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三方相合治愈三阳合病一例 林某,女,52岁。 初诊∶1976年11月26日。 主诉及病史∶高热持续4日,经当地医疗站用氨基比林、青霉素等治疗,热仍未退。诊查;就诊时,发热(体温39℃)恶寒,头痛,心中懊侬,不知饥不欲食,恶心欲呕,口干,咳嗽痰白粘,咳引胃脘作痛,大小便少通。脉弦数,舌质偏红苔薄。 辨证∶诊为三阳合病。 处方∶瓜蒌15g柴胡10g香豉10g黄芩6g黄连6g栀子6g半夏6g甘草3g生姜3片 二诊∶11月27日。上方药服1剂,今晨寒热已罢(体温37.3℃),头痛恶心、懊侬已解除,但咳嗽、痰白粘。脉略弦,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茯苓10g黄芩6g陈皮6g甘草3g服上方药2剂而愈。 【按语】发热恶寒,头痛,为太阳表证;恶心欲呕,默默不欲食,为少阳证候;口干,大便少通,此阳明受累。总缘寒邪外受,入里化热,气机怫郁,三焦壅滞,表里不相宣通之故。初诊以栀豉、小陷胸、小柴胡汤3方并1方,以香豉解表,瓜萎宣肺,芩、连、栀直折其热,而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复诊余邪未净,故以小柴胡汤清其余邪,合二陈汤蠲痰止咳。 十四、桂枝汤合真汤洽愈本阳夹少阴征一例 薛某,男,72岁。 初诊∶1973年8月22日。 主诉及病史∶昨日淋雨,旋即恶寒发热,头眩欲癖地,须杖策而行,周身肢节疼痛,小便短少。 诊查∶脉沉而弦缓,舌滑苔微黄。 辨证∶老人体弱,骤遇暴雨,寒遏经络,营卫失调,乃太阳夹少阴之症。治法∶拟桂枝合真武汤治之。 处方∶附子6g炙草6g白芍9g桂枝9g白术9g茯苓15g生姜3片大枣3枚二诊∶8月24日。药尽2剂,诸症基本消失,但食欲不振,偶有咳嗽,痰多色白质稀。脉弦缓,舌质正常。 处方;细辛2.5g干姜4.5g五味4.5g炙草4.5g川朴6g白术10g党参12g大枣3枚 上方药服2剂后痊愈。 【按语】本证诊断为太阳病的根据是恶寒发热,病因淋雨而起,病始一日。诊断为夹少阴病的根据是头眩欲拇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脉沉舌滑。因老年阳虚,淋雨感湿,水气,内停,故有此证,须用真武汤温阳。但病初起仍发热恶寒,此太阳证未罢,故合桂枝汤。 本例发病发于暑天,如果认证不明,极易误诊为暑病,必须注意鉴别。如是暑病,应有口干,汗出,头昏但不至于欲拇地;可有身热恶风,但不恶寒。 【编者评注】本例从发病季节和临床症状上看,貌似"冒署"病,当投雷氏清凉涤署法以治。然细细推敲,则病虽发于暑署而因于寒,虽证类冒暑而太阳经及少阴经证突出,乃投《伤寒论》方治愈。由此可见,俞老审证之详,辨证之精。这亦说明,临床上详细地收集病人的症、脉、舌、因等信息,对辨证立法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