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锡君医案(六)

 一个大树 2021-12-21

例二韩某,女,25岁。

初诊198241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7年前左前臂麻木冷痛,遇风及冷水加重,渐发展至有臂及双下肢。1年后出现头晕、眼花、目黑、气急、腿软,甚则昏厥,后反复发作,无一定规律及明显诱因,夏季较冬季为频。1979年上述症状加重,上肢血压脉搏消失,晕厥时常发生。经某医院诊为"大动脉炎",住院后用青链霉素、潘生丁、脉通、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改善,血压及脉搏亦有出现但尚不稳定,脉压维持在1620mmHg。出院后病情又有所加重,血压及脉搏消失,常突然昏倒,故求治于张师。

诊查∶形体稍胖,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肢体倦怠,头目晕眩,心悸,心前区疼痛,视物昏花。舌淡苔薄,无脉。双上肢无血压,左下肢腘窝血压120/60mmHg,右下肢腘窝血压120/50mmHg,颈动脉、肘动脉、桡动脉均未扪及搏动。

辨证∶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为无脉症(大动脉炎)。

治法;'气血双补,行气活血,化瘀通脉。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赤芍15g枳实9g甘草6g土鳖虫5g蜂房10g僵蚕9g蝉衣10g 楂肉10g 虎杖 30g 草决明30g   7

大黄蛰虫丸、乌鸡白凤丸,早晚各服 1 丸。丹参针。

二诊;4 26 日。服上方药后,头昏、心前区痛消除,可扣及右桡动脉微弱搏动,血压∶右上肢80/50mmHg,左上肢 70/50mmHg,右下肢 100/70mmHg,左下肢 120/60mmHg,辨证同前。

处方∶当归12g赤芍 12g 川芎 9g 郁金 9g丹参 15g制附片 15g(先煎 2 小时)白术 9g 桂枝 9g 茯苓 10g 黄芪 30g鸡血藤 30g对月草 15g  1030

鹿尾巴精;大黄蛰虫丸;丹参针。

五诊6 16 日。自述情况较好,能坚持上班,血压脉搏均正常。

处方∶当归 12g 白芍15g 川芎 9g 丹参 15g 香附 9g 山楂 30g 土鳖虫 5g(炒研冲) 黄芪 30g 黄精 30g 虎杖 30g 1030

定坤丹。

六诊;8 14 日。服上方药 50 余剂,精神较好,血压及脉搏较正常,但时有头量,血压∶左 88/68mmHg,右 86/70mmHg

处方∶当归 12g 柴胡 9g 茯苓 12g 白术 15g 炙甘草 6g 红花 9g 桂枝 9g 山楂 30g 土鳖虫 5g(炒研冲) 九香虫 9g(炒研冲) 肉苁蓉 15g 黄精 30g 黄芪 30g 淫羊藿 30g

定坤丹;丹参针,当归针。

【按语】对于"无脉症",中医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无脉症即《内经》所指的"脉不往来""脉绝不至。"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脉不往来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都说明无脉症病情极重,预后极差;另一种认为无脉症即所谓"伏脉"。如《难经。十八难》说∶"伏者,脉行筋之下也",《脉经》说∶"伏脉,极重按之,著骨乃得。"《难经》以伏脉主积聚,《诊家枢要》以伏脉主营卫气闭而厥逆等,也说明无脉症病情疑难,预后不良。张师根据50 余年体会,认为无脉症是伏脉的认识较为安当,其病机主要是正气,不足,气,机郁伏,闭塞不通,脉隧潜伏不显。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治以扶补正气,理气,活血,开闭通脉,正如《脉诀汇辨》所云;伏脉"其主病多在沉沦之分,隐深之地,非轻浅之剂能,破其潘恒也,诸病莫非气血结滞。""气血结滞"四字,堪称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张师的理气活血、通脉开窍法则恰到好处。

无脉症系疑难病之一,此二案无脉症,前案辨证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脉道不通,治以温阳散寒,扶正固本,理气活血,开闭通脉,选真武汤,通脉丸,定坤丹,化瘾回生九等,收效颇著。后案辨证为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治以补益气血,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选四逆散。大黄蛰虫丸、乌鸡白凤丸、丹参针、定坤丹等,亦效如桴鼓。

【编者评注】在古代文献中没有无脉症这一病名的记载。从其临床表现看,似属脉痹、心痹一类。《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逆则恐。"又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有些无脉症患者,初起无其他临床症状,仅无脉而已,似属脉痹,渐见心悸、眩晕、腹胀纳少等症,发展为心痹,治疗一般以温通血脉为主。张老先生所治无脉症两案均从疏肝理气入手,兼以活血化瘀,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意,收到良好效果。体现了中医辨证的五脏相关以及气血相关理论的独到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