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建华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六、乌梅丸加减治愈蛔厥一例

李某,女,33 岁。初诊∶1971716 日。

主诉及病史;初起上腹疼痛,痛甚则呕吐黄苦水,手足厥冷,现已 5 天,饮食不进。伴有发烧,体温 37.5℃。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症。

诊查∶面部见有虫斑,舌苔白薄腻,脉象弦数。虫症。

辨证∶寒热交结,虫积于内,堵塞胆道发为蛔厥。

治法∶安蛔驱虫,和中降逆。

处方;乌梅10g 胡黄连 10g 吴萸 3g 生大黄 6g 桂枝 5g 蜀椒 5g 川楝子 15g 槟榔 15g 姜半夏 10g 生姜 6g  2

二诊;7 18 日。空腹服药后腹中一阵剧痛,便下蛔虫 20 余条,吐止,痛势大减,手足转温,稍进米汤,体温 36.8℃。上方去大黄、生姜,减川楝子、槟榔之量再进。

处方∶乌梅 10g 胡黄连 10g 吴萸 3g 桂枝 5g 蜀椒 5g 川楝子 10g 槟榔 10g 姜半夏10g

服药2剂痛止,饮食增进,病愈出院。

【按语】本患者以急腹症从,急诊室收入住院,据其脉证并进行各种检查诊断 为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方用乌梅丸加减。该方出自仲景《伤寒论》为治厥阴吐蛔的有效方,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但必须根据症情进行加减,如方中人参、当归、附子等药,在患者未至大虚、四肢厥冷不甚时可以不用。乌梅酸能安蛔有驱虫作用,为本方主药,但必须配合槟榔、大黄等,既可加强杀虫之力,又能使蛔虫从大便而下,故患者服药 2 剂,即下蛔虫 20 余条足见,乌梅丸加减对胆道蛔虫症有一定疗效。

七、开胸散结、和胃化痰法治愈梅核气一例

茅某,男,25岁。初诊∶1977827日。

主诉及病史∶咽部如有物发堵已 3年,经五官科多次检查,诊为慢性咽炎。近 3 个月来更觉胸部及胃脘有气窜走疼痛,喜太息,口干苦,饮食尚可,大便结,曾用消炎止痛等西药及半夏厚朴汤、牛黄解毒丸等中药疗效不显。

诊查;就诊时咽部有轻微胀痛感,舌质红苔薄而腻,脉象弦细而滑。

辨证∶ 气滞热郁,痰气结阻。

治法∶开胸散结,和胃化痰。

处方∶全瓜蒌 24g 薤白 10g 丹参 12g 檀香 5g 砂仁 5g 黄连 3g 山豆根 10g菖蒲 5g 广郁金 10g 藿苏梗各 10g   6

二诊;93 日。药后症减,咽喉发堵已不明显,胸及胃脱仍有窗痛。再以原方出入

处方藿苏梗各 10g 全瓜蒌 20g 黄芩10g 清半夏 10g 郁金 10g苍术 10g 厚朴 5g 改仁15g 香附10g 滑石15g  6

三诊9 12 日。咽堵近除,胸部仍感闷,口干。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细。守原法加清热生津之味。

处方∶旋覆花(包)10g 郁金 5g 川芎 5g 香附 5g 川楝子10g 全瓜萎 30g 芦根 30g 花粉12g 厚朴花 5g 连翘 10g

又服药 6剂,诸症近期消失。

【按语】梅核气多因七情郁结、凝痰结气所致,应用传统方半夏厚朴汤以调气散结每每有效,但本案屡用此方却不效,原因何在? 细审脉证,知患者不仅痰凝气滞,且有气郁日久化热灼津之象,非单纯调气散郁能建功,后用瓜蒌宽胸散结,整白通阳行气,半复、黄连辛开苦降,砂仁、藿苏梗理气和胃,疏理肠胃气滞,郁金疏肝解郁,更用菖蒲化痰开窍,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

擅香理膻中之气滞,丹参活血化瘀,是以服药后咽部堵塞感即减轻。待叫堵好后,伤阴现象较重,最后在开胸散结之中辅以花粉、连翘、芦根清热生津之品善后。所以,辨证论治既要掌握常法,又要运用变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