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仲山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高仲山(19071986),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医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学有渊源。1926年赴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5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学士学位。翌年即悬壶于哈尔滨市,并被推举为哈尔滨市中医研究会会长。从此,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中医教育工作,以发扬中医学为己任,曾先后培养出500余名中医后生,均为当今东北中医事业之砥柱。学术上,尊崇岐黄,效法仲景,虽有家学可承,但不故步自封;兼听博采,融各家之长于一炉,邃密医理,探幽阐微,独具新意。主张远读《内》、《难》,精研《伤寒》、《金匮》,近习《温病条辨》等专著,并要提纲挈领,明钧主旨,验于临床,不能有学无识而为藏书之箱箧。临证内外妇儿无所不及,长于内科,更以治疗急性热病(传染病)而闻名东北。

高氏一生不畏难险,为维护中医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青年时期曾作为中医代表参加抗议伪政权推行"废止旧医法案"的斗争;1932年创办并主编《中医月刊》杂志,为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事业不遗余力。新中国成立后,出任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先后领导创建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黑龙江中医学院,并兼任所长和副院长。历任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常委,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除著有《妇科学》、《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等著作外,还曾先后发表过学术论文150余篇。

一、救回阳汤治愈霍乱两例

1932年,松花江洪水决堤,哈尔滨半城被淹。粪便污物浮留地面,腐臭冲天,饮用水严重污染,终于在夏末秋初之际,酿成霍乱病大流行。染霍乱者不可数计;尸横街头,惨不忍睹。

适值余从中国医学院毕业来哈行医,被红十字会聘为义务医师。每日诊治患者一二百人,昼夜应诊不停。所见之霍乱多属阴霍乱,症见大吐大泻,吐泻无度,脘腹绞痛,大渴喜冷饮,冷汗如油,四肢厥逆,或两腿转筋,或两臂抽搐,脉象沉伏,指纹塌陷,如洗衣妇手。顷刻虚脱,立见危亡,死不旋踵。当急予温中回阳之剂,急救回阳汤主之。

处方∶熟附子40g党参40g干姜20g白术20g甘草15g红花15g桃仁15g

服。药入即吐者,冷服;频吐者,频服,日甚者先以干丹与小苏打同研调服止吐。是时再服汤药以发挥药力。

工作2个月有余,治愈病人数以千计。自此,余之医名始为众知。下举2例,以示一斑。

例一周道尹之孙,年七旬有余。

诊查∶患者蜷卧榻上,目眶塌陷,面色死灰,气息微弱,几无生机。自昨日起吐泻无度,至天明已不省人事。余诊之,头面湿冷如油,四肢厥而不温,皮塌肉陷,脉象微弱,仅存一息,卧如僵尸。

治法∶余虑其年高之体,病入膏肓,恐难回生。无奈其家人苦求,遂处以前方,参、术用至一两(50g),红花、桃仁增至五钱(25g)。嘱取大沙锅,3剂同煎,即刻灌服,不拘时间,以不吐为度。

二诊∶当晚,周家管事回复,患者吐泻均止,手足渐暖,邀余再诊。遂往,见冷汗已止,面色苍白,可扶坐言谈片刻。舌质淡,苔白腻,脉沉中兼缓。知其已有转机,阳气来复。予附子理中汤,每日1剂,旬日竟瘳。

例二殡葬工人王顺者,与余为邻。

主诉及病史;一夜间忽暴吐下泻,所下之物状如米泔,四肢冷麻,筋脉拘急,叩门请医。治法∶余见其吐泻频作,家中又无人煎药扶侍,故予玉枢丹6锭,先研3锭调服。

药下须臾,吐泻即止。脉转缓象,汗消筋柔。嘱将余下3锭研磨,分3次服用;另予自制回阳救急丸6丸,每次2丸,随玉枢丹同服。

翌日午后,诸症全无。继令糜粥自养,将息数日而愈。

【按语】霍乱为患,病势急骤凶险,且有阴霍乱与阳霍乱之别,临证须细别阴阳,不可混淆。阴霍乱者,系瘟毒传染而成。一经染之,即吐泻不止,以致阴津暴失,阳随阴脱,危在顷刻。正所谓"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然医者,当明津以载气,气以摄津之理。此刻,若不立回其阳,反补其阴,则雪上加霜,适得其反,终误人命。殊不知回阳者所以敛阴,阴阳调和,是为正治。

急救回阳汤用之应手,灵验无比。使用时亦可随证变通。若转筋剧者,加木瓜、乌梅;痛剧者,加吴萸;体弱者,重用参、术;呕甚不能进药者,先调服玉枢丹;病危者,于服药间隙予以淡盐汤,服药时间不必拘泥,可频服多饮,以求回阳救阴。

阳霍乱者即今之所谓急性胃肠炎。多由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所致。治疗常用藿香正气丸、解毒活血汤、苏合香丸等变通,均为有效良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