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46】

 laohan818 2022-01-14

妊娠偏瘫

[病案]刘某,女,34岁。患者于1979年9月25日晚,因暴怒而致全身发冷,头痛,继而四肢发麻,舌本强,语言不利,则上床休息,次日晨起右半身不遂,当即送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栓塞。经治一周无效,遂来中医科治疗。患者面色晄白,右侧偏瘫,言语不利,神志清楚,睡眠不安,心慌气短,舌淡无苔,脉象弦缓无力,血压16.0/10.6kPa(120/80毫米汞柱)。是时值妊娠三月余。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6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丝瓜络10克,鸡血藤15克,枸杞子18克,淫羊霍12克,葛根12克,玉竹30克,熟地30克。服3剂后,患侧手足已能伸屈,语言较前清楚。连服6剂,已能执杖行走,手能握物,心慌气短未再发生。又服6剂,行走正常,能写字。前后共服30剂,诸症悉除。后来产一男孩,母子均健康。(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4期)

[评析]本例正值孕期,血聚于胞宫养胎元,气血本为不足,复加大怒,血随于气并走于上,阻滞于“精明之府”,致成中风偏瘫。《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曰:淫羊藿可“治偏风、手足不遂”,枸杞子滋肝肾,益精气,强筋骨。患者妊娠偏瘫,血压不高,不必用平肝潜阳之剂,因妊娠聚血养胎,气血相对不足,今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药量重用,并加淫羊藿、枸杞子等,共奏补气养血、祛瘀通络之功,故病愈。(马荫笃李祥云)

妊娠乳泣(一)

[病案]郭某,女,23岁。初孕三月,先右乳后双乳均自行溢出清稀乳汁,淋漓不断已有数日。乳房不胀,面色晄白,气短神疲,头晕心悸,平时多汗,手足不温,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则]健脾益气补血。

[方药]炙黄芪30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地9克,白芍9克,当归6克,芡实9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3克。连服3剂即愈。(见《新中医》1976年第5期)

[评析]乳汁为气血所化,气血来源于脾胃,乳房属阳明,阳明胃气不固摄纳无权,则乳汁自溢,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而致血虚,故患者出现一系列气血不足的症状。方用八珍汤加减,并重用黄芪以达健脾益气补血之目的,同时稍佐以固摄之品,方药合度,故收显效。(李祥云)

妊娠乳泣(二)

[病案]张某,女,32岁。1977年5月8日初诊。自述于妊娠四个月时乳房胀痛,每觉胀甚即有乳汁溢出,现已三个月。患者心烦急燥易怒,精神抑郁,烦怨欲哭,诸症日益加剧。近半月来乳汁自流不止,多方求医不效。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

[方药]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6克,蒲公英12克,甘草6克。服5剂后头脑觉爽。心烦易怒略减,但乳汁仍外溢。上方加香附10克,五味子6克,又服5剂。乳汁偶有外溢,诸症均减。又续服10剂,患者痊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1期)

[评析]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肝主藏血,性喜条达,该患者脾胃虚弱,固摄无权,加之忧郁忿怒,损伤肝气,气郁化火,乳头为热所迫而外溢,肝失条达则精神抑郁,乳房胀闷,热邪内扰则烦燥易怒。本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调肝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使脾运而肝气调畅,丹皮、山栀清热除烦;蒲公英清热散结,助丹皮、山栀以清热,佐香附理气解郁,助柴胡之解郁,佐五味子以收固。全方共奏疏肝理脾、解郁清热之功,故使乳泣止而获痊愈。(李祥云)

产后尿潴留

[病案]范某,女,27岁。1980年1月17日就诊。患者1980年1月11日上午分娩,因第二产程延长,发生尿潴留,当即导尿排出小便约300毫升,产后下午即回家,小便排不出,腹部胀急难忍,次日膀胱充盈到脐下二指,即刻导尿约达1000毫升,并肌注青霉素、新斯的明,小腹部热敷、按摩,服荠菜花及通大便药,仍小便不能自解,故而放置导尿管保留导尿三天,嗣后仍不能自解小便,遂请中医会诊。症见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气短懒言,头昏盗汗,恶寒,恶露量少色紫暗,舌胖、苔白滑,脉濡细。

[治则]益气温阳,通利小便。

[方药]生黄芪30克,炒白术10克,陈皮4.5克,升麻6克,柴胡6克,党参20克,炙甘草6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炙桂枝4.5克,茯苓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服药1剂即欲小便,以后霍然通畅。又服1剂,小便排量正常,精神较佳,盗汗止。恶露转多,病愈。(见《新中医》1982年第6期)

[评析]患者临床表现一派气虚症状,产程延长,中气虚弱,膀胱气化无权,致小便潴留。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为补中益气汤组成可益气升提健脾补中,桂枝、茯苓暖下焦膀胱,温阳化气,车前子、木通利尿行水,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固表止盗汗并助活血祛瘀。全方配伍益气温阳,使膀胱气化得利,又有行水通利之药,故病愈。(李祥云)

阴道壁血肿致尿闭

[病案]王某,女,36岁。1964年3月10日住院。患者于3月1日顺产第三胎,新法接生,产后第三天自觉下身不适,小腹胀痛,小便不通。经服用合霉素二日无效,又经导尿及注射青霉素等治疗,自觉症状有所减轻,但小便仍不能自解。诊见症状为小便点滴不畅,小腹急结胀痛,头晕,不行导尿则痛楚万分,呻吟不已,彻夜不眠。用扩阴器检查阴道,发现有大血肿堵塞阴道,血肿由阴道左侧壁至穹窿部并向左侧子宫韧带及腹壁处向上蔓延至肾区,腹部触诊,于左侧肾区处向腹股沟可触及条形肿块,质软稍有压痛,心肺(-),舌润无苔,脉沉细略数。

[治则]用化瘀破结法。

[方药]桃仁6克,大黄12克,朴硝6克(此二味后下),桂枝9克,甘草3克,当归9克,红花6克,西党参9克,三七9克。水煎二次,分二次服,连服2剂(于18小时内服完)。患者服后下瘀血块约二市升余,小便亦随之而通,诸症消失痊愈。(见《中医杂志》1965年第10期)

[评析]本症虽有严重的小便不利,但已目睹阴道局部血肿,则为下焦瘀蓄之诊断,血肿瘀血压迫膀胱则致尿闭。“桃仁承气汤”在证为伤寒化热、热蒸瘀结膀胱时即可选用之。以此观之,小便不利,与此蓄血有关。总之,不管其小便利与不利,也不论是外感或是内伤,只要辨证确有下焦瘀蓄症的存在,就可选用破瘀方剂,因此选用化瘀破结之桃仁承气汤治之,收效。(马荫笃)

产后尿频

[病案]曹某,女,24岁。1981年7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弱,产后第二天下午即小便十余次,夜间又尿二十余次,初始不介意,以后每天小便多至四十余次,不能静卧休息,身体困倦异常,先按西医尿路感染治疗不效,因而来请中医治疗。患者系产后半月,精神疲惫,言语无力,面色无华,半月来昼夜不宁。头晕心悸,饮食无味,口稍干,小便频数但量少无溲痛,舌质淡、苔薄稍干,脉细浮略数。

[治则]补气养血,升提固脬。

[方药]党参12克,覆盆子12克,黄芪10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当归10克,白芍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升麻2克,炙甘草5克,猪脬为引。服2剂症状大减,又服2剂病愈。(见《新中医》1983年第3期)

[评析]产后小便频数其因有三:一因热,二因寒,三因虚。如《胎产心法》曰:“凡人下焦如渎,所以主潴泄也,产后气血虚脱,沟渎决裂,潴蓄不固,水泉不止,散数而遗而不禁耳。”《张氏医通》云:“产后小便数,乃气虚不能制水。”今观患者诸症分析之,此乃产后气血俱虚。用固脬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升麻补气升提;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茯神、柏子仁养心安神,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猪脬补肾固脬缩尿。全方配伍,药症相投,故收效甚捷。(李祥云)

膀胱阴道瘘

[病案]刘某,女,28岁。1964年4月6日就诊。一月前因难产而行产钳助产,误致膀胱阴道瘘,不断有尿液自阴道流出,初置导尿管二十余日症状未减,拔除导尿管后尿液依然自阴道不断流出,西医意见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手术,患者拒绝,乃请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胃纳欠佳,乳汁稀少,分娩时出血较多,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益气补血,祛瘀生肌。

[方药]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阿胶2克(烊化),当归12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12克,血竭6克,白芨15克。服药期间并行保留导尿,服30剂后拔除导尿管,尿液未见流出,说明瘘管已闭合。为巩固疗效,再服10剂。随访未复发,1972年又生一孩,安然无恙。(见《河北中医》1986年第2期)

[评析]本方系由《傅青主女科》之完胞饮加阿胶、血竭所组成,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补血;当归、川芎、阿胶活血补血,桃仁、红花、益母草祛瘀生新;白芨、血竭生肌敛口,修补瘘管。患者体虚,气血不足,尽管分娩后初置导尿管二十余日亦未见好转,今扶助正气,气血旺盛,加用生肌敛口之中药,利于瘘管的修复。阴道膀胱瘘是难治之症,病之初期,瘘管较小,中药可以修复,如果治疗无效,还应采用手术治疗。(李祥云)

产后头痛

[病案]李某,女,成人。1959年1月7日初诊。患者产后三周。于产后二周时感冒,发热头痛,两天即愈。尔后经常头痛,夜间尤甚,但不发热,无泛恶呕吐,口干不欲饮,自汗甚,恶露量少,苔薄黄,脉沉细。

[治则]补气养阴,以制阳亢。

[方药]生黄芪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生龙齿15克,生牡蛎15克,沙苑子9克,枸杞子9克,浮小麦12克,荆芥炭6克,大枣4枚。5剂药后头痛消失,唯感精神恍惚,汗出减少,畏热口干,以后再用育阴潜阳健脾和胃之剂调理巩固疗效。(见《钱伯煊妇科医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患者产后气阴两虚,气虚则卫疏,故自汗甚,阴虚则阳亢,故头痛,头痛至夜尤甚,夜属阴,故阴虚更甚。采用补气固卫、育阴潜阳之法,使气阴复阳不亢,故诸恙渐安。(李祥云)

产后颠顶冷痛

[病案]张某,女,28岁。于1984年1月9日诊。患者于1983年8月5日顺产一男婴,因无人侍奉,仍操劳家务,洗涤衣物,产后十一天感头顶发冷,怕风,遇热则舒,常用围巾掩盖头部,未及时治疗。以后颠顶发凉,怕风逐日加剧,发展到冷痛难忍,痛时伴呕吐。曾用西药及中成药治疗无效。刻下:头裹三层围巾,外戴皮帽,痛苦面容,表情淡漠,面色晄白无华,声音低微,动则气短、心慌,舌质淡、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暖肝散寒,益气升阳,和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12克,人参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川芎10克,细辛6克,藁本10克,升麻5克,柴胡10克,羌活12克。2剂后,已去掉帽子,只用一条围巾护盖头部。颠顶冷痛大减,欲呕已止,其余诸症减轻。上方继服3剂。颠顶冷痛、欲呕已消除,稍有心慌、气短。以后服补中益气丸,一日二次,每次2丸,连服十天巩固疗效。追访多次未有复发。(见《河北中医》1985年第3期)

[评析]患者产后气血两亏,脉络空虚,加之操劳家务触冒风寒,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直犯颠顶。肝经循额与督脉会于颠,风寒之邪循经上犯颠顶,阴居阳位,故发冷痛难忍。阴寒之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痛而欲呕。方用吴茱萸汤加味,方中吴茱萸、人参、柴胡暖肝补气散寒,使气血温和,细辛、藁本、川芎行气血散风寒治颠顶痛,升麻有载药上行之力,生姜辛温宣散,和胃降逆止呕,桂枝温经散寒;白术、大枣健脾和胃。辨证准确,药到病除。(马荫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