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建华医案(八)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三、清热滋阴法治愈冬温肺肾阴伤一例

宋某,男,75 岁。初诊∶198614 日。

主诉及病史1985 12 2 日洗澡后等车受凉,次日感觉周身不适,体温 37℃。外院给服"福录达明,病毒灵"等,体温未降;改服"螺旋霉素"等,体温波动于 36.937.6℃之间。1218 日胸片"未见肺炎"征象,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1985 12 20 日晨,体温 37.3℃,即转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咽炎等。人院时 X 线检查,胸片示左下肺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700/mm³。静脉滴点先锋霉素 55天,体温为 37.837.3;改为静脉滴注磷霉素,用药 13 天,低热未愈,体温为 37.637.2℃。12 30 日胸片示左下肺炎已吸收消失,停用抗生素之后全靠中药治疗。在这期间,曾同时服中药汤剂,先后用清肺化痰,养阴清热等法,体温变化不大,症状亦无明显改善,1986 14 日,体温略高,37.6℃,白细胞11900/mm3,血沉 110mm/h,即请董建华教授会诊。

诊查;患者低热,目赤发胀;头顶痛,午后加重;乏力微咳,腹中发热,痰粘灰黄,口干;便,日行五六次。舌尖红,舌根苔黄,脉象动数。

辨证;证属冬温肺肾阴伤,肝热上乘所致。

治法∶当以清肺养阴,化痰泄火。

处方∶玉竹 15g 葛根 15g 芦根 20g 大豆黄卷 12g 菊花 10g 扁豆15g 白蒺藜 10g 霍石斛 10g 杏仁 10g 青蒿 10g 黄芩10g  3

二诊∶低热未愈,体温 37.6℃。目赤转淡,周身汗出津津,口干便潇,舌尖红稍好。舌苔黄灰见化,脉象动数有好转。自觉舒服,冬令封藏为本,热邪郁内,再以原意出入。

处方∶西洋参 5g(另煎兑入) 玉竹 15g 葛根 15g 扁豆 15g 菊花 10g 白蒺藜 10g霍石斛 10g 青蒿 10g 黄芩 10g 天花粉 10g 清豆卷 10g 谷精草 10g 3

三诊∶目赤已退,头痛亦除,仍腹热心烦,低热稳定,睡眠不实。舌尖红转微红,舌中及根部苔灰黄亦有化薄趋势,脉象右弱左微弦。此为气血失干调节,再以清余热而凉肝明目佐以健脾化湿安神。

处方;黄芩 10g 青蒿 10g 山栀 10g 银柴胡 10g 生牡蛎 15g 生石膏 15g 珍珠母 20g 茯神 10g 鳖甲 10g 生白芍 10g 西洋参 3g(另煎兑入) 知母 10g 羚羊角粉 0.6g(分冲)

四诊∶腹热减轻,体温有下降趋势(37.337.4℃),心悸失眠。舌尖微红,苔薄腻。大便溏好转,日行 23 次。脉细数。此为内火渐潜,再以原法出入。

处方;枸杞子10g 菊花 10g 黄柏 6g知母 10g 生石膏 15g车前子 10g(包)扁豆 15g 黄芩 10g 青蒿 10g 西洋参 3g(另煎兑入)羚羊角粉 0.3g(分冲) 生白芍 10g珍珠母 20g

五诊;热退神怡,腹热已去,寐纳均佳,体温 36.8℃。脉象细数转缓,舌苔薄腻。再以养阴清热、平肝化浊、标本结合治之。

处方∶霍石斛 10g 西洋参 3g(另煎兑入) 芦根 20g 珍珠母 20g 元参 10g 生地 10g菊花 10g 生石膏 15g 知母 10g 功劳叶15g 白蒺藜10g 炒枣仁 10g 牛膝15g 茯苓15g

依方加减,服药月余,体温正常(36.7℃~36.3℃);血化验复查,原指标异常者如血沉,拉"O"、补体、 球蛋白、血清铁蛋白等均下降或恢复正常;血压 120/70mmHg,心率 6480 /分,病愈出院。

【按语】此案低热月余不退,乃为冬温损伤肺肾之阴、肝热上乘而为病。董老先以清肺养

阴、化痰泄火之剂治疗,使热势下降,目赤转淡。肝热见退后,又以西洋参益气养阴,菊花、谷精草、白蒺藜清肝明目,霍石斛、花粉、玉竹、葛根养阴生津,青蒿以清其虚热,扁豆健脾和中。三诊目赤已退,头痛亦除,唯睡眠不实,腹热心烦,以玉女煎及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芳香逐秽开络,鳖甲、牡蛎护阴且能入阴络搜邪;邪热伤阴则用知母、银柴胡、生石膏、白芍等清热养阴;茯神、仁安神强心,药后热退神怡,睡眠亦安。又以养阴清热平肝化浊之剂,以收其功,在原方基础上加功劳叶以复其体力,标本同治,使低热日久不退之症获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