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弼臣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六、清宣肺胃、涤痰宁心法治疗痰热扰心一例

陈某,女,13 岁。初诊∶19771130日。

主诉及病史2 周前高热、流鼻涕、咳嗽,按感冒治疗后,高热虽降,但低热不退,持续在 37.538℃之间,仍汗出,心悸不宁,体怠乏力,食欲不佳,时有咳嗽气粗,咯痰不爽,小便短黄,口干欲饮,大便正常。查体咽红,肺部听诊未闻及啰音,心率 120 /分,心律不齐,肝在肋下 1.5cm,脾未扪及,血沉 20mm/1h,白细胞总数 8200/mm³。X线胸部透视;肺无异常,心影不扩大。肺功能正常,抗"O"1400。心电图检查∶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呈文氏现象,印象为病毒性心肌炎,即用青霉素肌肉注射,口服维生素 C、阿司匹林等治疗1 周。因收效不显而要求中医诊治。

诊查∶体温 37.4℃,伴有咳嗽、口干,略痰不爽,胸闷,不思饮食,活动后汗出心悸,烦躁不安,小便黄,大便干,苔微腻,舌红,脉数而结代。咽红,心率 110 /分,节律不整。

辨证;证属痰热内羁,肺胃转输不利,内扰心窍,以致心悸神烦。

治法∶治以清宣肺胃,涤痰宁心,宗栀子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山栀3g 淡豆豉 10g 黄芩10g 半夏 6g 马尾连 6g 淡干姜1.2g 莱菔 6g远志 10g 生石膏 30g(先煎) 蚤休 15g  炙杷叶10g

3 剂,每日1 剂,水煎分 3 次服。另用珠黄散 6瓶,早晚各服1瓶。

二诊∶低热趋降,咳嗽觉爽,心悸心烦减轻,大便已解,小便尚黄,略有胸闷,心电图复查;度房室传导阻滞。证属肺胃转输趋利,痰热扰心向平。再拟原方加减,以希一鼓荡平,庶无贻患。

处方∶山栀 3g 淡豆豉 10g 黄芩 10g半夏 6g 马尾连 3g 淡干姜 1g 莱菔子 6g 枳壳 6g 川郁金 10g 蚤休 15g 柏子仁10g

3剂,每日 1 剂,水前分 3次服。

三诊;迭进清化痰热之品,身热已降,咳痰亦蠲,心悸胸闷未作,舌红脉缓,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拟以沙参麦冬饮加减,养阴清热,以善其后。

处方∶南沙参10g 麦冬10g 生地 10g 石斛 10g 玉竹 l0g 怀山药12g 生山楂 10g 生谷麦芽各 10g 枳壳 5g 川郁金 5g

3 剂,每日1剂,水煎分 3次服。

【按语】此例由于痰热内蕴,肺气失宣,胃失和降,肺胃转输不利,因而熏蔽清窍,神不守

舍,舍空而疲热乘之,以致出现心悸神烦、瘦黄便千、胸闷苔腻、脉象结代等。病邪已经传里,故用山栀、豆豉宣泄去烦,以治心中懊侬;黄芩、黄连性苦味寒,以清上中之热;半夏、干姜辛温,以开中焦痰实;石膏、远志、蚤休清热解毒,涤痰宁心;莱菔子、炙杷叶降气,化痰,宣肺止咳。配以珠黄散涤痰通腑,镇静安神,则清宣肺胃 、涤痰宁心之功更著。痰热既清,病势顿挫,因而达到"祛邪则正安"的目的。

七、生脉散加味治心悸汗多一例

吕某,女,11岁。初诊∶1978520日。

主诉及病史;年余前感冒后自觉心悸汗多,气短神疲,咳嗽少痰,睡后易惊,惊则汗出心慌曾在外院作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偶见过早搏动,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口服心得安、维生素 B6、维生素 C、安定等。一年多来,服药则心悸好转,停药则心悸又作,甚则汗出。面色胱白,不能活动,活动后则心悸不已,遂来门诊求治。

诊查∶心悸面白,自汗出,气短神倦,口渴咽干,舌红脉细,心率 100 /分,偶有间歇。白细胞总数 9800/mm²,血红蛋白 1lg%,血沉 18mm/hX线检查;心肺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

辨证∶证属病久气虚,汗多阴伤。气阴两亏,则血少虚羸。治法∶治当气阴两补,宗生脉散加味,缓图为佳,不求速效。

处方∶党参 10g 麦冬 10g 五味子10g 炙甘草 6g 桂枝10g 黄芪 10g白芍 10g大枣5枚阿胶 10g(烊化) 生姜 2

10剂,每日 1剂,水前分 3 次服。

二诊;药后精神转振,心悸气短好转,汗出已少,病情稳定。再从原议增损治之,以希接效乃佳。

处方∶党参 10g 麦冬 10g 五味子10g 炙甘草 5g 大白芍10g 桂枝 10g 茯苓 10g 阿胶珠 10g 生姜 2 片 大枣510 剂,每日1剂,水煎分3 次服。

先后共进药 60 余剂,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大致正常,基本告愈。

【按语】此例由于病久,心悸汗多,耗损心血。血为阴类,阴虚则盗汗。汗多不仅耗伤津液,而且也能耗散心气,形成气阴两伤,延久未复,以致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久而不愈。故用生脉散两补气阴,并以炙甘草汤加减,以治"心动悸,脉结代"。调治两个多月,病久气虚,血少虚赢好转,基本康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