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调理肝脾、利湿化瘀法治愈臌胀一例 李某,女,30岁。 初诊∶1974年4月8日。 主诉及病史;4年前患肝炎,经县医院治愈。但稍劳则右胁隐痛,食欲欠佳。去年夏天因过食冷食,腹痛腹泻,日泻10余次,为稀水样便,伴恶心呕吐,经本地保健员按"胃肠炎"治疗好转。其后出现腹胀,每日排便2次,便中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至今年2月,腹胀及右胁疼痛加重,小便短少色白,下肢浮肿。经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脾肿大,伴有腹水。中西药治疗月余,腹水消失,唯脾肿大达14cm,转经数院,皆欲施脾切除术。病人畏惧,乃四方求治,经人介绍来诊。因途中劳累,腹水又起,腹胀难忍,午后尤甚,嗳气矢气,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小便短少。 诊查∶腹膨隆,皮苍黄,青筋微露,双下肢凹陷性浮肿,颈胸部有少许散在蜘蛛痣,肝肿大胁下6cm,脾肿大胁下14cm,精神不振,言语低微,面容消瘦,面色暗黄。苔白腻,质淡红稍胖,脉弦缓。 辨证∶肝脾失调,湿阻血瘀。为膨胀(晚期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 治则∶调理肝脾,利湿化瘀。 处方∶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云苓20g柴胡6g香附9g郁金9g青皮9g腹皮12g丹皮9g元胡9g山甲9g鳖甲15g丹参15g牡蛎15g甘草3g 上方药服6剂,腹胀减轻,小便仍不利,加猪苓15g,车前子24g。 继服药6剂,腹胀大减,饮食转佳,小便自如。唯脾肿大不减,汤剂中加元胡9g,桃仁9g;配服鳖甲煎丸,每次60丸(小水丸),日服3次。 病人在郑州服药20余剂,回家续服药80余剂,来郑州检查时,脾肿大回缩8cm。守方守法,并视病证变化而加减用药,经治1年余,前后服药300余剂,于1975年8月4日复查,脾仅在深吸气时于胁下触及边缘,诸症全消。1981年底随访,诸症未复发。 附;治疗前后实验室及超声波检查比较1.实验室检查
【按语】本案先因慢性肝炎而致右胁隐痛、食饮欠佳;复伤于冷食,脾胃受损,泄泻不已,久则脾不运化,湿浊停聚,进一步阻滞气机。肝气不疏,一方面可致血瘀,血瘀亦可加重气滞;另一方面克犯脾土,而脾愈虚则水湿阻滞气机使气滞更甚,彼此恶性循环。脾阳虚久,不能游溢精气于肾,致肾阳虚,终至水液不能施泄,小便不利。至此,气滞、血瘀、水裹于腹中,诸症蜂起。因本例以肝脾失调为主要病机,故治疗重在协调肝脾。方中归、芍、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疏肝健脾、散郁利水;术、芩、泽泄、木香、厚朴等健牌利水、化气行湿∶鳖甲、山甲、丹参、牡蛎等软坚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调理肝脾、利湿化瘀之功。当腹水消、主症缓而脾肿大为主时,加用鳖甲前丸以行气,活血,祛瘀利水,则消瘢化积之功倍增,且符合"肝脾失调,湿阻血瘀"这一病机。本病为慢性病,因而在治疗时宜守方多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