾,脾胃纳化之功能衰弱,生血之源不足,即不能充实形体,灌溉全身。上例患者常感头昏无力,时有低热,肢冷,即其脾生血少之明证。处方中多从"四君"、"四物"法加减,再合"小建中汤"、"当归养血汤"化裁,补脾气以养血生血。因此,血象得以恢复正常。

二、温阳化气法治愈少腹定时膜胀一例

薛某,男,51 岁。初诊∶1985 年2 月4 日。

主诉及病史∶平时血压低,白细胞减少,经服中药后,恙情已有好转。近因工作劳累,血压又见下降,且多在晚间或夜间发病,初感腰酸,继而少腹膜胀、气多,约半小时缓解。西医确诊为∶腹型癫痫,但治疗效果不显。

诊查∶兹诊脉象缓弦无力,舌质淡白少苔。辨证∶病系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治法∶拟温阳化气法。

处方∶熟附片 12g 上肉桂 10g 益智仁12g 云茯苓15g 制半夏 15g 广陈皮 12g紫蔻仁10g 沉香曲10g 楮实子10g 巴戟肉10g 肉苁蓉15g 淡干姜 6g

二诊∶经投温阳化气之方药10余剂后,血压已上升至正常值。晚间胀气已全消失,迄未发作。脉象缓细,舌质深红中裂少苔。脾胃之气已能鼓舞血行。拟于原方中去半夏、陈皮避其燥,加乌药10g、香附 12g以加强行气之力,经服5剂后,再未复发。

【按语】 因脾肾是脏腑的根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发;而命门为阳气之根,脾阳司运化之职。患者平素血压低、腰酸,乃命火衰微所致。白细胞减少,乃脾运衰弱、血源不足之故。由于夜间阴气旺盛,阳气低下,故其少腹膜胀多发于夜间。脉见缓弦无力,舌质淡白少苔,均属牌肾阳虚、气化无力。是以投大剂桂附温肾壮阳,姜、蔻、苓、夏健脾燥湿,再加以沉香、乌药、香附疏理气机。虽属重症急症,竞在月余内治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