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志贤医案(六)​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六、甘麦大汤加味治愈遗尿一例

欧某,男,10岁。

初诊1965年冬月。

主诉及病史;患遗尿已7年,每夜 12 次。伴见烦渴思饮,食欲不佳,尿频知不畅,日十数行,常不到下课即须小解,强忍不尿则小腹坠胀作痛。

诊查∶形体瘦弱,舌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为脾虚中阳不运,膀胱气化失常,致日间小便短频,夜则遗尿。治法∶拟健脾除湿,和中利水之甘麦大枣汤加天花粉、瞿麦治之。

处方;淮小麦 50g 炙甘草 6g 大枣 10g 天花粉 18g 瞿麦 12g 车前草 30g水煎服,每日 1剂,上下午各1次服。5剂。

二诊∶服药 1剂后,每次尿量增多,尿次减少,夜仍尿床 1次。服药 2 剂,夜不遗尿,至今已连续 3 天未再遗尿,此数年来未有之幸事也。更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 5剂善其后,隔日 1 剂。半年后随访,遗尿之证已愈,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形渐壮,学业长进。

【按语】甘麦大枣汤,本为仲景治脏躁证而设。方用甘草为主药,养五脏,和中缓急;辅小麦养心益脾,清热止渴,利小便;佐用大束甘平质润,补益中气,生津除烦,通九窍;更加天 花粉降虚火,生津润燥止渴;瞿麦清热利湿,逐膀胱之邪逆,通利小便。全方共奏健脾、除湿、生津、止渴、利尿、安神之功。

七、辨证施治治愈眩晕三例

例一 刘某,男,45 岁。

初诊1976516日。

主诉及病史∶患内痔 10 余年,继发贫血,入院后第 3 天经内痔注射坏死法,痔已脱落。诊查;现症头眩晕,心悸,失眠,气短,自汗,乏力,食少,便结脉莉,唇色及舌质淡,面黄肿,苔白滑。血红蛋白 3.1g%,红细胞194 /mm3

辨证∶气血两虚,血不上荣于脑而致眩晕。治法∶拟八珍汤化裁。

处方;炙黄芪 30g 党参 15g 白术 10g 当归 10g 熟地 12g 白芍 10g 茯苓 12g酸枣仁12g 制首乌12g 砂仁10g 炙甘草 5g

水煎,每日 1剂,日服 3次。

上方药连续服用 26 剂,诸症若失,血红蛋白 7.6g%,红细胞 364/mm³,出院。

【按语】本例眩晕因气血两虚所致。治用八珍汤加减,方中以四君补益中气,再加黄芪以增强补气,的作用;用四物补血,再加制首乌以滋润肝肾,养血补血;用酸枣仁以养心润血。不用川芎是防其辛香走窜之性,以免耗伤阴血,代之以砂仁,可制熟地、首乌之滋腻,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故可以长期服用本方药而不致滞积。全方具有气血双补的功效,气血两虚之眩晕者服之效佳。

例二 杜某,男,35岁。

初诊1969 1014 日。

主诉及病史;一年前因车祸头部受伤,留下头痛眩晕之疾。发作时眩晕欲倒地,头痛欲裂,伴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等症,多方求治不效。

诊查∶形体消瘦,痛苦面容,舌质紫暗、苔白润,脉弦。

辨证∶为风湿之邪郁阻三阳之络,兼夹瘀血停着于头部。

治法∶拟通络疏风,除湿化痰兼以逐瘀。

处方一;酒制大黄 15g 白芷 10g 粉葛根 25g 竹茹 10g 滑石 18g 桃仁 12g 羌活 10g 甘草 5g

处方二∶川芎12g 菊花18g 防风12g 蔓荆子15g 羌活 10g 白芷12g 藁本12g北细辛 3g 麻黄 3g

上二方药各 5 剂,每日1 剂,冷水浸泡透,用武火煎沸后 35 分钟即可,两方药交替服用,上、下午各热服1次,晚上不宜服。

自述服药后症减大半,夜能安臣,甚喜之。仍守方各 5 剂,隔日 1剂,缓缓图之。半年后随访,眩晕、头痛未再发,身体健康。

【按语】方一 取白芷、羌活、葛根辛温表散之性,上贯巅顶,以通经络;酒军、桃仁散血祛瘀;佐竹茹、滑石、甘草清化湿浊,因久病气血瘀滞者每多夹湿之故。

方二 乃宗《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加味而来。方用羌活通太阳经络,川芎通少阳经络,白芷通阳明经络,细辛、藁本、蔓荆子、菊花、防风、麻黄等诸多辛散之品,以疏风、通络、祛瘀、活血,使阳络通,瘀血散,眩晕头痛之症可瘥。上二方药皆为辛香走散之品,服后令人兴奋,故夜不可服。

例三 张某,男,46 岁。

初诊19643月。

主诉及病史∶患者眩晕多年,反复发作。病常突然而发,发则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平卧床上亦觉身体荡漾,如坐舟于风浪之中,紧握床缘始觉有靠,坐立则眩晕更剧,可致跌仆,恶心呕吐,耳如蝉鸣,烦躁失眠,喜暗畏光,恶闻声响。

诊查∶口干口苦,畏寒怯冷,大便稀溏,舌尖红,苔白润,脉象寸关弦尺弱。

辨证∶为上热下寒,肝风上扰。

治法∶以温阳泻火,养血平肝之剂,方宜仲景乌梅丸。

处方∶乌梅 9g 细辛 3g 黄连 6g 炒川椒 3g 当归 9g 桂枝 6g 干姜 6g 党参 12g制附片12g(先煎1 小时) 黄柏 10g(或以黄芩代之)

服药 1 剂病减,2 剂痊愈。当年又复发 3 次,皆用上方药两三剂即控制。

【按语】本例眩晕,病久经年,尺脉不足,耳鸣如蝉,显属下元亏损;头目眩晕,如坐舟车,寸关脉弦,乃肝风上扰也;畏寒怯冷,大便溏稀,为脾肾阳虚之证;烦躁失眠,恶光好静,乃热扰心肝之兆。一言以蔽之,总属阴阳错杂之证。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借用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乌梅丸而获效。

【编者评注】临床许多长期不愈的疾病多表现为上热下寒证。其病机多与心、肝、脾、肾四脏相关。心居上焦为火脏,肾居下焦为水脏,肝内藏相火,脾阳亦 多为不足。因此情志不调,饮食失节,初则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日久可致肝郁化火及心,脾虚生寒及肾,形成上热下寒之证。本例眩晕患者,病已 多年,反复发作。龚老先生辨证为热扰心肝,肝肾阳虚,治以温阳泻火,养血平肝之法,用伸景乌梅丸治愈,是抓住了根本病机。可见对于切复杂

的疾病,必须详细分析其病机演变,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