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三、清暑利湿、凉血撤热法治愈日晒疮一例

马某,女,27岁。初诊∶1967726日。

主诉及病史∶本病发作已 3 年,每届夏令即加重。脸面及身背部分出现红色斑丘疹,重则起水疱、糜烂,且一见阳光脸面即潮红。曾服氯化奎宁、激素等,病情当时改善,停药后即加重。

诊查∶耳部、鼻部、面部可见糜烂、溢水结痂、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濡细。

辨证∶日晒疮。证属暑湿热气,袭于肌腠。

治法∶清暑利湿,凉血撤热。

处方∶青蒿10g 扁豆衣10g 生地 30g 丹皮 10g 赤芍10g 黄芩10g 炒山栀10g茯苓 10g 生苡仁10g 六一散 10g(包) 7

二诊;8 3 日。药后皮疹减退,前日略见日光后又起丘疹小疱。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宗前法。

处方∶生地 30g 丹参15g赤芍 10g 菊花 10g银花 10g 青蒿 10g扁豆衣 10g炒山栀 10g 丹皮 10g六一散 10g(包)7

三诊;8 10 日。药后脸面手背皮疹已见消退,只两前臂又起少数红斑丘疹。脉苔如前。继宗前方治之。7 剂。

四诊818 日。药后未见新起皮疹。继服药 7 剂。

【按语】本病多见于夏季,常发于裸露部位,经日光照射后出现多形性皮疹。可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有轻度痒感,好发于妇女。中医认为素体腠理不密,外受署热湿气而发。治疗着重清暑利湿、凉血撤热。

十四、凉血清热、消肿散结法治愈面皰一例

张某,男,23 岁。初诊∶1982 74日。

主诉及病史∶脸面出现痤疮已多年,开始不多,近两年间加重,好用手挤压,感染后造成化脓,破后形成瘢痕疙瘩,有的形成囊肿。

诊查∶满脸痤疮,疙瘩累累,皮脂溢出,颊部可见密集的粉刺、散在脓疮、囊肿及瘢痕,颈背部及前胸亦见类似的损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面炮。证属脾胃积热,上熏于肺,日久痰瘀结聚。

治法∶清脾肺积热,消肿软坚。

处方;生地 30g丹皮 10g赤芍10g 知母10g 生石膏 30g 黄芩10g 枇杷叶 10g桑白皮 10g 炒三棱 10g 大青叶 15g 草河车 10g 7

二诊;7 11 日。痤疮已少发,脓疱渐消退,瘢痕疚瘩略软化。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宗前方出入。去枇杷叶、桑白皮,加昆布 10g、海藻 10g7 剂。

三诊7 18 日。痤疮未见新起,脓肿渐平复,疙瘩软化。继服前方药 10 剂,并以上方配成水丸,每日 2 次,每次服 10g,服 23 个月。

四诊10 3 日。脸部已见光滑,痤疮脓疱均未起,仅留有瘢痕疙瘩未平。

【按语】本例囊肿性痤疮,中医称为面皰。由于患者不时挤压、感染化脓造成。一般粉刺男女都可患,注意饮食卫生,少食油腻、糖、酒,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消化良好、大便通畅,过一段时间可不治自退。切忌挤压,免致满脸疙瘩,影响美观,甚者造成颅内感染。本例着重凉血清热、消肿软坚而获治愈之效。

十五、滋阴润燥法治愈唇疮一例

马某,女,10 岁。

初诊;1984 10 2l日。

主诉及病史(其父代诉);口唇皲裂,继而蜕皮,先痒后痛,已延 1 年。

诊查;上下唇均见干燥皲裂,层层蜕皮,常以舌舐润之。舌红苔剥,脉细弦。

辨证∶唇疳。证属脾胃积热,上熏于唇,日久伤阴化燥。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

处方;北沙参 10g,元参 10g 麦冬 10g 炙甘草 6g 桑叶 10g生石膏 10g(化冲)黑芝麻 10g 枇杷叶 10g 阿胶 10g(冲) 杏仁 10g 5

二诊;10 26 日。药后口唇干裂减轻,未见蜕皮,大便尚干。宗上方加麻仁10g5 剂。三诊∶1111 日。口唇恢复正常,无干裂,继服前方药 5 剂。

【按语】本例剥脱性唇炎,初起中医称为唇风,日久则称唇疳;亦属缠绵之症。辨证为脾胃积热,上蒸于唇,久而化燥,故层层剥脱。治以清肺润燥之剂,很快奏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