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揆先,1916 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伯祖父屠厚之,乃清代名医费伯雄嫡传弟子。幼年即从当地名医叔父屠士初、堂兄屠贡先学医。学术观点属孟河学派。行医 48年,以内科见长,善治消化道疾病,对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亦有独到之处。 1982 年曾应香港知名人士邀请,去港为港澳同胞治病。1985年8月,应日本青森县东洋医学会邀请,曾赴日本参加东洋医学会成立五周年暨学术交流会,在会上作了《中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的学术报告,引起日本医学界的兴趣。 解放后历任常州中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州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曾任常州中医院技术总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州市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常州市公会名誉会长、常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 历年来在医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 30 余篇。 一、扶正化浊、和络消瘀法控制血络瘀滞一例 江某,女,57岁。初诊∶1981年8月 25 日。 主诉及病史∶1980年春季起患胸骨痛,于1981年3月3日在上海某结核病院行胸骨切除术。病理报告∶甲状腺滤泡性腺癌,未侵犯肌层。出院后,每隔3周化疗1次,共6次。又服过呋喃氟尿嘧啶1瓶。但于1981年7月上旬起左臀部疼痛,逐渐加剧,经过骨盆摄X片诊断∶骨盆转移性癌。于 1981年 8 月 25日来诊。 诊查∶诉左臀剧痛,不能行走,身体转侧亦甚困难,并感胸闷、口干,咽喉有粘痰,睡眠不佳,情绪烦躁,精神不振。脉象弦滑,舌苔微黄腻。辨证∶为正气不足,痰浊阻于经络,血络瘀滞。治法∶拟用扶正化浊、和络消瘀法。 处方∶京元参 15g 大贝 10g 制南星 10g 络石藤 20g 猪苓 30g 茯苓15g 威灵仙15g 参三七片10g 人中白10g 木灵芝 15g 桃仁10g 黄芪20g 汉防己10g 另∶每日早晚各服小金丹1粒,开水化服。 用上方煎剂,每日1剂,连续服用20余天,方中小金丹服 30粒,后因无药,未能续服,左臀部之疼痛开始减轻,身体之活动度及精神状态均稍有改善。仍持续用上方药,一直服至 1981年 11月,左臀部疼痛停止,仅右臀部尚有隐痛。此方药在长期服用中,虽有个别药物随症加减,但处方基本未作重大变更。至1982年4月29日,患者病情又有波动,于骶骨部发生剧痛,牵及臀部,食欲减退,大便干稀不一,胸部有不适感,脉象弦细。故改用扶正化浊,健脾和络法。 处方∶黄芪 20g 茅白术各12g 宣木瓜12g 参三七片 10g 川连4g 干姜 4g 公丁香 5g 川芎8g 地鳖虫 12g 肉桂 6g(后下) 猪苓 30g 茯苓 10g 上方药服用至 1982年7月中旬,骶骨部之疼痛渐消,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继续按照上述处方原则治疗至1983年2月,骶骨部疼痛基本消除,但右臀部及大腿尚有轻度疼痛。1983年 2月 25日再次摄骨盆片复查∶两侧髂骨部病灶无明显改变。病灶虽未消除亦未扩展。1983年 6月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均显著改善,臀部、腿部疼痛亦基本消除,能独自行走,并能做轻微家务及自理生活。但于劳累时仍感两臀部及两腿疼痛。 【按语】中药治癌症,虽尚缺特效,但对缓和病势、延长生命确有一定作用。此患者经中药治疗,情况一直良好,后因不慎跌仆,下肢骨折,卧床不起,至1985年春天因感染死亡。从发现骨转移至死亡,生存4 年多。 二、小青龙加石膏汤治愈哮喘一例 宋某,男,55 岁。初诊∶1978 年6月19日。 主诉及病史∶原有肺结核病史,患哮喘病 10多年。有肺气肿(胸部X线透视∶肺纹增加、肺气肿、肺门淋巴结钙化)。近半个月来,喘咳发作,下午重。畏寒鼻塞,口干,服过氨茶碱10天无效。 诊查∶舌苔黄腻、脉象浮弦。辨证∶属肺虚夹痰火,外束风寒。 治法∶先治其标,拟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处方∶麻黄5g 细辛 3g 制半夏10g 干姜 4g 五味子5g 桂枝7g 甘草 5g 生石膏 30g 北沙参 10g 麦冬 10g 苦杏仁 10g 二诊∶1978年6月21日。服上方药后哮喘较轻,但未完全停止,仍感畏风,口略干,脉舌如前,原法加筹。 处方∶麻黄7g 细辛 4g 制半夏10g 干姜 5g 五味子 12g 葶苈子(包)12g 桂枝10g 生石膏 30g 苦杏仁10g 炙兜铃7g 北沙参10g 生甘草 10g 党参10g 第二方药服后,哮喘全平,改用扶正化痰善后。 【按语】本例之哮喘发作,因肺虚痰火、外感风寒所引起,先以攻邪为主,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本例在服中药之前,已服过10天氨茶碱无效,服上面两个方药,哮喘平定,尤其第二方加重药量,并增进化痰火药物,显效更速。说明用麻黄素或氨茶碱无效之病例,按中医辨证论治,用复方治疗仍能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