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应秋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任应秋(19141984),四川省江津县人。中医教授,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理论家和中医教育家。17岁开始学医,23岁到上海中国医学院攻读,常跟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等名医佐诊,学业猛进,为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先在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7年调北京中医学院授课。历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医组召集人,并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任氏从事中医工作50年,致力于中医学术流派的整理和研究,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并先后著书37部,发表论文400余篇,约计1300万余字,并任《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册》等书的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医学史略》、《运气学说》、《阴阳五行》、《中医舌诊》、《内经十讲》、《脉学研究十讲》、《中医各家学说》、《内科治疗学》、《中医药理学》、《伤寒论证治类诠》和《任应秋论医集》等,为中医事业和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温胆汤加味为主治愈哮喘一例

韩某,女,41岁。初诊;196112月。

主诉及病史∶痰中带血,时发时止,20余年,愈医愈剧。曾行左肺下叶截切术,术后喘息一度稍愈,后又复发。经某大夫介绍求余诊治。

诊查∶形盛而喘,痰涎甚多,赤白带下,大便干固,虽日服番泻叶仍不畅通,发热(常在38℃上下),手足心热,隆冬时节,仍以得近凉物为快。诊视之际,汗出涔涔不止,口渴饮水,两目干涩,热实之候,彰然可见。但脉沉细而微,舌苔薄腻而色白,又不似热实。

辨证∶分析其证候,病起于工作劳顿而咯血,久而累及肾之精、肺之气、心之血,因而作喘;

脾胃土虚,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湿浊聚而成痰;肺脾肾之虚损,痰湿之气因之四布,与正气相攻而作胀;截肺手术之后,气虚火动,心阳外扰,故心悸汗出。总之,此疾乃肺肾子母之气先伤,病之本也;继则心火扰于上,,脾湿困于中,而为气虚津涸,火炽痰盛,虚中有实之证也。

治法∶以"治病求本"之理衡之,法当先补其虚,后攻其实。但补药久服之矣,补之而无益于气;攻药亦屡用之矣,攻之未能夫其痰火。拟先用调气豁痰轻剂图之。觇其变化;温旧汤加味。

处方∶姜竹茹12g炒枳壳9g清半夏9g陈皮9g胆南星9g化橘红12g全瓜蒌24g炙皂荚9g甘松12g苦桔梗12g茯苓9g甘草3g

二诊,药尽7剂,多易降,恶数汁出均减,性大使仍结,两眼涩,食欲不振。心、火虚扰之变虽渐安,而脾虚湿困、痰阻中焦、津不施布之机未好转也。续用健脾祛痰法,拟香砂六君子汤,辅以礞石滚痰丸,攻补兼施。

处方∶木香9g砂仁9g南沙参18g茯苓18g陈皮12g姜半夏12g生于术30g礞石滚痰丸,9g,另包,分2次吞服,隔日1次。

三诊;服上方药7剂后大便通畅,便时微觉腹痛,热未退尽,身仍倦怠,动则汗出。脉沉弱,舌苔厚腻。中阳不振,湿浊难消,大便已通。暂停滚痰丸,再以扶中阳为主,兼化其湿。拟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为治。

处方∶清半夏12g陈皮6g茯苓12g甘草6g苍术6g炒莱菔子9g白芥子4.5g炙苏子4.5g白术12g北沙参12g胆南星3g石菖蒲6g

四诊;7剂后食欲大进,量增—倍;吐痰极多;眼已不干涩;身胀体沉均减;汗出昼轻夜重;胸次转轻快,惟喘息时作;大便又秘结矣。中阳虽渐振复,奈痰浊久蓄,一时未易尽祛,肺气仍不得肃降也。拟苏子降气汤合导痰汤加减治之。

处方;炒苏子6g姜半夏6g全当归6g炒橘络6g前胡9g陈皮9g厚朴6g淡干姜6g化橘红9g黄芪12g炒白术18g炒枳壳6g姜南星9g茅苍术6g茯苓9g生甘草6g7

五诊;请诸症未见进—步减轻,痰转变稠粘而色黄,胸复痞闷,腹胀,虽矢气而大便坚干不得出,汗出又多,口干喜冷饮。脉微细。气虚于表,浊湿郁而化热内壅之候也。拟玉屏风散合礞石滚痰丸。

处方;黄芪9g防风9g生白术30g檬石滚痰丸临卧前服3g。服后即静卧。7剂。

六诊;汗出大减,已不疲乏,痰又化为白沫,胸次觉爽,大便正黄色,四肢时有微热,喜冷饮。舌苔薄而质淡。续扶中气,拟补中益气汤,再服礞石滚痰丸。

处方;升麻3g柴胡6g党参12g白术18g陈皮6g黄芪12g甘草8g当归6g生姜3g

礞石滚痰丸,每夜临臣服3g。服后即静卧。7剂。 

七诊;痰已殆尽,汗出亦止,胸次宽舒,心不复悸,食欲大振。舌苔尽去,质尚虚淡,脉沉细而缓,体温正常。中气渐复,湿浊悉除,拟七味白术散合二陈汤调理之。

处方∶陈皮6g清半夏6g茯苓12g甘草6g炒于术21g苍术6g藿香6g木香6g葛根12g党参12g姜南星3g5

【按语】全疗程共分4个阶段;先对虚不受补、实不耐攻之证,用温胆汤加诸祛痰药而取效;再以六君子汤为主,辅以滚痰丸法,拔生痰之本而肃其源;复用苏子降气汤合导痰汤助肺金之肃降,健脾土之运输,不悖于既定之攻补兼施大法;最后借用玉屏风散以壮气祛痰,轻扬以化重浊之用,喜获良效,进而用补中益气法,使清阳之气,续得升举,促其重浊之邪不断下泄,并持续用滚痰丸,期其痰喘之宿根彻底清除。张景岳所谓"补难从简,攻宜察真"之理,余于此益有所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