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弼臣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二、辛温宣化法治厥热胜复一例

栗某,女,12 岁。

初诊1974 1018日。

主诉及病史;证经 10 年。每年约有 23 次高热,持续 34 ;每次高热,大多伴有寒战,热势弛张,每次波动在 3℃~4℃之间,常自然缓解,经 35 周的间歇,又再次发作。发作时除寒热外,常伴关节疼痛,偶见肿胀。曾经两度来北京检查,按风湿病治疗未效。嗣后又到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治疗,迭用激素、抗风湿药、抗生素及环磷酰胺等,均未获得显效。2 周前因突发高热、关节疼痛、皮肤有大小不等的斑疹,再次来京住入某医院。当时检查;咽红,肺(一),心尖部可闻及Ⅲ度收缩期杂音,肝肋下 1.5cm,脾可扪及,颈部淋巴结可触及。白细胞 17800/mm³,中性 80%,淋巴 20%。血色素 8g%,血沉 80mm/h,胸透(一),心电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诊为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应用抗生素及中药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不佳,遂邀余会诊。

诊查∶症见身热不解,体温可达 39.8℃,热前寒战,面色胱白,手足发凉,恶心呕吐,胸脱痞闷,全身酸楚,关节疼痛。舌苔滑腻,脉象沉细。

辨证∶证属素体阳虚,感受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阻遏中阳,以致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

治法∶治当苦辛微温,以开湿郁,宣畅气机,以迫中阳。

处方;桂枝 10g 附子10g 干姜1.5g 生苍术 3g炙甘草 3g草蔻 10g 陈皮 5g木香 3g 茯苓 10g炒白术 10g 炒白芍 10g

.3 剂,每日1剂,水煎分3 次服。

二诊;药后寒战肢厥已解,身热渐退,高热时已不超过 T38.3℃,恶心呕吐未作,脘闷身痛亦减。两脉渐起,转为满滑,苔润舌质略红。此湿郁开化,中阳宣畅之象,暂以原方增损。

处方;党参 10g 炒白术 10g 干姜1.5g 炙甘草 3g 附子 6g 炒白芍10g桂枝 6g茯苓 10g 陈皮 5g   3 剂,每日1剂,水煎分3 次服。

三诊;身热已解,面色转润,精神佳,纳食馨,二便调和。苔白脉缓。复查白细胞 10000/mm3,中性70%,淋巴 30%,而沉40mm/h,而血色素10g%。上方药不可久服,防其增热,改用芳香宣化,以善其后。

处方∶藿香 10g 炒川朴 3g 茯苓 10g半夏 5g 陈皮 5g 炒白术 10g 炒白芍 10g炙甘草 3g生姜 2 片大枣5

连服药 20 剂后,身热未作,临床症状消失,体检未发现异常,住院观察半年后出院。

【按语】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综合征,多发生于儿童。本例持续 10 年不愈,实属少见。根据患儿高热驰张,伴有全身酸楚、关节疲痛,故诊为湿热之邪内蕴、阳气,郁遏不宣。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云;"若身热沉重,走住疼痛,乃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但湿属阴邪,加以病久体虚,致使寒凉凝滞,遏阻中阳,阴阳不相顺接,出现高热肢厥、脉象沉细之象。因此,临床上虽然表现一派高热,但本证实属寒厥。诚如《证治准绳·幼科》所云;"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体似热,实非热也""。寒凝湿滞,非辛温则不能祛寒开凝通闭,故用四逆汤加桂枝、草蔻辛温散寒,通阳开郁;湿归太阴,唯宣化方可使热邪随湿而去,故用苍术、木香、陈皮、获芩、白术理气化湿,渗利和中,以冀中焦调和,则阴阳上下庶可顺接。方中干姜、附子虽然偏于辛温燥热,取其收敛阳气,复伍为药性寒,相互约制,一寒一热,全在配伍得当,故药后肢蹶即解,身热趋降,收到"厥热平衡"之效。

三、芳香宣化、清利湿热法治疗湿遏热伏一例

尹某,女,10 岁。初诊∶1981521日。

主诉及病中;证经 3 个月。初起发热恶寒,伴有恶心呕吐,继则寒热往来,热前恶寒,待体温上升至 39℃后,即转为恶热,数小时后,汗出则体温自行下降,神疲倦怠,上腹部隐痛。曾在某医院检查;白细胞 15800/mm³,中性 80%,淋巴 20%,转氨酶 150 单位,诊为胆道感染。经用红霉素静注,口服新诺明,维生素 B,维生素 C 等,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求治。

诊查;现症寒热往来,热有定时(下午体温多可高达 39.5℃),汗出不畅,面色萎黄无华,精神倦怠,食欲不振,强纳则泛恶,腹部胀满,右上胸微痛,大便正常,小便微黄,睡眠不好。舌苔水黄而腻,舌微赤,脉象涂滑。检查;右上腹有压痛,白细胞 10800/mm3,中性 70%,淋巴 28%,单核 2%,胸透正常,肝功能正常,血沉 20mm/1h

辨证∶证属湿热蕴蒸,气机不畅。

治法∶治当芳香宣化,清利湿热,宗蒿芩清胆汤加减。

处方∶青蒿10g 黄芩10g 鲜藿香10g鲜佩兰10g陈皮5g竹茹10g 马尾连 6g半夏 5g 碧玉散 10g(包) 赤苓 10g 枳壳 5g

3 剂,每日 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药后遍体微汗,身热微退,腹部胀满已减,右上腹痛消失,惟略有恶心,食思不振。舌苔微腻,脉象濡滑。证属湿热阻滞中焦,治拟和中化湿,以肃余邪。

处方∶青蒿10g 黄芩10g 马尾连 5g 藿香10g 竹茹10g 陈皮 5g 半夏 5g 六一散 10g(包)香稻芽 10g 姜皮1g

3 剂,每日 1剂,水煎分3 次服。

【按语】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大多困阻肌表,病在上焦。若湿热困中,邪归太阴,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调,症见胸脱院痞闷、大便溏滞不爽,甚至高热憎寒,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脉象濡软,往往病程较长,病情相对稳定。叶天士云;"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实即指此而言。

本例证征经 3 个月,烧有定时,仍见寒热往来,伴以腹胀恶心、神疲纳呆、专苔水黄、脉象濡滑,显属湿遏热伏。其治疗关键,主要在于化湿,湿开则热去。此时虽有热邪,亦不可过用寒凉,以免凝滞,诚如章虚谷云;"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故用青蒿、黄芩、马尾连清泄湿执,鲜藿香、鲜佩兰芳香宣湿,陈皮、半夏、枳壳、竹茹消痞降逆

,赤苓、碧玉散清利湿执,从而收到化湿和中、高热解除之效。此外,高热时间虽长,但正气耗伤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湿邪缠绵所致,临床时切勿误为虚证,纯用补法,以犯"误补益疾"之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