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侨,1913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主任中医师。8~14岁就读于私塾,15岁拜当地名医马步云先生为师,学业7年,22岁悬壶,迄今业医50余年。 1953年进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训练班学习,1958年又入北京中医学院师资教学研究班深造,学验俱丰。曾任黑龙江省肇东县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 临床擅医内妇科杂症,曾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 一、散表寒清里热法治愈咳喘一例 张某,男,59岁。 初诊∶1972年5月。 主诉及病史;有慢性气管炎3年之久。平时常咳嗽短气,痰多粘稠,近日外出返家后咳嗽加重。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心烦口干,咳嗽喘促息短、呼吸不利、咯痰不爽、喉中痰鸣。 诊查;面色苍白颧赤,口唇紫、舌尖赤,苔白厚中黄而干,脉浮滑。 辨证;证属外寒里热咳喘病。 治法;治宜解表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方宗麻杏石甘汤加味。 处方∶炙麻黄15g杏仁15g石膏50g金银花25g海浮石20g橘红15g茯苓20g炙杷叶20g生草10g 水煎服,每剂二煎,取汁250ml,早晚分2次温服。 二诊∶咳喘减,呼吸气畅,痰鸣消失,恶寒头痛身疼均除,脉转缓滑。据此表寒解,痰热渐清,肺气欲复。仍用前方,炙麻黄减至10g,加前胡20g以助清肺降火之力,清残留之邪而复肺气。服法同前。又服药5剂,咳喘止,诸症除而愈。 【按语】从脉证分析,此为外寒束表,素有痰热蕴伏,外邪引动痰火上犯于肺,阻碍肺窍,肺气不宣,气道失利,故发生咳喘病。治疗采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剂,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海浮石、炙杷叶,取其清热化痰、理气利肺之力;加前胡为利肺、降疫火之要药。 二、首用宣肺化痰、继用壮水益肾法治愈哮喘一例 孙某,男,48岁。初诊∶1975年5月。 主诉及病史∶患哮喘病10年之久,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主症;心悸气短,咳嗽喘息,喉中痰鸣如拽锯,冬季加重。近日咳叶黄痰成块,呼吸困难,喘息,不能行动,有时胸中烦热、口干渴。 诊查∶颜面颧赤,体质消瘦,面色枯而不润。舌赤,苔灰白,脉细数、关弦数。 辨证∶证属肾阴不足,心阳独炽,虚火上炎灼金,痰火相结,肺失肃降之哮喘证。 治法;治拟二法∶首用宣肺化痰法;继用壮水益肾法。 处方一∶前胡20g杏仁15g牛蒡子20g桑叶20g花粉20g橘红15g炙杷叶20g海浮石20g茯苓20g生草10g 水煎服1剂二前,取汁250ml,早晚分两次温服。 处方二∶熟地50g山药50g泽泻40g茯苓40g丹皮30g萸肉30g五味子30g黄精50g蛤蚧1对川贝50g 共为细面,炼蜜为丸10g重,1次1丸,1日3次。先服一方药10剂,再服二方药10天,为一疗程。 二诊;前法用2个疗程,哮喘止,诸症消失。嘱之服健脾强胃之剂,助气血化生以扶正气。追访三年,哮喘证基本控制。 【按语】类此哮喘证,临床较为多见,多系阴亏阳旺、五脏虚损所致。究其因,不外起居不慎,形寒饮冷,损伤脾肺;复兼过度耗精,肾精虚极,金水不相滋生,水火不相既济,心阳独旺,虚火上炎,灼津成痰,清道不利,肺失肃降,则发生哮喘。治据"损者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首用苦辛咸寒之品急治其标,速清痰降火、止嗽定喘、宣达肺气;继用甘温酸咸之督气丸加味以治本,填精益髓、壮水益肾、助肺肾相依、制虚火,以复肺之相辅之职,促气化之司,畅心肺气血之循行。如此五脏安和,哮喘自退矣。方中必用五味子,以其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收敛肺气、滋肾水而益心;贝母微寒,泻心火、散肺郁、润心肺、宁嗽定喘;蛤蚧咸平,补肺肾益精,定喘止嗽;黄精甘平,补中益气、益脾胃、润心肺、填精益髓、安五脏。服健脾强胃之剂以善后,意在壮胃气、健脾运,助气血生化,运精藏于肾,达培土生金、金水互生之功,故能巩固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