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纲辨证法提纲症及主要症候群|与方药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6-03-27

六纲辨证法提纲症及主要症候群|与方药

一、太阳纲:病机:风寒束表,营卫失调。

治则:汗 法。

症候群: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或发热、或呕逆。

1、太阳伤寒证:(麻黄汤类)

主症: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无汗而喘逆,脉浮紧;(舌苔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小便清白等)。副症或兼症:咳喘、胸满;(或不喜寒凉饮食,不欲饮水等)。

麻黄汤方药:麻黄3两  桂枝2两  炙甘草两  杏仁70个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汗出病差后,停服)[禁忌证] 口渴喜冷、咽干口燥、心悸、脉微,尺中迟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忌用。

2、太阳中风证:(桂枝汤类)

主症:恶风寒、头痛项强、发热、自汗、脉浮缓或浮弱;(舌淡苔白而薄、或有舌无苔,小便清白等)。

副症或兼症:鼻鸣、干呕、支节烦疼;时发热,(常)自汗出;气上冲;(或不喜寒凉饮食、不欲饮水等)。

桂枝汤方药:桂枝3两  芍药3两  炙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煎服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禁忌证] 口渴喜冷、咽干口燥、鼻衄、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者,脉浮紧、无汗、酒客等,忌用。

3、温病鉴别:(阳明病范畴,白虎汤类,药症如石膏、竹叶、麦冬、柴胡、大黄等)

主症:发热(汗出)而渴,不恶寒(反恶热)者,为温病。(详参刘师“经方三书”相关文章)

副症或兼症:伤寒六纲已涵盖了温病(三阴三阳均有),一如六纲法辨治。

二、少阴纲:病机:真阳不足

治则:温 法

症候群:脉微细、但欲寐,欲吐不吐、心烦、小便色白,少阴病形悉具。

(失眠、精神萎靡;无汗或有汗,无热,畏寒,口渴喜热饮,咽痛。项背紧张酸痛,或心前区刺痛。四肢逆冷疼痛、腰腹冷痛如冰凉,大便溏泻不爽、尿频色白,夜尿频多、脉象微细,或浮或沉,迟而无力。)1、少阴本家方:当归四逆汤

主症:脉细欲绝(沉而微),手足逆冷、支节烦疼、心烦悸,舌无苔而润;(不喜寒凉饮食等)。

副症或兼症:腹痛。当归四逆汤方药:当归3两  桂枝3两  芍药3两  细辛3两  炙甘草2两  通草2两大枣25枚煎服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证] 内寒久寒宜加温里药,纯里寒或亡阳之手足厥逆证、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肢厥逆证,忌用。

2、少阴伤寒证候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类)

少阴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流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名伤寒。

少阴伤寒方:(1)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症:脉沉(微细),(反)发热,恶寒,体痛,手足寒,小便白。

副症或兼症: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等(不喜寒凉饮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麻黄3两  细辛2两  附子1枚

煎服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证] 喜寒凉饮食者忌用,营血虚弱、体质虚弱者勿发汗太过。

少阴伤寒方:(2)麻黄附子甘草汤

主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脉微细,发热恶寒,体痛,手足寒,小便白。

副症或兼症:烦躁。病程略长,病势稍缓,或没有头痛(不喜寒凉饮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药:麻黄2两 

炙甘草2两  附子1枚

煎服法: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证] 喜寒凉饮食者忌用。

少阴中风证候群:(桂枝加附子汤类)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于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名中风。

少阴中风证方:桂枝加附子汤

主症:脉浮缓或微,汗漏不止,发热,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小便难。(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寒凉饮食等)

副症或兼症:鼻鸣、干呕、支节烦疼;头项强痛,背恶寒甚。

桂枝加附子汤方药:桂枝3两  芍药3两  炙甘草3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附子1枚

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禁忌证]喜寒凉饮食、不发热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三、阳明纲:

病机:实热伤津治则:清 法

下 法

症候群:胃家实。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多色黄,或尿短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1、阳明外证中风:(白虎汤类)主症:脉浮滑,自汗,口渴,烦躁,小便赤,(舌苔黄或黑而燥,甚则谵语,神昏)。副症或兼症:面垢,谵语,口不仁;身重,腹满,遗尿,手足逆冷。(喜寒凉饮食等)

白虎汤方药:知母6两  石膏1斤  炙甘草2两 

粳米6合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证] 伤寒无汗,表证不解者;脉细或沉、不渴者,(因没有内热);喜热不喜冷、腹拒按者,(此多属承气类);大便溏者,(里虚寒故也);舌苔白润者,(恐非燥热证,或兼有表证)。

2、阳明里证:(承气汤类)

(1)调胃承气汤

主症:胃家实,不吐、不下、心烦,恶寒热。

副症或兼症:(伤寒吐后)腹胀满,潮热,汗出,大便硬。

方药:炙甘草2两  芒硝(半斤) 大黄(清酒洗,4两)

煎服法: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

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此多虚寒之证。不宜用硝黄之类);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譫语,神昏等者,不宜用(恐杯水车薪,不能胜任也);兼有表寒证者,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之品。


(2)小承气汤

主症:脉滑,多汗,口燥咽干,腹满。



副症或兼症: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痛。大便(必)硬。

小承气汤方药:大黄(酒洗,4两) 厚朴2两  枳实3枚煎服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

腹胀满,不敢服寒凉饮食者(此多为寒证之胀满,宜温下)。


(3)大承气汤

主症: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脉迟滑,口燥咽干。

副症或兼症: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痛,自利清水(色纯青),痉病。

附:1、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谵语,日哺潮热,舌苔干燥,或黄,或黑,或有芒刺,大便燥结。2、热结旁流(系阳明),大便自利清水;或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3、阳极似阴之证,如神昏不知人,身不热,脉沉傚有力,但舌苔干燥有芒刺。4、宿食,腹胀满疼痛,恶食,大便不利。5、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奇恒痢疾,即痢疾在上午四时至六时前后偶有神昏谵语、喉塞咽干等现象,此证如不急治,下午三时后容易会死亡。6、曹颖甫《经方实验录》:额部汗出如蒸笼.(以上六种疾病使用本方时,一般说来都需具有腹部胀痛拒按的症状,脉沉而有力,体必较健,且兼有热证表现。但在前三证中,舌苔或黄或黑干燥而有芒刺是比较多的;第四证,腹中胀痛拒按、大便不利最突出,但舌苔不一定会有芒刺,因为此证热势不太重;最后二证,腹部不一定完全胀满拒按,但脉象大多沉而有力;第五证,以大便不利或有其他里热证为重;第六证,借以考虑它作用的效果如何,不必有其他顾虑。仅供参考)大承气汤方药:大黄(酒洗,4两) 厚朴(半斤) 枳实5枚  芒硝3合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禁忌证] 不敢服寒凉饮食者(宜温下),大便秘结兼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恐外邪内陷也);年老、久病、产后血液不足,或脉弱之大便燥结者(虚中夹实之证,宜补泻兼用);大便硬、小便少者(阳明尚未全实,服之恐大便溏泻也)。

四、太阴纲:

病机:虚寒水饮

治则:“当温之”


症候群:太阴之为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头晕头痛,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腹中凉,腹胀肠鸣,矢气得舒;四肢烦疼,身体沉重;大便溏泻不爽舌淡齿痕苔水滑,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妇人带下清稀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脉象沉弱或浮弱,无力。)

1、

太阴外证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类)

太阴中风证候群: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症: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自汗出。

副症或兼症:呕。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药:

黄芪3两

芍药3两

桂枝3两

生姜6两

大枣12枚煎服法: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禁忌证]体瘦者,腹胀者慎用。

2、太阴里证(中焦:理中汤;上焦: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

理中汤主症: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脉微弱,腹满,按之濡,大便溏。(腹不拒按、脉沉迟无力、口不干不苦、小便清长。)副症或兼症:呕吐,腹痛,下利。不喜寒凉饮食等。

理中汤方药: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3两)煎服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禁忌证] 喜冷者忌之(此多为热证);腹拒按者也忌之(此多为实证)。

五、少阳纲

病机:津亏热燥,表里阴阳不通(阳性)治则:和 法。

少阳病症候群: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睡眠不实;胃痛胸胁胀满;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少阳本家方:小柴胡汤


主症:身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心烦。副症或兼症::或头角痛,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喜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方药: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生姜(切,各3两)大枣12枚  半夏(洗,半升)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禁忌证] 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均忌之。

六、厥阴纲:

病机:三阴虚寒水饮,营血亏虚瘀滞为主,夹带阳明热。上下阴阳不通(阴性)治则:清法、温法(并用)

厥阴病症候群: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下之利不止。蛔厥(包括肠寄生虫病);久利等。

厥热往复,周身畏寒;口苦,口干口渴多饮或不欲饮;口腔溃疡,咽喉溃疡疼痛;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硬、压痛、胀满,连及两胁,呃逆;胃腹冷痛;四肢逆冷,甚则厥逆冷痛彻骨;下利,厥利热止,或便秘数日一行;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厥阴本家方:乌梅丸

主症:

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寒证较多,脉象微弱。

副症或兼症:脉微,时静时咳,时烦厥,久利。乌梅丸方药:乌梅300枚  细辛6两  干姜10两  黄连16两  当归4两  附子6

)蜀椒4两桂枝6两  人参6两  黄柏6两煎服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禁忌证] 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气上冲、吐蛔,久利等,忌服。

厥阴中风症候群:汗出恶风,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脉沉弦。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症: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往来寒热,头汗出,心烦,微利。

副症或兼症:或有大便溏,或口苦,脉沉弦或浮弦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柴胡(半斤) 桂枝3两  干姜2两  栝蒌根4两  黄芩3两  牡蛎2两  炙甘草2两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此方初服微烦,因药力未及,且用桂、姜散寒,(散寒必先助火),且有黄芩、栝蒌根清阳明热,寒热并用,调和阴阳、表里、寒热,而使邪外发,故愈。)

[禁忌证] 金匮“柴胡桂姜汤”,即本方之异名,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故热多微有寒或但热不寒者,忌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