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温肾培土、清利膀胱法治愈癃淋一例 罗某,男,50 岁。 初诊∶1975 年10 月25日。 主诉及病史;1975 年 9 月开始小便频数、困难、涩痛。外院尿培养无细菌生长,尿常规;脓性白细胞 10~15,红细胞1~2。曾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诊查;舌苔薄质红,脉濡,最近形寒怕冷,尿频,尿急,涩痛,尿时欲大便,大便时尿不禁。 辨证、治法∶肾虚兼膀胱湿热,治先清利湿热。 处方;篇蓄 30g小蓟 15g木通 4.5g 生地12g滑石 12g 车前子12g(包) 生甘草 6g 赤苓 9g 石韦 15g 滋肾通关丸 9g(分吞) 7 剂 二诊;11 月 1 日。近 2 天小便较通畅,次数减少,唯每次小便时仍欲大便。脉细,怕冷,感冷则小便次数增多。上方清有余而温不足,于原方中参入温培脾肾。上方去石韦,加熟附片12g(先煎),党参 9g,白术12g。10剂。 三诊∶11 月 11 日。加用温培脾肾后,病情明显好转,尿痛已除,怕冷改善,目前大便时已无小便不禁的现象,尿时已无便意,平时小便也能控制。舌脉如前。尿常规正常。原方去滑石。10 剂。 四诊;11 月 22 日。症情继续好转,但不能劳累。苔薄质红,脉细。原方去小蓟、木通。10 剂。 【按语】 本病类似中医学的癃淋,乃由肾虚兼膀胱湿热所致,因而采用先标后本、标本兼顾的治则。初诊时以治标为主,用八正散合小蓟饮子、滋肾通关丸加减出入,滋肾而清膀胱湿热。因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脏虚弱往往影响膀胱气化,出现小便淋沥等症。二诊后下 焦湿热渐清,故转入治本为主,逐步减少清利,加用附片 、党参等温肾益气,以助膀胱气化。治疗 1个月余体质改善,小便涩痛淋沥诸症悉除。 八、益气养阴固表法治愈盗汗一例 陈某,男,41岁。 初诊∶1975 年4月9日。 主诉及病史∶盗汗 2 年余,今年更甚。皮肤有冷感,关节酸痛。 诊查∶舌红,口干而不多饮,脉弦细。 辨证∶乃气阴不足,卫外不固。 治法∶治当益气养阴固表。 处方∶黄芪 15g 川桂枝 9g 生白芍 15g 龙骨 30g(先煎)生地 12g 五味子 4.5g炙甘草 9g牡蛎 30g(先煎) 淮小麦 30g 大枣5枚 三诊;4 月 23 日。上方药服14 剂后,资汗肤冷俱见轻减。再于前方中增入温培脾胃之品。原方加熟附片 12g(先前),党参12g。 五诊;5月 7 日。连服上方药 14 剂,资汗肤冷诸症明显改善。 处方∶熟附片 15g(先煎)黄芪 15g 党参 12g 生白芍 15g 龙牡各 30g(先煎) 生地 12g 五味子4.5g 炙甘草 9g 淮小麦 30g 大枣 5枚 【按语】 盗汗一证,一般认为属于阴虚,但也有属于阳虚或气阴两虚者。本例患者汗出颇甚,皮肤冷感,口干不多饮,以及关节酸痛诸症,辨证为气阴不足、卫外失固。处方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黄芪益气固表,龙骨、牡蛎、五味固涩止汗,甘麦大枣以养心气;因其舌红,故用生地滋阴。复诊时增入参附以加重益气温阳之力,服药之后症情显著好转。 九、标本兼顾法治愈风疹块一例 戴某,男,35 岁。 初诊∶1975年12 月 16日。 主诉及病史∶患慢性荨麻疹 4 年多,遇热或过冷易发,无明显饮食因素。发病前四肢肌肉跳动,发病时皮肤有痛痒灼热感。风团出现可持续14 小时左右,多在下午 4 时后发作。素来大便干燥。外院认为该患者荨麻疹属于"乙酰胆碱型"。经治疗以来,每周仍然发作二三次,且时间仍较长,颇以为苦。 诊查∶刻诊面部浮肿,小便清长,苔薄白,脉细。 辨证∶此症或即《金匮要略》所谓"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治法∶屡发不已,参之脉症,知其体弱正虚,治宜标本兼顾。 处方;熟附片 12g(先煎) 生大黄6g黄连片 10 片黄芩 12g黄芪片 10 片当归 9g乌梅3g 赤白芍各 9g 防风 9g 生甘草 6g 二诊∶1976 年1月 10 日。停用西药,改服上方药 7 剂后,服药期间仍发病 2 次,但每次发疹时间明显缩短,发病持续时间由原来 8~14 小时减为 4 小时左右。当发病时服上方药 3 小时后即可隐没。近停药 1 周,只发病 1 次。服药后感觉精神振作,大便较畅,面部浮肿亦退,但睡眠欠佳。前方尚合病机,再以进步为治。原方改熟附片 18g(先煎),黄芪片 15 片(分吞)。14 剂。 三诊∶2 月 21 日。服药期间病情大见好转,每周仅发病一二次,且程度轻,时间短,面积小。西药已停服1个多月。唯近日睡眠不佳。前法佐养心之品。上方加淮小麦 30g,红枣 5枚。14 剂。 1年后随访,恙虽未尽除,但据患者称述,病苦已去十之七八,对疗效感到满意。 【按语】 等麻疹属中医 学"隐疹"范畴,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不已。中医治疗本病以祛风为主,偏寒者温之,偏热者清之,肠胃 湿浊宜通下,体弱正虚宜补益。本例患者病程较长,症情顽固,具有虚 实寒热夹杂的特点,法以 寒温补泻并施,方用附子助阳温经,三黄泻火泄浊,即《伤寒论》附子泻心汤之意。复以黄芪、当归、芍药、防风益气和血祛风,乌梅安胃,甘草调和诸药。药后疗效显著,说明本病久发不已,既应着意祛邪,更当努力扶正。本案根据辨证,重用附子—味以振奋身体抗病能力,寓温阳于寒凉之中,寒温并行不悖,攻补各奏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