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寥笙,名寂,字以行,1905 年生。四川省巴县人。中医研究员。弱冠之年,学医于同乡马祖培先生。1930 年到重庆行医,曾 主 编《国医月刊》,同汪精卫政权取消中医相对抗,积极宣传中医事业对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即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中医科工作,志在振兴中医。后任重庆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先后创办该市第一、第二中医院。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 熊氏从事中医工作 60 余年,医识渊博,治验丰富。曾著《中草药常用七百味歌括》、《伤寒名案选新注》等书。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产后发热三十日不解一例 刘某,女,30岁。 主诉及病中,患者产后感冒,一直发热不解,已延 30 余日,迭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 诊查;头痛恶风,厌油纳呆,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每热退之前面出微汗,汗后热退身适。二便正常,夜寐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微而缓。 辨证∶此产后体虚外感延久失治,风邪怫郁于表不解之故。 治法∶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邪为治。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处方;桂枝 4.5g 白芍 4.5g 生姜 3g 炙甘草 3g 麻黄 3g 大枣 4枚 杏仁 3g 2 剂,每日 1剂,水煎服,日3次。 本方药连进 2 剂,1 剂后发热顿解,2 剂后诸恙悉瘳。后未进补气补血之品,而起居饮食一如常人。 【按语】妇人产后气血两亏,百脉空虚,最易感受外邪,故俗有产妇最怕"月后寒"之说。产后感冒,治无常法,或宜温,或宜清,或宜补,总须辨证施治,不可拘泥。本案原曾服用银翘、荆防败毒、消遥、当归补血、四君诸方,俱罔效。实以银翘凉散。荆防温散徒损正气.,逍遥和补血。四君补气治又过深,均无益于解肌祛邪之故。桂麻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第 23 条,原文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比阴阳俱虚,不可更 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案虽非太阳病之挂枝麻黄各半汤变证,但其病机相通,故借用此方以扶正达邪,小发其汗而取得满意疗效。 二、大承气汤治疗燥实咳嗽一例 张某,男,3 岁。 主诉及病史∶患儿受凉伤食,发热汗出,气逆咳嗽,病已 7 日。曾服疏表宣肺之剂多付,病有增无减,每日午后壮热尤甚,彻夜咳嗽不休,不能合目。 诊查;小便黄少,大便秘结 3日。舌苔微黄而燥,指纹色紫,脉滑数。 辨证∶此表邪不解,外感夹滞,入里化热而成阳明燥实之候。 治法∶当上病下取,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以拯救津液。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处方∶大黄 6g 炒枳实 6g 厚朴 6g 芒硝 6g 玄参 3g 甘草 3g 1剂,水煎,分3次服。 上方药服1剂,当晚咳喊嗽大减,能食目入睡。翌晨得大便,下燥屎1 次。午后咳嗽、高热亦平,竟1剂收功。 【按语】《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其病变皆主于肺,以肺主气而声由此出,故咳嗽之病,无不及于肺。本案患儿因外感夹滞合病咳嗽,为表里俱病之候。病在里而 求之于表,非但治之不效,且辛温伤津,后患无穷。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己移热干大肠,热与积滞搏结,则其治不可重肺而遗肠。大承气汤本不治咳,但因其病本在肠,故一下 而壮热、咳逆、便秘悉解。经方之妙用不可以迹象求,而在医者之心悟。此可与知者道,难与一般言也。 三、小柴胡汤治疗呕吐不止一例 刘某,女,60 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曾患脑溢血,住院治疗 3 个月余,西医误用冬眠灵过量,而致全昏迷,全瘫痪,大小便自遗,不能言语,亦不能进食。每日进流质食物和服药均用鼻饲。一日感冒,发热汗出,呕吐不止,服西药热不解,呕益剧。家属要求中医会诊。 辨证、治法∶初投桑菊饮 1剂,汗止热解,唯呕吐仍不止,延至第 4 日,鼻饲任何流质物均不受,入胃后即刻喷涌而出。复诊沉思良久,计无所出,忽忆及《伤寒论》原文第 101 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又 96 条有"心烦喜呕"之文,喜呕尤为少阳病之特征,姑予小柴胡汤1剂以观后效。 处方∶柴胡 6g 党参 9g 姜半夏 9g 黄芩 9g 生姜 3 片 炙甘草 6g 大枣3枚 1 剂,水煎,分 3 次鼻饲。 药由饲管入胃,未立即喷出,呕吐遂止,二、三次药鼻饲毕,能照常鼻饲一切流质食物及药水。 【按语】本案为少阳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呕吐证,故用小柴胡汤1 剂而呕吐止,经方之奇效,叹为观止矣。本方适应证极为广泛,日本汉医家亦称此方为万病良方,治疗呕吐,此其一端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