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1903 年生,浙江省鄞县人。主任中医师。世业中医儿科,幼承庭训,弱冠即继祖业,悬壶行医,迄今已 60 余年。精于幼科,擅治小儿,热性病。提倡"开门逐盗"的治疗原则,在救治麻疹重症逆症中,常用解毒活血透疹法而屡挽危重;创制熊麝散治疗腺病毒肺炎,每每药下 应 手;以集成金粟丹防治小儿,发热性惊厥,疗效极佳;惯用活血利气法主治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症,曾获好评。 曾任上海市静安区 中心医院 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 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研究所主任。 主要著作有《幼科刍言》,并在《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数十篇。 一、活血解毒、清热开窍法治愈麻疹(毒攻心包)一例 毛某,女,3 岁8个月。 初诊∶1961年1月19日。 主诉及病史∶疹发7 天,壮热不退(39. 4℃)。 诊查;热毒内攻,疹色紫暗成块,神昏摇头龄齿啮衣,烦躁不安,便通 1 次,小溲尚多,口唇干燥,咳嗽气促,舌红苔薄润而腻。 辨证∶乃疹毒由血分入侵心包,但尚未化燥。治法∶拟活血解毒、清热开窍。 处方∶赤芍4.5g 葛根 6g 当归4.5g 枳壳4.5g 生草2.4g 连翘9g 大生地 9g 桃仁 9g 杜红花 4.5g 生黄芩 9g 另苏合香丸1粒,开水化服。1剂。 二诊;1 月 20 日。上方药服后神志清晰,疹色转润,摇头停,龄齿除,神安热退(37.4℃)。舌红苔薄,大便不多,小溲仍通。再拟活血解毒为主。 处方∶大生地 9g 杜红花 4.5g 赤芍 4.5g 桃仁泥 9g 当归 4.5g 生甘草 2.4g 连翘 9g 银花 9g 生黄芩 9g 白茅根 30g(去心) 1 剂 三诊∶1 月 21 日。神清热净,咳嗽气缓,二便通调。予清肺调理。 处方;桑叶 9g 枇杷叶 9g 竹茹 6g 杏仁 6g 生甘草 2.4g 大生地 9g 麦冬 6g(去心)2 剂 服上方药后痊愈出院。 【按语】 疹发 7天,邪毒壅盛,必以解毒为要。因其疹色紫暗,毒入营血,故还须以活血化瘀为法,若以解表之升麻葛根汤之类,恐难奏效。 二、清气泄热、解毒化署法治愈暑温腑实一例 郑某,男,2 岁。 初诊∶1965年7月29 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高热(38.5~39.4℃)已 3 天,肢冷无汗,颈强抽搐,时有嗜睡,神志尚清,便闭5 天。 诊查∶腹部微满,舌苔薄润,脉象细数(西医诊断为乙型脑炎)。辨证∶是为暑温邪热内结。治法∶亟须清解泻火,开门逐盗。 处方;西香薷 3g 西绵纹 6g 益元散 12g(荷叶包)黑山栀 9g 大青叶 9g 元明粉 4.5g(冲)连翘 9g 银花 9g 钩藤 6g 鲜佩兰 12g 二诊∶7 月 30 日。1剂便通 5 次,腹已柔和,小溲尚通,颈软搐减;但热度仍高,舌红脉数。温邪初得出路,其势尚炽。再以清火解毒。 处方∶生石膏 30g 知母6g 大青叶 9g 川连 1.8g 益元散 12g 鲜竹叶 50 片 连翘 9g银花 9g 鲜青蒿 12g1剂 三诊;7 月31 日。热势较松(38.5℃),便下 5 次,睡时惊惕,舌绛苔薄。温邪未消,病势犹重。再以泻火清热,祛除邪毒。 处方∶川连 2.4g 淡黄芩 6g 黑山栀 9g 益元散 12g 扁豆花 4.5g 连翘 9g 银花 9g大青叶 9g 鲜竹叶 50 片 紫雪丹 0.9g(化服) 1剂 四诊∶8 月1 日。热退惊平,便下亦和,舌红苔润,续以清泄。 处方∶川连 1.8g 淡黄芩4.5g 六一散12g(荷叶包) 连翘 9g 银花 9g 桑叶 9g 淡竹叶 4.5g 大青叶 9g 川石斛 9g 知母 6g 2 剂 五诊∶8 月 3 日。诸恙均和,形神亦振,唯小便短少,大便干涩,苔薄而干,是温热伤津之故。病瘥当予清润调理。 处方;元参 9g 知母6g 瓜蒌仁12g 火麻仁12g 炙草3g 炒谷芽 9g 川石斛 9g 麦冬 9g 大生地12g 2 剂药后病愈出院。 【按语】病孩证起 3 天,已见实热里结,可见暑温传变急骤,邪毒正盛,故即予通腑泻火之剂。昔贤喻嘉言谓∶《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可予大承气,乃死中求生之法也。服之邪毒初得通泄,其猖獗之势顿挫。二、三诊时,先予白虎加味,继之黄连解毒,均以清气泄热、解毒化暑为主。其后邪势大衰,病情遂入坦途,治方逐渐转为清润滋养而愈。 三、白虎汤加味治愈高热急惊一例 杨某,女,10 岁。 初诊∶1962 年6月 3 日。 主诉及病史∶壮热不退,已有1周(39.5~40℃),神志昏迷,狂妄不安,便结 5 天,矢气频转,手足掣搐,汗少溲赤。 诊查∶两脉数实,舌苔黄腻。 辨证、治法∶是阳明经腑实热,拟通腑结,下实热。 处方;川朴 3g,生枳实 6g,西绵纹 9g元明粉 6g(冲)紫雪丹 3g(化服) 1剂 二诊;6 月 4 日。神志仍昏,大便未下,汗出较多,小溲赤涩。脉象同前而舌绛苔燥。为实热逗留肠胃,势已化火化燥。改用白虎加味以透邪清热,生津润燥。 处方∶生石膏 60g(先入) 知母 6g 生草 3g 陈粳米 30g(包) 鲜生地 30g 花粉 9g 鲜竹叶 50 片 鲜菖蒲 6g 紫雪丹 3g(化服) 1剂 三诊;6 月 5 日。药后下大量宿粪,热和神清,知饥索食,津津有汗。舌转滋润,脉象平静。然余热未清,防其死灰复燃。拟竹叶石膏汤 2 剂。 药后热清神安,调理而愈。 【按语】 本例急惊昏迷掣搐,是因阳明经腑实热所致;用大承气釜底抽薪,未见显效,大便不下。此时病邪化火化燥之势转甚,故改进白虎汤加味清透泄热,增液润燥。药后腑气得通,热势顿和,神识即清,惊搐就定。此亦吴鞠通增水行舟之变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