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腑消导、清泄热毒法治愈脾心痛一例 戚某,男,46岁。 初诊∶1983年5月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有慢性胰腺炎病史10年,1982年起腹胀加剧,左上腹隐痛。1982年9月剖腹探查,未见恶性病变。口干,便难如栗,量少。 诊查∶舌苔白腻而干,脉沉滑有力。 辨证;证类牌心痛,考之胰腺炎以结、热、滞居多,病虽久,脉舌症均属实证。治法∶拟小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川军10g(后下)川朴9g积实12g火麻仁12g当归12g红藤20g败酱草30g生苡仁30g槟榔12g生山楂12g赤白芍各12g 二诊∶5月l1日。服4剂药大便畅行,日2~5次,便时稍有腹痛,畅后腹部觉松,但胃纳欠旺,口干苦。舌润红,苔白中兼黄而干,脉细滑。腑气尚未尽畅,再拟行气疏腑兼以和中.。处方;炒积实12g川朴6g广木香6g青陈皮各6g当归12g赤白芍各12g花槟榔12g清炙草4.5g生军6g(后下)败酱草30g蒲公英24g 三诊∶5月15日。前用行气疏腑之方药,便日行两次,但脱腹胀仍未除,胃纳欠盱,口中于苦。舌质红,苔中薄黄,脉细滑。此为肝胃不和,再拟泄木疏土,以和中州。 处方,炒柴胡4.5g赤白芍各12g青陈皮各4.5g金铃子12g炒枳实12g川【朴9g连皮槟榔12g炙甘草6g当归12g生军6g(后下)败酱草20g鸡内金9g4剂 四诊∶5月19日。大便日行两次,质软,腹痛已平,唯于食后稍胀,苔腻十化八九。湿热渐撤,再拟前法出入,改为缓攻。 处方∶炒柴胡4.5g赤白芍各12g积壳9g炙甘草3g制川军6g大腹皮12g川朴6g青陈皮各4.5g红藤15g败酱草20g焦楂曲各9g 【按语】胰腺炎属西医病名,据病位当属中医膦脏病范畴,膦脏病文献记载甚少,而据该病症状,类似中医文献中的脾心痛,或胃心痛。1973年起,张老曾治疗,急慢性胰腺炎100多例,从临床中体会到本病实证多,湿热多,病机多为食滞与湿热互结,腑气不通,治疗应以通腑消导、清泄热毒为法。有的病人纵然脉虚便溏亦不能认为就是虚证,故本例一诊即以小承气加槟榔、山楂消导,红藤、败酱草解毒化瘀热。再诊治法仍守一诊而立。三诊症以腹胀为主,故酌加调肝理气,疏郁之品。四诊腹痛解,苔见,化,故改为缓攻收功。 张老认为,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治尤应以攻法为主,攻之不力,姑息养奸,每致病情恶化,不可不知。 六、调补气阴法治愈虚损一例 马某,男,31岁。 初诊∶1983年6月20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1976年5月曾发高热1个月,热退后白细胞减少为2000/mm3左右,延至今仍未恢复正常。近二三年来常患感冒,甚则三四天即发一次。发则咽痛,头痛,鼻塞,头晕乏力,口苦。外院检查诊断∶免疫功能低下。 诊查∶口舌经常碎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辨证∶证属气阴两亏,卫外不固,津血不足,则生内热。治法;拟调补气阴。 处方;孩儿参12g生黄芪15g炒白术9g炒防风9g北沙参10g大麦冬10g生地12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川石斛15g(先煎)炒白芍12g炒银花12g7剂 二诊∶6月27日。服药后感冒未发,但咽红痛及舌边碎痛依然。气阴两虚,内热上炎,仍守前法出入。 前方去桑白皮,炒银花;加京元参10g,炙鳖甲15g;改生地为15g。7剂。 三诊;7月11日。上周血检;白细胞3200/mm3。咽红微痛,头晕倦怠,口疮已瘥。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白细胞减少已7年,服药后,3周感冒未发。气血两亏,内热夹湿,再拟扶正驱邪。 处方;孩儿参12g制熟地12g桑椹子12g生黄芪15g元参10g墨旱莲12g当归12g丹皮9g仙鹤草30g汉防己12g云茯苓12g 上方加减服21剂。 四诊;10月24日。服药以来,感冒未发。脉细弱,舌淡红。复查白细胞4200/mm3,头晕时作,乏力。仍拟调补气阴。 处方;党参15g生黄芪18g怀山药15g当归10g大白芍12g仙鹤草30g生熟地20g制首乌12g炒丹皮10g大红枣10枚糯稻根须24g7剂 上方加减服40余剂后,体虚症状消失,白细胞数一直正常。 【按语】白细胞减少症,据症状应属中医的虚损范畴。就本病而言,不仅有里虚,且有经常感冒之表虚,先治表虚还是先,治里虚事关重要。张老认为;若感冒不止,正气.屡耗,徒事补里,劳而无功。故立法先实其表,方取玉屏风散加养阴清解,使感冒停发,咽痛得止,转而调补气血,并参入健脾益精之品,以期精化为血。张老认为;补虚必须分清先后主次,若一见虚就蛮补呆补,往往事与愿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