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补气活血、疏风通络法治愈风中经络一例 邢某,女,55岁。 初诊∶1981年7月3日。 主诉及病史;昔有右半身肌肤麻木,不甚灵活,但未留意。此次发病前2天,在江边洗衣服,水冷遭凉,陡觉右侧上下肢麻木,上臂抬举不起,右腿软麻难支,被人扶助回家。继而出现胸闷太息,眩晕耳鸣。 诊查;来诊时,步履瞒跚,行走艰难,右上下肢几达痿软偏废。查舌质淡红,苔白而润,脉弦缓无力。 辨证∶此为风中经络之证。 治法∶拟补气活血,疏风通络法。 处方∶黄芪50g川芎15g当归20g地龙15g党参30g红花15g桂枝15g鸡血藤30g丝瓜络20g路路通20g羌活20g秦艽20g怀牛膝25g 取3剂水前服。 二诊∶麻木程度减轻,肢体微可抬动,头晕胸闷亦较前减轻。按原方继服药3剂。 三诊。上下肢运动灵活,可自己行走,但觉腿软无力,坐卧稍久则感麻木。头晕胸闷十减士七八。仍本原方增加育阴壮水之品,以固其本。 处方;黄芪50g党参30g当归20g川芎15g红花15g丝瓜络20g路路通20g枸杞20g女贞子20g怀牛膝25g白菊花20g鸡血藤30g 取3剂水前服。 【按语】原有半身肌肤麻木、运用不灵,实中风之前兆也。五旬之龄,气血已衰,复为冷水所激,血循不周,故在原病基础上加速其发作。治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乃补其气血,和其营卫,通其经隧,驱其稽邪之剂。药中病机而收全功。 六、疏利肝胆法为主治治愈黄疸一例 冯某,男,31岁。 初诊∶1976年11月25日。 主诉及病史;10天前发病,初起状似感冒,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病势逐渐加重。尿黄如油,大便色白,胃纳不佳,泛恶厌油。 诊查;右胸及胃院胀痛拒按,巩膜黄染,颜面及皮肤皆黄。脉弦数有力,舌质深红,苔白腻。 辨证;参据脉证,本病由于肝脾湿热,蕴结郁蒸,充斥于经络,弥漫于腠理,发越肌表,而成黄疸病。 治法∶须疏利肝胆,清化湿热,佐以宽中行气之法。 处方;茵陈50g黄柏25g大秦艽20g白鲜皮15g苦参15g板蓝根25g蒲公英50g广郁金20g金铃子25g延胡索20g木通15g枳壳20g厚朴20g 取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尿色转淡黄,大便色正常,进食知味,胃纳顿增,胁痛大减,巩膜黄染亦略见退,病情已趋向愈之机。惟仍有头痛重胀感,盖属湿热蒸越所致,再守前方加减治之。 处方∶茵陈50g龙阳草15g黄柏15g大秦艽20g白鲜皮15g苦参15g板蓝根25g白茅根50g蒲公英50g延胡索20g金铃子20g白菊花20g枳壳15g 取3剂水煎服。 三诊;病势日减,皮肤黄色基本消退,巩膜黄染明显变浅,饮食、二便均已复常。此后继续服药20余剂乃告痊愈。 【按语】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的证候,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无节、湿热伤及肝胆、蕴阻中焦、胆液不循常道逆而外越所致。本例患者饮居无节,劳作无度,内伤外感兼而有之,加之湿郁伏火侵及肝胆,伤及脾胃,内外合邪为患,故发此病。治以疏肝利胆、清热除湿之法,使肝胆疏泄条达、脾胃和顺,黄疸自愈矣。 |
|