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振华医案(七)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一、滋阴清热、润肺平喘法治愈肺痨

罗某,男,35岁。

初诊198153日。

主诉及病史∶咳喘闷气已8年。1973年开始咳嗽血,每年咯血12次,平时多为痰中带血。去年10月连续咯血3天,近来病情加重,不能劳动,经治不愈而来求诊。

诊查;现症见语言无力,咳喘气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有时咯血,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脉弦细数,舌苔薄白,舌质暗红。X光拍片∶右肺第2肋间外带有片状模糊阴影,边缘不清,其中间有透亮区。

辨证∶阴虚肺燥,肺阴耗伤。为肺痨(右上肺结核合并空洞)。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平喘。予自拟清肺理痨汤。

处方;辽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百合15g山药30g茯苓15g远志10g百部10g白及10g丹皮12g地骨皮10g知母10g贝母10g苏子10g桔梗10g炙麻黄6g白果10g甘草3g

二诊;628日。上方药服50剂,咳喘气短大减,未再咯血,精神食欲好转,潮热资汗、五心烦热消失。经省某医院X光拍片对比,病火较前明显吸收好转。痰涂片检查,未发现结核杆菌。脉象弦细,舌苔薄白,舌质胖稍淡。宗上方加党参20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续服。

三诊715日。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续服上方药,以资善后。2年后随访,神爽体健。

【按语】肺痨有阴虚肺燥、迫血妄行者,有肺肾阴虚、心肾不交者,有肺脾气虚、痰湿雍肺者。本案系肺阴耗伤,阴虚肺燥,肺失肃降,虚火灼肺,损伤肺络,肺气上逆所致。故方用辽沙参、麦冬、丹皮、地骨皮、知母滋肺阴,清肺热;百合、杏仁、桔梗、贝母、白及、百部、甘草润肺止嗽,祛痰止血;炙麻黄、苏子、半夏、远志、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党参、山药、茯苓、五味子、山茱萸、枸杞子培土生金,滋补肾阴,以增强扶正之力。长期守方服药,故疗效显著。

十二、芳香化浊、温中通络法治愈夏一例

袁某,女,35岁。

初诊198263日。

主诉及病史;1971年开始,每年夏季如在阳光下活动,体温即升高到38℃左右,并伴恶寒乏力、头晕头痛、恶心欲吐、颈部及两髋部汗出如珠、精神委靡不振、整日昏昏欲睡但又睡不熟。每值此时,不能进任何食物,依靠输液度日。若避居冷室,则诸症全消。或待盛夏过后,秋令凉爽,诸症不治自除。11年来年年如此,病势缠绵。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今年入夏病又发作,前来就诊。

诊查∶精神委靡,面色胱白。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

辨证∶湿阻经络,阳失外越。为夏。

治法∶芳香化浊,温中通络。

处方∶藿香10g厚朴10g半夏10g桔梗10g羌活10g白芷10g佛手10g郁金12g节菖蒲10g桂枝3g前胡10g茯苓18g甘草3g

二诊78日。上方药服10余剂,虽值天气炎热,但诸症大减,在阳光下体温已不高,饮食增加,但仍感乏力,时觉身热欲睡但已无昏睡,能在室外短暂活动;颈、髋部仍汗出如黄豆粒,且触之冰凉。舌质淡苔白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稍滑。

处方∶白术10g苍术10g茯苓20g桂枝5g藿香10g半夏10g厚朴10g草果10g,郁金12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白芷10g节菖蒲10g川芎10g甘草3g

三诊726日。上方药服10剂,全身汗出,热感顿消,饮食如常,在阳光下活动无不适感,心情舒畅,但时感乏力。舌脉同前。

处方∶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5g桂枝5g紫苏10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白芷10g藿香10g丹参20g桑枝30g全虫10g砂仁6g甘草3g

上方药服用6剂后,诸症全无,2年后随访,病已痊愈。

【按语】本病系少有病证。《丹溪心法》载有""病,与此相似,方选补中益气汤化裁《杂病源流犀烛》亦谓""病,方用黄芪建中汤。余行医数十年,遇此病仅两例。1974年曾遇第一例,患病只10余日,亦是夏季阳光下活动体温即升高39℃左右,阴凉处休息后体温即下降至正常。平时则有周身酸痛沉重、无汗、专苔白腻、脉濡等。按感受湿邪、阻滞经络治,用羌活胜湿汤合藿香正气散化裁,6剂即愈。本案患者罹此病已11年,据症状分析,显系外湿引动内湿,且以脾虚内湿为主。故在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加桂枝、二术、全虫、桑枝等温中通络之品而治愈。

【编者评注】"疰夏"一病,临床实属少见,多为素体虚弱,复感暑热之气所致。以周期性发热、体倦神疲为特征,每年夏季必发,因其发病隐匿,易被忽视。治疗本病多从补正入手,如李用粹指出的本病久而不治为劳怯之根,治疗重在脾肺肾,用滋化源法。本案为湿阻络、脾虚湿聚、内外合邪之证,故李氏重在化湿通络而健脾,内外湿兼治而获全效。可见中医治病重在辨证,不必拘泥于前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